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浙南山區的一個小鄉村,父親是個啞吧的殘疾人,是母親主導下把我養大成人。由於村莊是處在甌江支流小溪旁,以U字形繞村而過,形似帶子,古人就取名毛垟為帶溪村。其村子不大,只有上百戶人家,一直來都是鄉政府所在地,村上有所辦了上百年的小學,我當年上學時,學校就辦在毛氏宗祠裡,面積不大,用板隔起來,一二三五六年級都有一個教室,我就在這裡高小畢業的,升初中時,統考成績還可以,也就被錄取了。進縣城讀了三年,初中畢業,時年十八歲,我就是當地村裡文化程度最高者之一了。當時供銷社都辦得火紅,在兩位先輩指引下,有幸進當地供銷社當營業員,有了這樣的機會,我就拼命工作和學習,當時在毛垟基層供銷社整社的縣供銷社兩位股長見我年輕好學,又勤快,僅半年時間,就將我調進縣城工作,成了城裡人。雖然中間由於行政區域調整,可我一直都在縣城工作,其時間將近一甲子了。現在回憶起來,自己無論在那裡工作,心總是掛在家鄉,時刻關注她的繁榮和發展,我的鄉愁不曾休。
本人雖然長期離開家鄉,在外面工作和生活。父母在世時,每年回去的時間多一點,“常回家看看麼”。但每年清明節都會帶著兒子和孫子們回去祭祖掃墓,也總會帶著他們參觀村裡每一處名勝古跡,如毛氏宗祠、馬氏天仙殿、行宮、古水壩、石拱橋、古炮台遺址。現代建設的,如兩座大橋、電站等。總與兒子們商量我們能為村裡辦點什麼公益事業呢!能為村裡發展鄉土文化添磚加瓦呢!
二十多年前,鄉村發展很慢,基礎設施條件很差。1985年,我於清明節回去掃墓,眼看村裡圍繞村莊的那條古水棟已殘缺不全,如果山洪暴發,給村民生命財產將會帶來極大的風險。當時我在縣計經委工作,我即向時任縣長、縣計委主任匯報,能否當年安排一個“以工代賑”項目,結果得到他們的支持,撥款10萬元修復了一段水棟,約 200米長。工程完工時,村民們十分高興。殊不知,這個工程對我來說都要擔著一定風險,“你不怕人家說你私用公權?”。我說,為家鄉建設擔點風險沒有什麼了不起,只要自己能“兩袖清風”、“一塵不染”。後來,在鄉村黨政領導重視下,這條2000多米的帶狀水棟已經逐步完整,全線澆了水泥路面,做起了不銹鋼欄杆,全線進行了綠化,成了一條美麗的風景線,從此再也不怕五十年一遇的大洪水暴發了。
我也十分關心家鄉的文化發展。首先,我通過長年的採訪調查,重溫村莊的歷史,廣泛積累資料,自己籌集資金,先後整理出版了《帶溪紀事》、《帶溪詩聯選編》、《走南闖北帶溪人》等三本鄉土文化詩文集,約20萬字。講的都是讚美家鄉的人和事。其中,不知化去了多少心血。一位本縣資深老同志說得好,你整天寫呀寫,都離不開家鄉毛垟和她雅號-“帶溪”,像你這樣的,最好每個村都有個把該有多好。2013年9月份,毛垟舉行“帶溪文化節”,我組織縣詩詞楹聯學會一批詩友前往採風,並義務為鄉村編印了《毛垟帶溪文化節》專刊,請省市縣名家題詞,刊出詩友的詩聯作品100多首(副),短文十多篇,照片十多幅,增加了節慶氣氛,反嚮良好。
