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黃岩城牆尋蹤 

金渭迪

   黃岩古城牆,按舊誌載:唐上元中(675)築,周回九里三十步,又云周回450步,後廢。宋無城。明初吳元年,即元順帝至正27年(1367),永嘉侯朱亮祖重築,周回凡三里。明初,因倭患頻繁,民常遭劫殺,明威將軍方明謙(黃岩人)向朱元璋建議,在東南沿海建衛所,以禦倭寇。明洪武20年(1387)2月,信國公湯和為建海門防倭衛所,拆黃岩城牆,將石料運往海門。同時,將縣城慶善禪寺鑄於宋淳祐11年(1251),重6000多斤的銅鐘運去海門,作抗倭報警之鐘。從此,黃岩縣城無城可守。作為權宜之計,居民只好伐木立柵為藩,俗稱“木城”。
   嘉靖31年(1552)4月,倭寇從海門登陸,先破前所,後陷海門衛,衛所守軍不戰而潰,倭寇到處殘殺搶掠。5月17日,倭寇水路從柵浦沿永寧江(澄江),陸路從路橋北上,兩路夾攻縣城,破木城入街巷,知縣高材率民眾血戰巷閭,最終縣城陷落。倭寇萬餘人據城7日,殺人放火,奸淫擄掠,無惡不作,他們焚縣衙、府館、布政分司、察院分司、文廟(孔廟)及官員府第和大量民宅。5月28日,福清鄧文俊引倭寇二千餘人
直入縣城,黃岩城鄉損失慘重。11月,參將湯克寬擒鄧文俊。知縣高材請於當道重築城牆,冬,台州縣事傅倌開始築城。嘉靖32年11月,知縣汪汝達到任,力竣其事,黃岩城牆成。城周回七里,高二丈,址厚三丈,石級三道,有垛口975。其門有五;東鎮海、西液金、南迎熏,北拱辰,東南應秀,南北二門增設敵台,北門外復設“丹崖第一關”。縣令袁應棋重修時題“丹崖孔道”,光緒時廢。並設四水門,東陡門,車浦陡門、南陡
門、東浦陡門,門為木柵,可啟閉通船舶。又於東南鑿河,廣十丈,鑿時得古硯一枚,上鐫“金帶”二字,遂以命河,曰“金帶河”。
   清順治15年(1658),總督李公率泰檄署令王印昌增築高其垣四尺,合兩雉為一,並三級為二,環城鑿壕,壕內植木柵藩之。雍正8年(1730),知府江承玠詳勘後,委縣令韓慧基增修。由於歷年既久,壕淤柵廢,我垛堞隤陊。乾隆34年(1769),知縣捐奉修築,復浚東南壕河,寬二丈二尺,深二尺,周回九里30步,城垛975個。內城護壇四尺,自拱辰門至迎熏門計三里。咸豐3年(1853),知縣張日新率紳士捐資補築其北。城之東為水所嚙,縮數丈以避水勢。先是江岸有碑?“神禹坐鎮,永抵狂瀾”八字。久沒水中,其碑陰傍岸,頗為水嚙,魚則聚集,有老在此取魚,日得數筍,嫉之者告於官,此碑被徒置城腳。自此,岸漸崩,不數年城沒於江中。8年(1858),縣令黃維同重浚壕河,闊三丈六尺,深一丈八尺。同治八年(1869),縣令孫喜浚河五支河,引永寧山(方山)水入城,修築東陡門,名曰“登瀛”。光緒元年(1875),縣令鄭錫皋增修。(按:道光23年(1843)城牆亦作修繕,近年有銘文磚發現,但縣誌未載。
   民國26年(1937)7月7日,日寇發動盧溝橋事變,大舉入侵中國,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日寇到處狂轟爛炸,燒殺搶劫,奸淫擄掠,浙江東南沿海地區是日寇侵略的重災區。為重要縣城交通便利起見,民國27年(1938)11月18日,浙江省國民抗衛總司令部下發了工字第844 號要求蕭山、紹興、餘姚、嵊縣、諸暨、鄞縣、慈溪、臨海、黃岩、樂清、瑞安、青田、金華、蘭溪、建德等重要縣城自即日起拆除城牆的訓令。浙江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也發了建會字第1680號訓令,令黃岩縣長(張寶琛)擬定拆城辦法及用工等框算,即日興工積極拆除,並定一個月內完工。

