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地處太湖南岸和西岸,天目山餘脈至此緩緩變為丘陵和平原沃野。讓這片土地既是魚米之鄉,又是絲茶之府。 世界第一部茶科學著作《茶經》,就是陸羽中唐時在湖州定稿的。他先後在湖州生活了40多年,在西元804年72歲時老死湖州。他到湖州後,因被當時任湖州刺史的顏真卿賞識和得到湖州妙喜寺詩僧皎然的幫助,加之他勇於實踐總結,寫出了《茶經》三卷十章,由此奠定了“比國上下無不飲茶”的國飲基礎。並因茶的文化 內涵是崇尚清儉平和,為“安史之亂”後的中華各民族接受,“客來敬茶”和“以茶代酒”的典故都出自湖州,唐代歷任刺史的茶事摩崖石刻在長興縣顧渚山留存,這也是中國茶史中最早的實物了。 湖州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溫山禦荈”的貢茶。《茶經》中認為茶葉是“紫者上”、“筍者上”、“芽者上”。由陸羽推薦作皇室清明節祭祖的貢茶就名為“紫筍”。到了北宋時期,因氣候變異,湖州在清明節前茶芽未萌,皇家就從南方福建徵收貢茶。待約一百年後已是明代朱元璋時代,湖州又每年納貢茶葉,獨領風騷的茶是產在長興羅岕村的岕茶(當地方言讀音為卡),並出現了許多關於岕茶的文獻專著。但岕茶因地理條件關係,產量很少,加之明代改變了唐、宋、元的餅茶煮飲法為散茶沖泡法,茶的成品形狀和品飲文化的講究都有提高發展,也因飲法上的變化,泡茶的茶碗也逐步由茶壺和茶盅取代。 “柴米油鹽醬醋茶”是生活所需;“琴棋書畫詩曲茶”是精神必要。中國是世界公認的茶的母國,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中國的茶。今天對茶葉的科技利用已深入到生活的多個領域。中國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後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湖州的安吉縣又發現一株白葉茶,它的形態與宋徽宗《大觀茶論》描寫的稀有的茶葉一樣,稱為“安吉白茶”,屬綠茶系的異化品種 。它在春季氣溫在攝氏21度以下時嫩葉呈 白色,待氣溫上升後又呈現全綠,故採摘 時間極短。因其味香甘甜,二十幾年來引 種到全國茶區備受歡迎,,安吉也成了一 株茶樹富了一方百姓的典型。由此可以認 為:湖州是擁有最古老記載的茶和最年輕 的茶的地方;是茶聖陸羽定稿《茶經》的 地方;是存有世界最早茶史遺跡的地方。民諺說:“天上的星星數得明,地下的茶 名說不清”。湖州及所轄三縣都產許多的 名目各異的茶,德清縣莫干山區產一種“ 莫幹黃芽”的茶,是加工中採用了燜黃技 術,讓茶葉發出特別持久又回味雋永的香 味。記住湖州現代的名茶,只要記住紫、 白、黃三個字就可以了。 湖州人在茶的生活中也有許多有趣又有意義的習俗。“喝茶”的含意也包括許多的非茶之茶和味外之味。有些農村用熏幹的青毛豆加上芝麻,桔皮,野蘇子,胡 蘿蔔干進行醃制的叫“熏豆茶”,傳統上是招待貴客必用的;有的農村不定期輪流 舉行“打茶會”,就是幾家的女伴,各自帶上自製的乾果點心,相約到某一家邊喝茶邊做手中的活計談談家常,是通過茶進行的和睦活動。而城鎮中有養魚養鴨戶,種植戶等的行業專業茶館,收費很低,他們清晨相聚,交流經驗與行情,瞭解防病治病方法等等,遵循著自古以來的鄉規民約,淳厚樸實,快捷實用。 當年顏真卿、皎然、陸羽等人相聚在今妙西鎮政府近側的杼山妙喜寺中。今寺體猶存,遺跡早已堙失。現在除唐、宋代的摩崖石刻尚在外,當地政府或民間也建有一些紀念性的墓地或旅遊設施,供人憑弔而已。 湖州古今茶事尋之有根,查之有據,是湖州不可比的寶貴財富。陸羽因是棄兒終身未能入仕,他寫了不少文字,只有《茶經》流傳了下來,這也說明歷代百姓珍視的是生活中最實際的東西。但茶的文化影響到國是、宗教、對外關係諸方面。它終年綠色,不怕雪壓風欺,不分富貴貧賤,相親相和,也正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優秀品格的象徵。
(寇丹/湖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