2011年的清明節,我帶著三個兒子回家鄉--毛垟掃墓,又到村裡各處走了一圈,看到村裡通過建設美麗鄉村,建起了繞村水棟,並在村尾小溪邊上建起了帶溪公園,已有一位愛鄉人士捐了十萬元,在公園裡建起了一座署名為“順鋒”的石築涼亭,美觀極了,為村裡老人在此觀景休息創造了條件。我的大兒子提議是否我們也考慮在慶景公路左側,毛垟村口處建一處村裡的大門樓。二兒子說,這錢由三兄弟分攤。小兒子說,這錢由我一人獨資好了,你們說說看,怎麼設計,取什麼名字。我說,可以的,名字我來取,就叫:“帶溪永泰門”。帶溪是毛垟一雅號,永泰就是永遠太平,即國泰民安嘛。我說了,四人都說就這樣定了。結果,懂得建築的在麗水辦企業的小兒子拿出了正規設計,從山東採購了大門的石料,僅用六個月的時間就建成了這座大門,總共投資30萬元。由我與二位詩友作了四副楹聯,刻在前後二邊的四處石柱上,為鄉村增添了新的色彩。鄉村政府舉行落成典禮時,周邊幾百人紛紛前來觀看,眾口稱讚,我們這一公益舉動。鄉政府還為三兒子發了獎牌,後來村裡又有二位在杭州辦企業的愛鄉人士捐資10萬元,在對面新殿崗上,鄉村政府投資的繞新殿崗步行道途中又建起了一座叫“帶溪亭”的石築涼亭,成為前來旅遊賓客上山中途休息觀景的好去處。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建設,我的家鄉有了諸多的變化,村裡拆遷了舊房,建起一座座新樓,開出了幾十間商店,外出打工人較少,大多在就地發展香菇、黑木耳等食用菌產業,人們的生活都如“芝麻開花節節高”。村民們在發展了經濟,解決了溫飽之後,把腦子動在發展鄉土文化事業上。村裡自籌資金修建毛氏宗祠、馬氏天仙殿、村中心的行宮,恢復古戲台、大門店,我和大兒子為他們又作多副楹聯,為古跡增色添光。多位文化基礎較好,思想比較活躍的中青年先後組織起了獅子隊、花鼓班、木偶戲劇團、西洋樂隊、婦女腰豉隊、廣場舞群體,為發展農村鄉土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多次進城演出,還得了不少的獎項,毛垟帶溪文化真的達到了名揚四鄰,以至浙閩邊境數縣。
村裡在上級政府的支持下,在小溪上建起了一座裝機3600千瓦的水電站,在村頭和村尾建起了兩座石拱大橋,為村莊添美增色。村裡老年活動室搞得不錯,每天都有幾十位中老年人進去參加觀看電視、唱歌、跳舞,以及拉琴、吹嗩吶等項活動,他們稱老年活動室是老年人的第二個家。我又向他們捐贈了收藏多年已裱好的20多幅書畫作品,裝飾了新辦的文化禮堂。
日前,我因事又回了一次家鄉。現任村黨支部書記告訴我一個消息:本村的村鎮規劃將開始實施,村中心街將要拆遷,得到了村民的擁護,百米大街將要建成,這對於活躍山區經濟,改善村民居住條件,新的城鎮化建設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村民多年夢想很快實現了。
我今年已77歲了,將到了髦耋的年齡,但身體尚好,能吃能睡能走,還能動手寫作。我想人不能忘本,更不能忘記生我養我的那塊故土,我將繼續發揮自己最後的餘熱,對家鄉經濟文化社會事業建設,力所能及,再出些點子,再寫些讚美之歌,以此報答父老鄉親。我相信,我的家鄉今後將會越來越美好。
日前筆者作了一首讚頌家鄉的詩詞,抄錄於後,供讀者欣賞。
甌江小溪即景頌
江水清流映滿天,美景處處亮眼前。
山峰倒影披綠谷,洞宮山脈呈吉祥。
經濟開發萬象新,兩岸蒼翠似屏障。
更喜江邊樓頂天,商賈繁盛正氣揚。
(毛榮耀∕景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