日前,在縣老年大學上“國學”課時,講到“儒”的思想,有位學友提到如何做到待人“寬容”一詞。老師指出:「寬容聚眾義,大度集群朋。」
筆者找來了宋長河主編的《高調做事,低調做人》一書,認真學習了一遍,特別仔細閱讀了關於寬容章節。
為人處世,“豁達大度”的胸懷是一個關鍵。豁達,也就是性格開朗,也就是氣量宏大。合起來講,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應儘量寬宏,能夠容人。氣量大的人,容人之量也大,與各類性格的人都能相處。可以兼容並包,聽得進批評自己的話,也可以忍辱負重,經得起誤會和委屈。
古語云:“大度集群朋”。一個人若可以有寬宏的度量,那麼他的身邊便可以集結起大群的知心朋友。大度,表現為對人、對友能“求同存異”,不以自己的特殊個性方向為標準,只以事業上的志同道合為交友根本;大度也表現為可以聽得進各種不同意見,尤其可以認真聽取與自己想法相反的意見;大度還要可以容忍朋友的過失,尤其是朋友對自己的傷害,可以不計前嫌,一如既往;大度更應表現為可以虛心接受批評,一旦發現自己的過失,就立即改正,與朋友發生矛盾時,能夠主動檢查自己,而不文過飾非,推諉責任。大度者,會關心人、幫助人、體貼人、待人寬。
人生在世,小摩擦、小衝突都在所難免。他人一冒犯了自己,便犯顏動怒,或者心中記下一筆,等待“秋後算賬”,這樣只會將自己孤立起來。“私怨宜解不宜結”,在處理朋友關係時,尤其應該如此。“大事清楚,小事糊塗”,不計較小事,這是一種美德。假如朋友之間可以心地坦然,相互信賴,相互諒解,及時交換意見,那麼,彼此之間即便有些成見也是不難消除的。有些人互相之間容易結死疙瘩,就是由於心胸狹窄,時間久了,意見變成成見,怨氣變成怨恨,感情上的不合最終演變為反目成仇。在小事上寬大為懷,不會讓你蒙受損失,只會讓你受人敬佩。西漢時的韓信,在年輕潦倒之時,曾有人逼他從自己胯下鑽過去,確實是夠欺負人的。後來,被任為大將軍的韓信下僅沒有殺這個人,反倒賞之以金,委之以官,叫其大受感動,不僅消除了私怨,最後那人還成為捨命保護韓信的勇士。韓信這種“以德報怨”的辦法,比起有些人一感到受辱就“針鋒相對”、“以牙還牙”的做法來,實在要高明得多。朋友你說對嗎!
寬宏的度量,常常包含在諒解之中。要想見到不順心的事且不發脾氣,就必須養成可以原諒他人的缺點與過失的習慣。待人接物,不應過於苛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對他人過於苛求,常常讓自己跟他人合不來。社會上的人各式各樣,有講道理的,也有不講道理的;有懂事多的,也有懂事少的;有修養高的,也有修養低的。我們總不可能要求他人講話辦事全讓自己滿意。真正的豁達大度者,在那些懂事較少、度量較小、修養較低的人做了得罪自己的事情時,可以寬容他們,諒解他們,不與他們一般見識。從這個意義上講,那些最豁達、最可以寬容的人,就是最善於諒解人、最通達世事人情的人,這話非常有理。
豁達的度量,源於一個人寬廣的胸懷。一個人假如沒有遠大的生活理想與目標,其心胸必定狹窄,就像馬克思所形容得那樣:愚蠢庸俗、斤斤計較、貪圖私利的人,看到的全是自以為吃虧的事情。比方說,一個毫無教養的人往往只是因為一個過路人看了他幾眼,就把這個人看成世界上最可惡與最卑鄙的壞蛋,真是不可理喻。
“心底無私天地寬”。自私的人根本不可能有豁達與寬容的胸懷與度量。只有從個人私利的小圈子中解脫出來,心裡常常裝著更遠、更大目標的人,才可以具備寬廣的胸懷,領略到海闊天空的精神境界。
筆者,從在校讀書起,直至參加工作,數十年來牢記古訓:“大度集群朋”,只有這樣,你的朋友也會遍天下,你的事業才會興旺發達,個人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這也能易於達到身體與精神和諧,這也可能利於人的長壽。
願人人都能擁有一顆寬容樂觀的心態,盡終其天年。
(毛榮耀∕景寧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