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十修歌」云:
一修人我不計較。二修彼此不比較。三修處事有禮貌。四修見人要微笑。五修吃虧不要緊。
六修待人要厚道。七修心內無煩惱。八修口中都說好。九修所交接君子。十修大家誠佛道。
若是人人能十修,佛國淨土樂逍遙。
上月中旬吧!內人心血來潮,有閒去中正紀念堂聆聽一位名教授講座,帶回來乙本在「人間福報」刊載過,星雲大師名著『貧僧有話要說』,內涵「四十說」,厚厚的一大本,共有639 頁。筆者閱讀習慣都是一呵氣成,從頭到尾看完這本轟動臺海兩岸的名著。可是,的確太厚了,內容也太精彩了,只有慢慢地閱讀,陸陸續續有空暇就看,轉眼三個星期日子溜走,直至現在方才看完它。立即想動筆寫出心中的感受,有如在廿一說中的「十修歌」一般,所謂「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筆者在編輯「浙江月刊」中,遭鄉親好朋友的暗箭,幾次提筆都擱下來,因心理憤憤不平之故。回頭在看看佛光山的管理學中的「十修歌」!《不把人我是非得失放在心頭上,日子就會很安寧的度過。》讓筆者忽然頓悟開竅,佛教裡的因果報應。
據聞:由於星雲大師眼底鈣化,加上患有糖尿病,『貧僧有話要說』是大師的封筆之作,意義不同凡響。本書從第一說到第四十說,每一說都精彩、傾情、真話,以星雲大師個人內心世界為出發點,清清楚楚分析呈現,可講是真情流露,絕無一點妄言,是能夠全面了解大師人生的執著方向。加之,本書文字通俗言簡,很少用經書裡難懂文字,令人喜歡閱讀,捧讀不放手。
佛光山工作信條-受與給
本書的第一要義:對金錢的取與捨的重點方向,以「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捨,同結萬人緣。」星雲大師一生「以不要而有」為理念,個人什麼都不要,佛光山的財務為十方財,自己仍然是孑然一身,口袋裡從來沒有放過金錢,銀行裡也沒有存款。
星雲大師除了自己生活簡單,不喜歡對外應酬,不喜歡社會公宴活動,大師他非常欣賞古德所說的:「為僧只宜山中坐,國士宴中不相宜。」當初,之所以到南部弘法,也是因為在北部佛教界的會議很多,如果不去參加,他說你不同他合作,如果你不去應酬,他說你看不起他,為了要跟他合作,每天開會、吃飯,就什麼事都做不了。這就是大師的心聲,也為了有時間寫作、讀書、課徒,才感覺到人生的樂趣。
大師他對錢財的看法:「以佛法為緣分而交誼,一切的來往都以佛法做為標準。」所謂「取之有道」的道,在這裡可以做出一個特別的詮釋。對於「受」與「給」,大師他感到「給」比較快樂。「受」雖不痛苦,但有負擔。大師他也為佛光山弟子立了佛光山人的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更特別聲明,認為「我生未帶來,死也不會帶走。」這句話讓社會批評,做一個很明確註解。
十方有緣,果由因生
所謂因緣?看起來好像很容易懂,諸如:人和人之間彼此要好關係好,就會說:「我們好有緣啊!」「我們很投緣啊!」,如果一旦不好或破裂,就說「我們無緣」。在星雲大師內心看來,因緣不是那麼簡單。可以這樣說,因緣就是條件,世界的成立,人類的生存,哪能少了很多條件(因緣)呢?因緣裡面有人際關係,如真正的金銀財寶、法身慧命,都在因緣裡。佛陀證悟的「緣起性空」,基本意義是「空依有立」、「事待理成」、「果油因生」,佛陀是人成的,能夠成佛,多少的因緣才能從人到成佛。
大師他個人依舊過著素樸簡單、淡薄、空無的生活,不聚財、不私蓄,在他來說一生一世似乎擁有一切,似乎又空無所有,可講是真正的「貧僧」,貧而無有,實際上確是人世間的因緣。
大師他認為,佛陀覺悟的真理又是什麼呢?就是因緣,是緣起。擁有因緣,就是擁有真理,擁有真理…,就是擁有世界的一切。
增正能量,發揚人美風景
星雲大師講了一則「一位文人的小故事」,說給大家自勉警惕,故事是如此這般說的。
有一次,公正嚴明的閻羅王升堂進行審判,到陰間報到的鬼魂。首先閻羅王說:「張三,你過去在人間造橋鋪路,行善積德,讓你再到人間做人!」接著說:「李四,你過去殺人放火,判你到十二層地獄受苦五年。」「王五,你過去在人間詭計多端,陷人於不義,判你到十四層地獄受苦十年。」排列在最後旁邊的趙六,閻羅王毫不留情地說出口就說:「趙六,你到無間地獄去吧!」
趙六聽了很不服氣,開口說:「閻羅王,什麼人做了好事,你判他回人間做人倒也罷了,但是那許多殺人放火,陷害於人的,你判他五年、十年,而我只是一個文人,寫寫文章、做做報導,為什麼你要把我打入十八層無間地獄呢?」
這時候,閻羅王就說:「你身為文人,成天繪聲繪影,造謠生事,很多人就是因為看了你寫的文章,夫妻吵架,家不和,朋友絕交…」,對今後的社會起了許多看不到的不良影響,所以你的罪過很嚴重,不墮無間地獄哪行啊!除非等到你過去寫的文字在這個世間上消失了,你的罪業才可減輕。」
換言之,媒體要救臺灣嗎?臺灣人民的心靈如果都能向-真、善、美的話,大家都升天堂,不會下地獄了。
結語:
佛光山星雲大師名著《貧僧有話要說》(四十說)中「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大師他真誠地向世界向徒眾做一個告白。了解星雲大師這一生一世如何時時以眾為我,以教為命,在佛道上安身立命。就懂得了大師又是如何「將此身心奉獻給佛教,做一個隨緣的人生。」大師最後要說的一首偈語,最為結語:
《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問我一生何所求,平安》
(東方霖∕臺北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