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在我們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早在黃帝時代就稱其為五明扇,天子上朝 時,背後掌的稱為雉尾扇,這些扇子大多 用竹子和羽毛編織而成,俗稱它為長柄扇 ,作為帝王儀仗之物,用以障塵蔽日,故 也稱“障扇”。宮女手中的短柄扇,其首 端斜尖,扇面都是羽毛,在古戲中,如諸 葛亮手中用的是具特色的鵝毛扇,顯得十 分雅氣溫柔。
扇子,可稱得上是富有詩意的物品。 一柄麥杆扇能搖動金黃麥香,點綴月夜麥 田的螢火蟲;一把芭蕉扇能搖動陣陣夏雨 ,凸現田園詩情;精巧的檀香扇把玩中能 搖動出撲鼻的古蘇古韻、錢塘遺風;而羽 毛扇裏更能搖動出大智惹愚、變幻莫測的 神機妙算;開合方便的摺扇,娓娓訴說著 令人陶醉的民間傳奇,扇面上的詩情畫意 ,更可以陶冶情操和修身養性。
扇子,雖然只是一種拂暑的工具,但 它與文學藝術卻有密切的關係。早在1900 年前,宮廷女詩人班婕妤因失寵于漢成帝 ,曾托詩紈扇,寫下了流傳至今的《怨歌 行》,這首歌給後人留下了“秋扇見損” 的典故。唐代詩人杜牧的《銀燭秋火冷畫 屏,輕羅小扇撲流螢》的詩句,寫出了新 秋之夜少女們拿著輕羅小扇追撲流螢的動 人情景,讀起來清新雋永,充滿了濃郁的 生活氣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念奴嬌 ·赤壁懷古》中寫道:“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 間,檣櫓灰飛煙滅”。這是借助羽扇刻畫 周瑜風流儒雅,具有大將風度的形象,是 文學作品中膾灸人口的妙句。《水滸》中 的“赤日炎炎似火燒,田野禾苗半枯焦; 農民心內如湯煮,王孫公子把扇搖”詩句 ,則把階級感情躍然紙上,這在詠扇詩中 是別具一格的。在小說中,描寫扇子的, 人們自然會想到《兩遊記》這部名作中的 孫悟空“三盜芭蕉扇”的故事吧。作者通過這把扇子,寫出了孫悟空在敵人面前從
不怯弱,在困難面前從不退縮,不屈不撓
,威風凜凜,壓倒敵人氣焰的大無畏精神
。至於《紅樓夢》中寫到的扇子並極其精
彩的地方那就更多了。摺扇,也是名人們
收藏的珍品。小小一把名家書畫扇,在當
今的拍賣會上,常常可以拍賣出數千萬、
甚至是數十萬、數百萬元的高價來。例如
,東晉書聖王羲之、宋徽宗趙佶的題款扇
;宋代大畫家王晉卿與大詩人蘇東坡合作
的書畫扇;明代才子唐伯虎的畫扇等等,
向來是一扇萬金的珍稀之物。
扇子的運用當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首
創,且不說七千年前河姆渡人扇形門的啟
迪,單就從扇子的發展來看,幾千年來,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藝術魅力,扇子
情愫與神州民俗的緊密結合,扇子與我們
文明古國讓世界人民大開眼界、讚歎不己
。到了現代,扇子更加豐富多彩,各式各
樣的扇子大約有上千種,有導遊用的景點
圖扇、廣告扇,賽場上用的啦啦扇,客廳
裏用的壁掛扇,點綴民族舞蹈用的綢摺扇
,廣大市民所喜歡的健子扇,還有時下社
區裏正在贈送即有公民道德建設語錄的文
明扇策等。這扇那扇,都為人們的激情宣
洩,為生活拓展,搖動出一片諧趣橫生的
空間,同時,也令世人受到扇文化幽雅的
薰陶。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日本國首相田中角榮訪問中國時,周恩來總理與田中角
榮長談之餘,送給他一把扇子,田中角榮
非常高興,就心領神會地收下了。這或許
是用於《晉書·袁宏傳》中的一幕:袁宏
出任東陽太子時,東晉著名政治家謝安曾
送給袁宏一把扇子,袁宏十分感慨:“輒
當奉揚仁風,慰彼黎庶。”可見扇言扇語
,意義是如此的博大精深。
(鍾一凡/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