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溪古城,地處浙江省南端,介於北緯27°39’~29°11’和東經119°14’~119°58’之間,是縣人民政府所在地。據考查,漢初浮丘伯攜雙鶴隱居此間,沐鶴於溪,故名鶴溪城。唐景雲二年(711)置青田縣,明景泰三年(1452)析置景寧縣,始為縣治。古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古跡繁多是旅遊休閒的好去處。
名勝古跡--以“浮丘伯”其人其事為景寧最初的人文符號,亦是古城文脈的肇始。故此首先介紹“浮丘伯釣台”,定下歷史文脈的發端。其後分別介紹四大名山“敕木山”、“南泉山(惠明寺)”、“桂山(石印山)”、“寨山”中的“鶴溪八景”名勝景點,它素有“鶴溪洞天”之稱。
浮丘伯釣台
浮丘伯釣台,位於城西半里,石牛山麓。據《縣誌》(同治版)記載,漢代隱士浮丘伯,曾攜雙鶴隱居於此,並在溪濱的岩石上築台垂釣。
明嘉靖年間,知縣鐘夏嵩曾賦《釣台煙樹》詩一首:“仙人栖隱處,臨水石崔嵬。岸草春先長,溪雲層自開。蒼茫迴鷹?,蔽芾接山隈。不倦垂綸興,攜壺坐綠台。”
鶴溪八景:
鶴溪春水
沐鶴溪發源於敕木山麓,自南而北款款從古城中間流過,並於溪口匯入小溪。春風過處,澄潭凝碧,長灘堆雪,兩岸細柳如煙,桃李芳菲,碧草連天-其景致十分優美,邑人名之曰“鶴溪春水”,為鶴溪八景之首。歷代文人官員流連鶴水,多有詩文歌詠其景色之勝。
明知縣鐘夏嵩詩云:“萬里長空月,清波漾素輝。蒼茫紅蓼岸,瀲灩白蘋磯。影入孤城霽,光涵遠樹微。一聲瑤笛響,仙鶴伴雲飛。”
莘嶺寒泉
莘嶺寒泉在古城北五里,其他山石崢嶸,崖隙有泉水流注,色甚清瑩,後鑿為池,邊上有一座“洗心亭”。此亭為明代鶴溪巨富胡岳所建,曾改建為武安王廟,後來又稱關帝廟,其外側就是洞天門,為入境之勝。
明嘉靖間(1583-1591)知縣鐘夏嵩《莘嶺泉》詩曰:“石磴書 上,涓流紫翠盤。潤藏雲雨澤,澄浸鬥牛寒。瀑霧斜穿閣,飛湍典繞闌。洗心宜洞酌,不羨九華丹。”
石印呈奇
石印呈奇,在桂山的半山腰,一塊岩石突兀危立,其形方正如印,邑人名之曰“石印”,山以石名。其他舊時有古桂成蔭,故亦有“桂山石印”之稱。相傳,曾有術士預言此地當顯貴,後來山下果為縣治所在。“石印”二字已深入邑人生活,本地的商場、廣場等多有以之為名的。而開卷披覽,歷代亦不乏吟詠之作,清朝和州人劉禔《印山閒眺》云:“地僻疏林合,茅亭曲徑遙。春雲飛不定,隨意抹山腰。山空水自流,樹老風愈勁。落葉滿秋亭,溪雲澹天影。”
卓峰拱秀
卓峰拱秀,鶴溪八景之一。古城周邊,群山拱秀,峰巒疊翠,而尤以卓峰為最。敕木山一脈,向西迤邐,行至正南老縣衙前,是為香山又稱天馬山此山有二峰,前山就是卓峰,與舊時縣衙正對,成為案山。此山歷代有文人題詠,明時邑人潘宗《香山》詩云:“秀削芙蓉擁翠鈿,四時青送到堂前。濃螺映日開圖畫,好鳥催春奏管弦。萬古乾坤同不老,百年賓主迭為緣。佳山偏得幽人意,勾引清風別有天。
鴉頂晴雲
烏鴉山,在城西北三里許,會當天氣晴朗,峭拔的山尖與上空的流雲相映成趣,即鶴溪八景之“鴉頂晴雲”。此山孤峰特聳,猶如鴉立,舊時鴉峰書院與此山相對。
清乾隆16年(1751)訓導陳元穎有《鴉峰》詩曰:“立雪門牆文戰鏖,鴉峰面處講堂高。擬將一段煙嵐色,都付文瀾作巨濤。”
敕巒齋雪
敕木山,在城東南十里,此山高接雲霄,為鎮城之山,遠望可及百里。據《湯仙女傳》所記,宋高宗南渡時,湯仙女顯靈,運木於朝,以資國用。高宗大喜,降敕褒封,封稱敕木山。土人常以占候。至新雨初霽,半山雲霧驟起,隆冬積雪,經月不散,尤為奇觀。謂之“敕巒霽雪”,為此山雲宿必雨。
清朝邑人潘可筠《敕木山》詩雲:“天南雲際聳高峰,秀發孫枝百萬龍。到景頻教金抹額,嚴冬常借玉為容。香泉驗雨留仙躅,獻木通靈獲帝封。紫翠千秋渾不改,榮華空自愛纖濃。”
牛嶠朝嵐
城西南二里有一山,頂上有巨石,蹲伏如牛,故名石牛山,即鶴溪八景之一。半山腰有白鶴仙遺址,相傳為白鶴仙(即浮丘伯)飛升的地方。
明代邑人潘琴有《石牛山》詩一首為證:“山前山後綻桃花,長臥芳林照落霞。萬頃有春忘耒耜,四方無事溥禾麻。雲籠峭角橫芳草,鳥弄清聲度遠莎。贏得秋來金氣穩,銜香望月報登科。”
鐵崖夕照
鐵崖夕照,在古城東面二里許,此崖聳拔秀削,其第二峰尤其陡絕。從第一峰到第二峰是一道山梁,山梁狹窄,兩側陡然,人行其上,如履薄刀,故稱“薄刀梁”。因有華山之險峻,又美其名曰“小華山”。遊人攀崖而上,可見石色如鐵,其狀如齒。下有洞,圓廣可容數十人。據史料記載,元末戰亂,居民曾避亂於此,多賴其全活。
