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月七日,日本侵略者製造震驚中外的蘆溝橋事變,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妄言三個月滅亡中國。當時最高當局在蘆山呼籲全國軍民:“戰端一開,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皆有守土之責”,全國軍民同仇敵愾,迸發出巨大勇氣,抱定犧牲一切的決心,奮起抗擊日寇。
日寇大舉入侵,山河沃血,民不聊生,目擊時艱,怒憤填膺,年方十七歲,得聞黃埔軍校在金華招生,相約學友,擬往投考。那時抗戰正在激烈進行,敵強我弱,我軍傷亡慘重,親朋好友,出於關愛,勸阻報考。而我們血氣方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幸被錄取,進入軍校進行嚴格軍事訓練,由於前方亟需基層幹部補充,因之三年學制,縮短為一年。畢業後,請纓殺敵,以成績優秀,按規定留校任教,擔任第十七期六總隊及第十八期十三總隊正副區隊長之職。繼思報考軍校,目的是抗敵救國,遂申請上前線御敵,得蒙嘉許,派赴第六戰區第94軍任參謀連長等職,參加宜昌,江防、鄂西等戰役,寸土必爭,艱苦奮戰,贏得國軍第97軍在渝成立。軍長李明灝中將是我軍校業師,調我任作戰參謀。1944年日寇為打通大陸交通線,糾集精銳,沿湘桂鐵路,進犯廣西,我軍奉命馳援,拒敵於南丹地區。其後湯恩伯集團軍由豫調黔。組成黔桂湘邊區總司命部。那時緬甸戰爭,勝利結束,軍援物資,源源而來,經過更新裝備,礪軍秣馬,於西南組成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總司令為何應欽,下轄四個方面軍,第一方面軍司令官盧漢,第二方面軍司令官張發奎,第三方面軍司令官湯恩伯,第四方面軍司令官王耀武,開展對敵大反攻,那時日本在太平洋海戰中慘敗,盟軍迫近其本土,其通都大邑頻遭轟炸,繼廣島長畤遭原子彈轟擊,夷為廢墟,日寇因之軍心惶惶,而我軍得美國14航空隊積極支援,因之反攻進展順利。日酋昭和天皇眼看大勢已去,被迫於 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政府指令日本岡村寧次大將,指派代表到芷江洽降, 8月21日岡村指派副參謀長今井武夫等一行,按規定時間飛抵芷江洽降,並接受指令,隨即我方派副參謀長冷欣赴南京組建前進指揮所並隨即空運部隊至京滬接管,接著於9月9日在南京接受日本投降,遣返日俘。完成抗戰大業。
歲月如流,抗戰烽火雖已煙消雲散,回顧那段救祖國於危亡,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的崢嶸歲月,真可謂震古礫今,氣壯山河。作為抗日戰爭親身經歷者和歷史見證人,回顧往事,感慨萬端。
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是源遠流長的愛國主義在抗日戰爭中的升華,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義無反顧走上抗日救亡的戰場,用熱血和生命澆鑄了千古不朽,熠熠生輝的抗戰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民族危難時期,這種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激勵著人們“血戰到底的氣慨”,激勵中華兒女赴湯蹈火,殊死奮戰,譜寫了可歌可泣,英勇卓絕的鬥爭史。
偉大的抗戰精神,蘊含著中華兒女,萬眾一心,和衷共濟的團結精神。“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這是歷史的經驗。鴉片戰爭以來,列強之所以敢於侵略中國並且屢屢得逞,就在於當時中國四分五裂。面對民族危機,國共兩黨摒棄前嫌,化敵為友,實行第二次合作。中華兒女,炎黃子孫,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舉國上下,萬眾一心,用血肉築成一座侵略者不可逾越新的長城。身處海外的僑胞,慷慨解囊,踴躍捐輸,支援祖國抗戰,數萬僑胞返回祖國,奔赴前線。處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同胞,不僅在島內開展艱苦悲壯的抗日鬥爭還有五萬多台胞,翻山越海,回到祖國參戰。
偉大的抗戰精神,蘊含著中華兒女捨生忘死,前仆後繼的犧牲精神。為了民族的生存和尊嚴,他們憤然而戰,視死如歸,成千上萬的中華優秀女兒,無所畏懼,挺身而出,保衛神聖的家園,他們的氣吞河山的氣概,滄海同深的志量,在中華民族史上譜寫了輝煌、璀璨的華章。他們英勇氣概和戰鬥精神,在中華民族史上永放光彩,他們的英名與日月同輝,與山河同在。
偉大的抗戰精神,蘊含著中華兒女百折不撓,奮鬥到底的堅韌精神,在敵我強弱的懸殊下,我們發揮堅強的意志和非凡的韌性,和敵人進行長時期的消耗戰,持久戰和敵人戰鬥到底,直至把侵略者逐出國土,當時我們孤立無援,物資匱乏,艱辛苦戰,歷盡兇險,卻不動搖抗戰到底的決心。仍充滿必勝的信念。
抗日戰爭孕育出不畏強暴,不甘屈辱的自強精神。萬眾一心,和衷共濟的團結精神,捨生忘死,前仆後繼的犧牲精神,百折不撓,奮鬥到底的堅韌精神,極大豐富了中華民族精神寶庫。
(季世華∕溫嶺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