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忌“馬虎眼” 人們把辦事粗枝大葉稱為“馬虎”。 傳說宋代有位畫家,一次剛畫好一隻虎頭 ,又有人請他畫馬,於是他不假思索,居 然就在畫好的虎頭後面畫上了馬的身子, 成為馬身虎頭的“馬虎圖”。此時,畫家 的大兒子問他“是馬還是虎?”他說是虎 。可是他的小兒子問他,他又說是馬。豈 料,後來大兒子去打獵,遇見一匹馬,他 誤以為是虎,將馬射死,結果不得不給馬 主賠償損失;小兒子在野外遇到一隻虎, 他誤以為是馬,便跑上前去騎它,結果被 虎吃掉。最後,這位畫家痛心疾首,憤然 把“馬虎”圖付之一炬,並作詩一首引以 為戒: 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 大兒依圖射死馬,小兒依圖喂了虎。 草堂焚燒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 朋友,當你讀完以上的故事,請不要 輕易地一笑了之,要清醒地認識到:馬之 貶,是當今改革之大忌,革新路上的絆腳 石。必須總結教訓,認真對待: 馬年到了,“馬失前蹄”的教訓要記 取,“躍馬奮進”的新起點要找好。切不 該放“馬後炮”。凡事要“預則立,不預 則廢。”多一點前瞻性,不做“事後諸葛 亮”; 馬年到了,每個人都要努力學習,更 新知識,更新觀念,不可“按圖索驥”更 不能做“馬大哈”,鬧出笑話來;在改革 的征途中碰到困難,不能“心猿意馬”遇 到挫折,也不要“勒馬不前”革新者應該 在“萬馬奔騰”的環境中“一馬當先”! 二忌“拍馬屁” “只因自大一點,弄得人人討厭”打 一字謎?謎底是個“臭”字。在屬‘馬’ 的俗語中,“拍馬屁”該屬貶義臭字類。 說起它的掌故自有其來歷: “拍馬屁”一詞最初來自蒙古族。古代蒙古人凡是牽馬與別人相遇,就要互 相拍拍對方的馬屁股,連聲稱道:“好馬 ,好馬。”以示讚賞和友好。但在那時, 也確有些趨炎附勢之徒,只要遇到王公貴 族牽的馬,便不分好差優劣,總要跑上去 拍拍馬屁股,不斷讚歎:“好馬,好馬, 大人真有福氣!”久而久之,“拍馬屁” 就變為諂媚巴結之意的貶義詞,流傳於社 會,敗壞風氣。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喜歡人拍“馬屁”。有一次他去釣魚,半響不見魚兒上鉤,十分煩惱。翰林學士解縉連忙躬身上前,賦詩一首: 數尺絲綸落,金鉤拋去水水中無蹤。 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只釣龍。 朱元璋聽了得意洋洋,臉色馬上由陰轉晴。本來釣不上魚的煩惱都化解了。 又一次,朱元璋對解縉說:“昨天宮裡出了喜事,你吟首詩吧。”解縉一聽知道皇帝得了兒子,於是開口吟道:“君王昨夜降金龍。”“金龍”二字顯然是拍皇帝的馬屁。誰知朱元璋又說,是個女孩。解縉馬上改口道:“化作嫦娥下九重。”朱元璋又說,可惜生下來就死了。解縉馬上補充一句:“料是人間留不住。”朱元璋又說:已把她扔到水裡去了。解縉又吟:“翻身跳入水晶宮。”——馬屁真是拍得絲絲入扣,天衣無縫。拍馬屁可謂摸透主子心思,真正“拍”到主子心裡,真“到家”了。於是朱元璋對解縉愈加寵信。 前些日子,偶而翻閱到詹同的一組叫《鍾馗外傳》的諷刺畫。其中一幅諷刺畫頗耐人尋味:畫面上的鍾馗坦露著半個身子,一個“馬屁精”嫵媚地為其搔癢。畫題為“百鬼斬盡,獨留此精”。《諷刺與幽默》雜誌,則畫有一幅《鍾馗違法圖》:話說鍾馗在“馬屁精”的吹棒下,禁不起利誘,自己也墮落到泥坑裡去了。畫中配詩道:“鍾馗天職本捉鬼,詭計多端巧行賄。利令智昏伸手腳,神威喪儘自成鬼。” “馬屁精”的特徵是:善於察顏觀色,見風使舵,憑三寸不爛如簧之舌,上下亨通,左右逢源。時下,有些“馬屁精”比起他們的老祖宗“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上司歌功頌德,樹碑立傳,筆下生花,誇大成績。將禿雞描寫為鳳凰,將芝麻吹成西瓜。於是“豆腐渣開程”“面子工程”屢見不鮮,害党、害國、害民之“浮誇風”陰魂不散,無不是馬屁之過也! 三忌“露馬腳” 人們把不小心露出原形稱為“露馬腳”。那麼“露馬腳”之說是怎麼來的呢?有兩個版本。 一說源于唐代,每逢喜慶活動,人們有舞麒麟的習俗。其實,世上沒有麒麟,是古人想像出來的吉祥仁獸。為此,人們便把繪製的麒麟皮包裹在馬身上作麒麟。馬在翩翩起舞時,若麒麟皮包裹不嚴密,則會露出馬腳來,於是被稱之為“露馬腳”。 另一說源於明代,那時婦女均是小腳 ,而明太祖朱元璋的馬皇后卻有未經纏裹 的大腳。女子大腳為當時一大忌諱,故馬 皇后終日用長裙掩飾,從不將腳露出裙外 。一次,馬氏乘轎遊覽金陵街頭,不料轎 簾忽然被一陣大風掀起,結果她擱在踏板 上的一雙大腳露了出來,故稱“露馬腳”。 “露馬腳”的故事從反面告訴我們: 一切偽裝者、造假者在火眼金睛的革新者 面前,終將會顯出原形。因而革新者要時 時提高警惕,擦亮眼睛,以科學發展觀籌 畫工作,審視問題。敢捅“馬蜂窩”,整 掉“指鹿為馬”的官氣、霸氣和邪氣,識 破貪污腐敗、黑惡勢力以及製造假酒、假 藥、假證和電話詐騙、金融詐騙、醫卡詐 騙等形形色色“害群之馬”的伎倆。