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漢語的精華,蘊含寶貴的文化財富,是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蛇去馬來,駿骨的英姿,身未至而長嘶已聞,無論在軍事、農業、體育、文學、繪畫、舞蹈、音樂、馬得到的讚揚和渲染,都冠於其他動物,在傳統社會裡,馬之地位舉足輕重。古人以“馬牛羊雞犬豕”為六畜,而
馬居首,其價值遠遠超過其代步耕種、拉車、征戰等實用範疇而升為文化領域的多種意義,在《詩經》中就有對馬的描繪,“蕭蕭馬鳴,悠悠錦旌。徒禦不驚,大庖不盈”。屈原在《離騷》中雲:“乘騏驥以馳騁兮,未吾道夫先路。”描繪了馬昂揚飛騰的姿態。
在冷兵器時代,人與馬所組成的騎兵部隊,是具威攝的軍事力量。幾千年刀光劍影中,人與馬發揮巨大作用,是戰爭組成的主要部分。杜甫詩雲: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房兵曹胡馬》,這是橫行萬里,為國立功的馬。唐代詩人霍總詩曰:“踏雪生珠訐,降泥護錦袍。路旁看驟影,鞍底卷旋毛。《驄馬》這是踏雪蹂泥,矯健如飛的馬。宋代王安石詩曰:“驊騮亦駿物,卓葷地上游。怒行追疾風,忽忽跨九州”。
《驊騮》這是行疾如風,橫跨九州的馬。明代愛國將領戚繼光詩曰:“南北馳驅報主情,江畔花草笑平生。《馬上作》這是南北馳騁,忠於人主的馬。成吉思汗的鐵騎,橫掃歐、亞兩大洲,讓人們深刻認識到,沒有任何動物像馬這樣深入地影響著人類的歷史。
自古以來,馬是人類忠實而勇敢的夥伴,曾經為社會生產的推進,民族的興旺發達,國家的富強作出了巨大貢獻。
馬是一種值得敬仰的動物,他的勇毅、忍耐、忠誠、勤奮等多種美德在他身上都能體現。今年是馬年,由於在抗戰期間,餘忝列戎行那時交通不發達,公路很少,行軍作戰有賴於馬快速傳遞資訊,重式器分解後,依靠馬馱載,道路較好的地方,重式器有賴馬輓,因此馬成為抗日戰爭
的好夥伴。基於對馬的愛好,爰將有關馬的成語,搜集如下,以饗讀者。
第一字為馬:
馬不停蹄、馬面牛頭、馬失前蹄、馬前馬後、馬頭覓角、馬到成功、馬前潑水、馬仰人翻、馬首是瞻、馬工枚速、馬困
人乏、馬馬虎虎、馬革裹屍、馬鑿日增、馬空冀北、馬放南山。
第二字為馬:
一馬平川、一馬當先、萬馬奔騰、萬馬齊喑、天馬行空、五馬分屍、束馬懸車、司馬青衫、匹馬單槍、信馬由韁、倚馬可待、倚馬千言、六馬仰秣、拍馬溜須、得馬失馬、犬馬聲色、飲馬長江、汗馬功勞、快馬加鞭、寶馬香車、駟馬難追、駑馬戀棧、駑馬十駕、駿馬雄風、騎馬尋馬、斑馬文章、犬馬之勞、車馬駢闐、車馬輻輳、車馬盈門、戎馬生涯、戎馬倥傯、牛馬襟裾、龍馬精神、盤馬彎弓、鐵馬金戈、白馬素車、老馬識途、老馬嘶風、竹馬之交、走馬上任、走馬章台、躍馬揚鞭、裘馬輕肥、金馬玉堂、鞍馬勞頓。
第三字為馬:
東風馬年、兵荒馬亂,兵強馬壯、人困馬乏、人強馬壯、驢年馬月、車水馬龍、牛溲馬勃、旗開馬到、蛛絲馬跡、鞍前馬後。
第四字為馬:
厲兵秣馬、懸崖勒馬、非驢非馬、千軍萬馬、揚鞭躍馬、飛鷹走馬、原班人馬、休牛歸馬、伯樂相馬、單槍匹馬、高車駟馬、識途老馬、土牛木馬、塞翁失馬、招兵買馬、指鹿為馬、吹牛拍馬、聞香下馬、江州司馬、害群之馬、玉堂金馬、木牛流馬、探戈躍馬、輕裘肥馬、敞車贏馬、脫韁之馬、心猿意馬、盲人瞎馬、香車寶馬、青梅竹馬、金戈鐵馬、攀轅扣馬、
風牆陣馬。
(季世華∕溫嶺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