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浙江湖州發現一幅甲午海戰參與者譚學衡的肖像,這幅肖像描繪在鼻煙壺上,由晚清內畫大師馬少宣繪製。
譚學衡(1871—1919),字奕章,廣東新會人,1885年就讀于廣東水陸師學堂第一期駕駛班,畢業後留學英國,回國後在北洋海軍服役,親歷甲午戰爭,是甲午(1894)海戰中為數不多的倖存者之一,這些倖存者葉祖珪、薩鎮冰、譚學衡、程璧光、劉冠雄等人,日後都成了清末民初中國海軍的主要領導人。譚學衡在清帝退位前任海軍大臣,是見證清帝退位的十一位大臣之一,民初任海軍部正首領(即海軍部長),後辭職回鄉,出任廣東治河督辦,倡修圍堤水利及疏浚天沙河舊河,為近代天沙河整治第一人。
馬少宣(1867—1939)是晚清京派內畫大師,擅長人物內畫,其內畫鼻煙壺書畫並舉,筆法精湛。曾有民謠流傳:“登堂入室馬少宣,雅俗共賞葉仲三,陽春白雪周樂元,文武全才烏長安”。說的就是馬少宣、葉仲三、周樂元、烏長安當時京派內畫的“四大名旦”。
馬少宣的內畫鼻煙壺曾獲得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名譽獎( 獎項分大獎、名譽獎、金獎、銀獎、銅獎五大獎),美國研究中國鼻煙壺的著名專家鮑勃·斯蒂芬斯認為:“對我來說,馬少宣是內畫壺藝術家中的畢卡索”。著名文物專家和鑒賞家趙汝珍這樣評價:“其制精者,以馬少宣、周樂元為最著名,所書之字,均有氣派,所畫之畫,也有所字,其制之精妙,由外面書畫,亦為珍奇,今竟從反面為之,竟如此美善,誠所謂鬼斧神工也”。
內畫藝術是由鼻煙壺發展而來,是中國特有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並不僅限於鼻煙壺,主要是指藝術家們用特製的行筆在瓶內反向作畫。馬少宣是一代內畫宗師,山水、花鳥、人物無所不能,尤擅內畫人物肖像,堪稱一絕。曾為溥儀、袁世凱、孫中山、德國皇帝威廉等達官貴人畫內畫肖像鼻煙壺,在當時即使位高權重者亦以擁有馬氏內畫肖像鼻煙壺為榮。
此件譚學衡人物肖像鼻煙壺,採用西洋素描和中國水墨寫意相結合的方法,刻畫細膩,眉目傳神。雙眼凝視,若有所思。整幅作品層次豐富,造型準確。壺背為歐體楷書,為馬氏典型風格,書曰:“奕章仁兄大人正,歷劫方顯鋼骨硬,經霜更知秋水明。馬少宣”,馬少宣的藝術成就及影響力後人無人能及。
這幅肖像的發現,對研究晚清歷史人物和甲午戰爭,以及當時的社會風尚,都有相當的歷史文化價值。
(徐勇/潮州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