將他 們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金猴奮起千鈞 棒,玉宇澄清萬里侯”,只有這樣才能給 偉大祖國的“萬馬奔騰”創造一個激越舒 暢的良好環境! 屬馬的成語 在眾多屬“馬”的成語中,運用頻率最高而最具現實教育意義的有以下四則: 龍馬精神:(古代謂“馬八尺以上為龍”。龍馬同一體,飛天加奔騰,形容精神之強大。)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龍的精神與馬 的精神融合,即為“龍馬精神”。馬駒初 生,便有奮蹄千里之志,駿馬賓士,則有 挾風帶雷之銳氣,疾馳於千里原野和快哉 風中,面對壕塹,一躍而過。馬吃的是草 和粗糙的飼料,要求於人的甚少,給予人 的卻甚多。無論是拉車還是鏖戰疆場,無 論是載人還是載物,它默默承載著重負, 從過去走到今天。馬和人類是無言的朋友 ,正是馬這種無言的奉獻精神,才使我們 心存感動。 馬到成功: 在迎接新春的日子裡,如同雪片般紛 飛的賀年卡上都寫著深情的祝願。人人都 渴望成功,並期望一帆風順,於是在賀年 卡上寫有萬事如意,馬到成功最為流行字 樣。然而“汗馬功勞”的前提是要付出血 汗,倘若沒有付出,那“馬到成功”只能 是一句美好的祝願。所以美好的祝願雖然 令人興奮不已,但別人的一千句祝願不如 你付出一滴汗水。我們應該在馬年來到的 時候,厲兵秣馬,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才 會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萬馬奔騰:(形容聲勢浩大或場面熱烈) 2014年的霞光,映照在 960萬平方公 里的土地上,中華大地湧動著勃勃朝氣和 無限生機。看吧,在萬馬奔騰的磅礡氣勢 中,在萬馬奔騰的恢宏旋律中,呈現出興 旺發達的萬千氣象。 讓我們將頌歌獻給在理論創新、制度 創新和科技創新中作出重大貢獻的!祝願 他們在改革創新的征途中快馬加鞭,勇往 直前;以龍馬精神,突飛猛進;在萬馬奔 騰的大好形勢下,一馬當先,與時俱進, 馬到成功! 馬語的色彩 在中華文明史裡圍繞著“馬”字,產 生了許多至今仍有影響的“馬語”(包括 成語、俗語)。尤其在馬年,人們喜聞樂 道,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常常以馬喻人 ,借鑒運用。這裡先說: 褒義的馬語 (1)馬到成功:形容工作剛開始就取得了成功。 (2)老馬識途: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 (3)老驥伏櫪:比喻有志之士雖年老了,仍有雄心壯志。 (4)龍馬精神:形容上能騰空,下能賓士,其精神十分強大。 (5)天馬行空:比喻詩文氣勢豪放。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實。 (6)千軍萬馬:形容雄壯的隊伍或浩蕩的聲勢。 (7)馬革裹屍:指英雄犧牲在戰場上。 (8)塞翁失馬:比喻雖然一時受損,也許反而因此得到好處。 (9)一馬當先:形容領先。 (10)萬馬奔騰:形容聲勢浩大或場面熱鬧。 (11)車水馬龍:形容車馬很多,來往不斷,熱鬧非凡。 (12)汗馬功勞:指立軍功或作出其他貢獻。 (13)快馬加鞭:比喻快上加快,加速前進。 (14)金戈鐵馬:指戰爭。也形容戰士持槍馳馬的雄姿。 (15)青梅竹馬:指男女幼年的親密無間。 (16)馬齒徒增:謙指自己年齡白長,而無成就。 (17)犬馬之勞:謙表自己樂於為人效勞。 (18)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指說話算數,不要反悔。 (19)敢把皇帝拉下馬:指敢於同權貴作鬥爭。 (20)黑馬:指有衝擊力,但出乎人們意料之外的個人和團體。 中性的馬語 厲兵秣馬:形容準備戰鬥。 盤馬彎弓:指故意做架勢,卻不立即行動。 馬首是瞻:比喻追隨某人行動。 蛛絲馬跡:指隱約可見的痕跡和線索。 貶義的馬語 心猿意馬:形容心神不定。 人仰馬翻:形容慘敗。 萬馬齊喑:比喻沉悶的政治局面。 按圖索驥:原比喻辦事拘泥成規,也指照線索去尋找事物。 指鹿為馬:指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害群之馬:比喻危害集體的人。 馬馬虎虎:指粗心大意,也可指勉強。 馬路消息:指非正當管道的傳聞,也指來自民間消息。 單槍匹馬:比喻行動沒有人幫助和支援。 牛頭不對馬嘴:比喻答非所問或兩下不相合。 風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馬屁精:指善於拍馬屁的人。 馬前卒:比喻為別人效力的人。 馬大哈:指粗心大意的人。 馬蜂窩:比喻難以對付的人或能引出麻煩的事。
(金建楷/寧波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