   黃岩縣政府接到訓令,立即擬定拆城計劃,中稱“本縣城牆建於南宋(案,誤。據南宋《赤城志》載黃岩城牆唐上元中(675)築。)共長4248公尺,高矮不等,大抵自45公尺至6公尺。外側城腳用一魯尺厚之條石砌成,惟間有一部並無條石。其用條石砌成者,高矮亦不一致,平均約高一公尺半,分作六層疊成。上為亂石,約高2公尺半,再上鋪石板,並用厚磚扁疊,磚高約8公寸,在條石與亂石之內用石碎及泥土築成極闊之城基,該項泥土內雜石碎,堅硬異常,奉省令拆除工程浩大,辦理困難。依照規定辦法斟酌本地情況,擬定計劃和拆除成牆估計表。
   城牆西門至大北門長858米,大北門至小北門長159米;小北門至賣姜巷口長81 米;賣姜巷口至小東門長812米;小東門至東門長290米,東門至小南門長841米;小南門至大南門長422米;大南門至西門長779米,計4248米。全城長度計算得條石91756魯尺,其上為亂石,高約二米半,上鋪石板,用厚磚扁疊,磚高8公寸,共計3398.4平方公尺,每平方有磚一百塊。在條石與亂石之間,用石碎和泥土築成,堅硬異常,要用尖鋤或十字鎬挖掘,每人一天只做一公方,如遇運土不便或較遠之處,工作數量要減一半,估計每公尺以20立方計算,則得84860立方米,需人工十萬名。又拆城磚及亂石、條石等,每工約能拆一公尺長距離得需人工42416名,總共需人工104246名,而磚石等船運尚不在。
   城門除新開小東門、小北門外,其餘東西南北五門及抱月城均用石料建築,西北兩門靠城,並建有房屋,拆除工程極為複雜,要另外雇用匠工拆除。小東門、大東門兩處拆下的石料運至九峰農場附近堆放,小南門石料運至樊川附近,大南門石料運至太婆堂前江岸,西門石料運至東路港岸塚坦,北門及小北門石料運至江北岸浦江堂。其餘各鄉鎮民工搬運至離城較遠地點堆存。擬定在南城一帶分兩處堆放,一在委羽山附近,二在十里鋪或金字壩附近。東城一帶運至閘門頭山嘴頭,西城一帶運至羅家匯戲棚前空地堆放。
   北城一帶運至馬鞍山雙寶珠或較遠之江邊。拆出泥土在北城一帶城內外或江邊空地 甚多,運送尚稱便利。西城從車浦閘起至小南門外止,向有木城河一支,近則漸被兩岸地民侵占,河身變為溝匯,擬利用城土在該河邊新築高闊木城河交通路,且可避免河道填塞。東城一帶有環繞已浚之木域河一支,該段泥土只好分運稍遠隙地,以拆之規定高度為止。分配拆城工程以運土難易及多寡為標準。各鄉鎮長度略有不同,大約每公尺須用民工三十名。又查城牆拆除澈底後,交通洵稱便利,但城外仍圍繞大江小河不能隨地、隨便出入,可否在通衢大路地方添設幾座石橋。

  拆除城牆先由城門水道或通路附近開始,逐次及全部拆除,曲折部分盡先拆除,拆除之土攤平於城外,務使平坦,磚石可由縣府分民民工,或招商承購。

   黃岩城牆所拆條石、城磚有:民國27年(1938)12月9日,應秀小學校長王敬祺述,該校在9月24日被敵機所炸,要求撥城磚三萬塊修復教室及四周牆壁。城牆條石計8522條,出售258條,餘8264條,其中七里閘258條,九里鋪金字閘,下羅家匯建橋樑、車路125條。在拆城過程中,發現私掘城基石、盜賣城石之事。31年(1942)9月14日,姚××盜賣條石20條。掘城底腳石塊,陳××、邱××、葛××三人盜賣城石。柏樹巷周××、周××買石建屋。孫××掘亂石、西頭蔡××米廠、孝友鄉下林匯陳××同子××、××等,夜運城石200餘塊,蔡××等掘城基石塊,牟××私取城石。
   但拆除城牆,也遭到部分民眾的非議,如蔡植生、牟思朴、陳雲鶴、王金波公民聯名呈交縣長張寶琛,申述稱“聞命惶駭”、“體念民艱,俯察毀城之害”,其理由有三:其一,今年秋稻被蟲害歉收,佃農明年之熟必於年內動員,為廣大除蟲工作,實為抗戰時期後方重要之事。若拆城工興,用民夫十餘萬,除蟲工作勢必失時,況黃岩向為產米之區,今甬(寧波)、紹(紹興)缺米,仰給黃岩為人所共知,故黃岩之荒熟,實
關係於浙東抗戰至巨,故除蟲工作其重要性實遠過於毀城。其二,黃城地勢低下,西北負江流,以城垣阻止江潮之倒灌,城若拆毀,勢以咸潮沖入,良田將成斥鹵,人民且無以為生,更何有於便利交通。其三,近來人民除應征兵役外,壯丁忙於社訓之抽練,查七口之家,僅有壯丁一、二人賣力謀生,以供一家之衣食,壯丁工夫,已半應供於征兵及社訓,若再征工十餘萬,人民實無此能力。
   民國28年(1939)1月26日,經歷570多年風霜雨雪,幾度興廢的黃岩舊城牆被徹底 摧毀。在黃岩這塊古老的大地上湮沒,在黃岩人的視線中永遠消失。至今已有76年了,它留給我們老一代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前植有柏樹和被闢為菜園的城基。留給年青一代的卻是寬闊的環城南路、北路和蓋了高樓的老環城東路及大南門、小南門、東門、小東門、北門頭、西門頭等古老的地名。在黃岩舊城改造的大潮時,筆者在大南門外的西洋鄭、五洞橋東,在老城隍廟等地均發現有“黃岩城磚、咸豐3年(1853)”“道光癸卯(1843)”銘文的城磚,它們是黃岩古城牆的有力佐證。
   為了讓更多的年輕人和下一代不忘黃岩曾有過的城牆,特作“黃岩城牆尋蹤”以享讀者。

(金渭迪/黃岩)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