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月17日,在參觀避署山莊後,我們去熱河與外八廟觀光。
熱河位於承德古城之週邊,是當今中國及世界上最短的一條河,全長僅700余米,在一般地圖上找不到它的痕跡。熱河源於避署山莊內的熱河泉,流經澄湖等水域,最終匯入武烈河。
那一天,我們乘車前往,約計一個小時左右,這才到達該地。但到熱河一看,不禁使人感到失望。一是河面狹窄,看上去約 8米左右;二是河水清沏,但河岸兩邊並無豔花古木,在河的首端豎著一塊藍青色的石頭,上刻“熱河”兩字,據傳為康熙皇帝的御筆。
這就是名聞中外的熱河嗎?花了這麼多的時間,來看這麼一條的河,大家心裡免不了有點埋怨。然而聽了導遊的一番講解,大家心情才開始歡快起來。
導遊說:“現在是夏天,你們看不到熱河的奇妙之處。若是寒冷的冬天,你們就可看到河面上冒著熱氣,似乎河水煮沸一般,有雲蒸霞蔚,春意盎然的氣象,並且是水味甘甜,飲之可使牙齒潔白,又有消炎健胃之效,這是我國其他河流末曾具有的。”
聽導遊這麼一說,大家覺得“物以稀為貴”。雖說花了一點時間,到此一遊,還是值得的。不過,我們在那裡停留的時間並不長,約莫上午 9時左右,我們就離開了熱河,乘車前去外八廟觀光。
說起外八廟,先要交待一下承德的歷史背景。殷周時期,承德是山戌、東胡少數民族活動的區域,是燕侯的勢力範圍。秦漢以後,這裡是漢族、匈奴、鮮卑、契丹、突厥、蒙古等各民族的聚居地。元明時期,熱河為喀喇沁、察哈爾等蒙古族的遊牧地。直至清朝“市井行入雜踏,車馬喧囂,酒樓茶鋪,鱗次櫛比。”為此,清康熙四十二年,即1703年在此修建行宮。所以,熱河外八廟的興建,則與熱河特定的地理和歷史背景有關。
其實,承德的廟宇並非只有八座,而有十二座,均在避署山莊週邊,像眾星捧月一般,圍繞著避署山莊而建,象徵著邊疆各少數民族對清政府的擁護和向心力,也象徵著康乾盛世的強大和統一。而外八廟,是指清廷喇嘛印務處管轄下的古北口外的塞外八廟,駐有喇嘛,享受理藩院的俸祿,在山莊以北的山丘地帶,自西向東,依次排列。其間,有普甯寺、安遠廟、殊象寺、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普樂寺等,共計八座,故而名之,從而構建了中國及世界最大的皇家寺廟群,或說是中國北方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群,集聚了我國廟宇建築及宗教信仰之精華。
那一天,我們首先參觀的是普寧寺,接著又乘車去了普陀宗乘之廟、安遠廟、須彌福壽之廟、殊象寺、普樂寺等。這樣周遊了一圈,大約花了 4個多小時。整體印象:外八廟規模巨大,內涵豐厚,特色鮮明,令人震撼。
例如普寧寺,又稱大佛寺,位於避署山莊北部,是乾隆皇帝在承德興建的最早的廟宇。該廟占地面積 33000平方米,分前後兩大部分。前為漢式迦藍七堂式建築,後為仿藏式三摩耶廟式的建築,殿頂覆蓋著綠剪邊的黃琉璃瓦。但其最太的特色是大乘之閣,及其閣內供奉的千眼千手音貼金立像。
大乘之閣,高達 36.5 米,位於42級臺階之上,依山而建,造型奇特。正觀之為六層重簷,側觀之為五層,而背觀之僅為三層,真所謂“正背視之各不同,變幻旡窮大乘閣”。而其閣頂為鑲金寶頂,四面低,中間高,形似一個小曼陀羅的變體,為佛教世界中心須彌山的象徵。
千眼千手觀音貼金立像,高達 22.8米,腰圍15米,重達110佘噸,頭戴佛冠,身披纓絡,為當今世界最大的木制佛像。
再如安遠廟,又稱伊犁廟,位於武烈河東的山地上,是仿照新疆伊犁的固爾紮廟所構建。該廟占地面積2600平方米,主體建築為高三層的普度殿。殿面有七間門面,重簷歇山頂覆蓋著黑色琉璃瓦,上飾三座鈴狀喇嘛塔,側面山牆以八寶法器式樣的條紋裝飾,既保留新疆伊犁的建築風格,又融匯了漢藏的建築特色。就廟宇建築言,可說是獨具一格。