明嘉靖間(1583~1591)知縣鐘夏嵩曾有《烏鐵崖》詩一首:“絕壁真仙宅,連天鳥道巇。朝霏芳徑隱,斜日亂峰奇。雲桂含蒼靄,煙夢添碧滋。山城疑北固,清影接參差。”
古建掠影--古城經歷千百年風雨,仍保存著占地 320多畝傳統居民、寺院等建築群。大多建於明清時期,有的依山而建,不拘一格,靈活多變;有的臨渠而築,水環巷繞,雖四山城,卻又不失江南水鄉小橋流水的風韻,其中以卵石為牆基,夯土版牆的做法別具地方特色。房屋的木架即採用了立帖和抬樑等傳統形式,又結合地方氣候特點構建得十分通透。楹樑、斗拱、漏窗、牛腿等構件和裝飾,有的古樸簡潔,有的雕花鏤畫,有的還吸納了畬族的傳統紋樣和圖形,體現出兼容並蓄的建築風格。這些居民古宅格局獨特,對研究浙閩山區古建築和畬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眾多古建中有三處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四處為縣級文物保護點。
惠明寺
惠明寺,位於敕木山北坡,惠泉山麓,海拔一千多米。山川秀麗的惠明寺建於唐咸通2年(861),因惠明和尚而得名。清嘉慶19年(1814)重建正殿,同台4年(1868)造後堂及左右軒。風霜千載,香火不絕;惜逢浩劫,僅存殘牆。
1999年,經各方賢達、木土村民,出資助力重建,歷時三載而成。惠明寺占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多平方米,有大雄寶殿、天王殿、三聖殿、客堂、齋堂、居士寮、僧寮、香房等。寺院內綠樹成蔭,花果飄香,景色迷人。
湯夫人廟
湯夫人廟,位於敕木山上一乳石洞中,其主體建築為石龕,石龕高3米,寬6米,深6米,柱雕龍,額鑿字,中塑女仙湯妙玄像,神光煥發,栩栩如生,常年香火繚繞,膜拜者絡繹不絕。石龕左側建有木瓦房,共同構成一座精緻的廟宇。
據當地人說,乳石洞中常吐雲霧,很是神奇。而祈禱者以香勳其石,乳流輒雨,題曰“靈液”。清乾隆16年(1751)訓導陳元穎曾題有《石乳洞詩》一首:“湯山遺跡著山顓,滴乳峰頭雨澤綿。睡起庵僧天欲曉,雪花端合兆豐年。”
孔 廟
孔廟,位於鶴溪街道人民南路72號。明景泰三年始建於城西,崇禎14年因廟柱傾斜俱廢,遷建於城北承恩門近處。清乾隆21年再於城東敬山宮附近重建。道光25年正殿毀廢殆盡。道光27年在今址重建,坐東朝西,占地面積1011平方米。建國後,曾為縣文化館、縣老人協會駐地,部分建築已損,整體結構完好。1987年,被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稱城郊孔子廟。近年經過修繕煥然一新,正在對外開放,是麗水全市唯一保存的一座孔廟。
潘家大屋
潘家大屋為明代潘琴故居。潘琴,字舜,號竹軒,鶴溪人 明天順元年(1475年)中進士,曾任吏部主事,福建光化知府等職,為官清廉,著有《竹軒文本》。潘家大院具有明代官宦建築風格,鼎盛時有大小廂房71間(包括花園和偏房在內),大小天井九處,具有非常高的建築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2009年4月被縣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名高月旦古宅
“名高月旦”古宅位於鶴溪鎮人民南部梁底弄八號。原為梁宅,舊時當地人稱其為“梁家府”,係明洪武乙丑年進士,梁以孜故居。據《縣誌》(同治版)記載:“以孜,號琴泉,官永城縣承,政聲上聞,特命法司,給榜任所及原籍褒之,有梁以孜乃賢人君子,貪污官吏毋得妄指臟私之語,以疾致仕卒,祀鄉賢。”梁宅,建於洪武中後期,建築線條流暢,雕刻精美,工藝精細。
嘉慶己卯中式老宅
“嘉慶己卯中式”即洪家老宅,位於人民南路62號。據考,房主人洪紹祖,字振聲,坊郭人(今鶴溪),嘉慶己卯(1819)科武舉人,建房時間約在嘉慶年間,距今近200年。房屋三合院式建築,檐口、柱頭、樑枋、牛腿均為花雕,形象逼真,工藝精湛。
梅家老屋門樓
梅家老屋門樓,位於鶴溪鎮大眾街21號,建於清末年間,門樓為磚雕三間四柱三樓,門楣上有“宣城衍慶”四字,門樓磚雕刻精美,內容豐富,保存完整,各種瑞獸祥草,惟妙惟肖,對研究鶴溪清代門樓磚雕具有較高的價值。2009年四月被縣人民政府為文物保護單位。
(陳舒∕景寧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