那一天,我們進廟觀之,見普度殿供奉的既不是如來佛,也不是觀音菩薩,更不是普賢、彌勒等,而是尊木雕的綠度母佛像,這倒很是罕見。
這綠度母是個什麼樣的菩薩 其像前的左右為何各有一尊木制熊虎?據廟中的喇嘛告訴說,這綠度母又叫“救度母”。神話中善良的女神,又說是觀音的化身。她能掌握致人于生死而成佛的“沉脈”。故而人們要供奉她。而那尊熊虎,則是乾隆在木蘭行圍時射獵的熊虎模型,放在這裡,以示帝王之威。
此廟興建的原因,源於乾隆的愛妃香妃。香妃是新疆伊犁的回族人,因為每天思念家鄉,悶悶不樂,乾隆在此興建此宮,就是讓她有重返故鄉的感覺,討得她的歡心。
那天下午,除了普甯寺、安遠廟外,我們還去了普樂寺、普陀宗乘之廟及殊像寺等。其間,普樂寺,位於武烈河東岸的磬錘峰下,建於乾隆三十一年。該寺坐東朝西,改變了寺廟坐北朝南的傳統格局。全寺由山門、鐘樓、天王殿、南北配殿、正殿等組成。供奉的佛像有阿彌陀佛、釋迦牟尼、藥師琉璃佛以及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王、彌勒和眾多的金剛手。而金剛手,則是喇嘛教的護法神。
無疑,就此廟的建築佈局與供奉的佛像,與我們常見的漢族廟宇大致相似,但又有藏族廟宇的風格。因廟內有兩個建築較為特殊:—是三層高的闍城,以及八座不同顏色的喇嘛塔。二是旭光閣,一座形似北京天壇的巨大殿堂,閣中供有十分罕見的歡喜佛。
觀光了普樂寺,我們又到了普陀宗乘之廟。此廟位於獅子溝的北坡,是外八廟中面積最大的一座,建於乾隆三十二年。當年是乾隆六十壽誕,此廟為壽慶時接待蒙古、青海等西北少數民族上層人物之需要而建。廟中喇嘛說:“普陀宗乘是藏語布達拉的意譯,是指觀音道場普陀山。”其建築風格類似西藏的布達拉宮,故有“小布達拉宮”之美稱。
若說須彌福壽之廟,位於獅子溝北坡,與普陀宗乘之廟相鄰近。這是乾隆七十壽誕時,為接待西藏班禪六世前來祝壽而建。其形制仿照班禪在西藏日喀則的紮什倫布寺,為典型的藏式寺廟。其間,以金璧輝煌的妙高莊嚴殿為中心,造型優美,氣勢宏偉。而在該廟的北部山嶺上有一琉璃萬壽塔,各層壁面用綠色琉璃磚砌成,塔頂用黃琉璃瓦覆蓋,壁面中均有佛龕佛像,構建精緻,別具風景。
還有,殊像寺,位於普陀宗乘廟之西,建於乾隆三十九年,建築樣式仿照山西五臺山的殊像寺。這座廟宇供奉的佛像與其他廟宇不同,全部是文殊菩薩,而且是一座經典的漢式建築。據傳,寺中的文殊像是以乾隆的面容所塑造,民間又有乾隆為文殊菩薩的轉世之說,所以乾隆對此廟特別崇信。
其實,在外八廟的觀光中,令人最感興趣的還是普樂寺供奉的歡喜佛。所謂歡喜佛,是若干個銅鑄的小佛像,其造型為男女性交時的各種姿態。男者盤腿而坐,右腿彎度較大,左腿曲於右腿之內,彎度較小。女者面向男者,雙腿張開,豐肥的臀部坐在男者的左腿之上,四臂相擁,胸膊緊緊相貼,赤身裸體作交歡狀。這種佛像在其他廟宇中極其罕見,所以,當年觀之,深感驚異。
據悉,這歡喜佛是藏傳密宗的本尊神,是印度密教與西藏當地信仰相結合的產物,是古代先民生殖祟拜的體現。其中,男身代表法,女身代表智慧,男女交歡是法與智慧的結合,僅為密宗所有,故在其他廟宇中是看不到的。該廟喇嘛說:“歡喜佛在外八廟中僅為普樂寺所供奉,並在本寺最莊嚴的旭光閣上。一般情況下,是不讓信徒觀看的。但因你們是全國各地來的著名學者,這才允許入閣觀看。”如此說來,倒也幸運。
現今回想,清朝康熙、乾隆年間,之所以造了這麼多風格各異的廟宇,其目的是為了安撫我國西北部蒙、藏等少數民族以及他們的宗教信仰之需要。而其建築,既有布達拉宮的雄姿,又有五臺山殊像寺的身影,更有新疆伊犁固爾紮廟的風采。集聚了漢式、藏式、漢藏結合式等建築風格,造型別致,蔚蔚壯觀,令人歎為觀之。
“世界奇觀外八廟,承德歸來不看廟。”也許如此,日後我在其他景區參觀時,凡是廟宇我都匆匆而過,不再花費過多時間了。
(金濤∕舟山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