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我國農曆甲午年,俗稱馬 年。它離中日甲午戰爭整整已過了二個甲 午,即一百二十年了。 傳說西周時周穆王好遠遊,出行時常 馭絕地、翻羽、奔霄、超影、踰輝、超光 、騰霧和挾翼等八匹駿馬,增加了馬的神 秘色彩。
馬的形象還常常與赫赫武功、英雄偉 人相提併論。也常作為貴族地位的象徵。 故周以後歷代官府中常設有馬的神位,星 象中也有掌管馬的“伯樂”星座。翻開我 國歷史,多少英雄豪傑、文人騷客,皆以 馬喻志言事的。東漢馬援的“男兒當死於 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也”,喻自己盡忠 報國,戰死沙場的決心;三國曹操的“老 驥伏櫪,志在千里”,喻自己決心翦滅群 雄、稱霸中國的志願;唐朝劉禹錫的“馬 思邊草拳馬動,雕眄青雲睡眼開”,表現 了作者渴望殺敵立功、報效國家的昂揚鬥 志和進取精神;清代林則徐的“千里一骨 死乃知,生前誰解憐神駿”,反映了作者 一心為國而得不到朝廷理解的憂鬱心情。 這些讀後都令人感慨不已。
但事實上,作為六畜之首的馬,在古 代,它既是役使工具,又是交通工具,更 是作戰工具,還有“百獸馬戲”的記載。 現在世界各地幾乎都有馬戲,更有與馬有 關的馬術、馬球和賽馬等體育娛樂項目。 馬的遠祖叫始祖馬,身高不足三十厘 米,長不足六十厘米,比狗還小。約一萬 年前,才逐漸變得高大善跑,形成與現代 馬形相近的馬族;之後又輾轉進化到距今 約五千年以前,才與牛羊狗之屬先後成為 人類的家畜。未成為人類家畜的野生馬, 世界上曾經有過三百五十多種,可惜現在 只剩下一種了。它生活在我國甘肅西北, 新疆烏魯木齊東北到哈密以北一帶,而且 數量已很稀少了。
從出土文物中,我們可看出馬在我國的馴化變遷。河南輝縣戰國墓出土的馬頭形車首飾,就很精巧,而秦俑坑的陶馬則更趨成熟。馬面頰宛如刀削,洗練異常;眼皮、嘴唇則用陰線作入微的刻劃,加之豎起的馬耳,隆起的眼眶,給人以神駿之感,史稱漢武帝為抗擊北方遊牧民族的侵
授和組建騎兵的需要,不惜叫大將李廣用武,結果得大宛汗血馬三千匹,稱為“天馬”。這“天馬”的形象,可從甘肅武威漢墓中出土的銅馬中看出。其體態矯健,頭小而英俊,頭長而彎曲,胸圍寬厚,軀幹粗實,四肢修長,臀尻圓壯。尤其其中一匹“腳踏飛燕”,可為代表,此馬馬首高昂,頭微左顧,馬尾上吊,三足馳空,僅右足踏住一隻飛燕。表明其速度之快,又有“身輕如燕”的感覺。漢將霍去病墓前,有一高一米八八的石馬,足踏一為霍所俘的匈奴兵,造型渾樸、強悍,表現出內在的偉岸沉雄氣派,可謂最得體的墓飾。
唐代馬的造型藝術達到新的高峰,在
陝西昭陵玄武門的“昭陵六駿”,以矯健
的身影開風氣之先,那是李世民馳騁戰場
的六匹名馬。“特勤驃”、“拳毛騧”漫
步緩行;“白蹄烏”等三匹則帶箭傷而疾
馳。從唐墓中獲得的唐三彩馬,更是色澤
鮮明,體態雄健,製工精美,至今仍為中
國馬種的主流,所以馬的造型也逐漸以蒙
古馬為原型,漸同現代馬相接近。
不過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竟還有下
列各種“奇馬”在世。一、袖珍馬,阿根
廷的法拉貝略養馬協會培育出的法拉略馬
種,身高只有三十厘米,重量不到十公斤
,可算是世上最小的馬。二、食肉馬:是
我國青海高原上的一種馬,既吃牛羊肉,
也吃同類的肉。如一旦無肉吃,便會四腿
發軟,渾身無力。三、禿尾馬:亞馬遜草
原上有一種禿尾巴野馬,生得高大肥壯,
雖然跑得不快,但力氣特大,家養馬都不
是它的對手。四、哈哈馬:是南非森林中的一種野馬,身形雖小於家馬,但脖子粗 ,頭特大,叫聲如人哈哈笑,故名。五、 雙頰馬:在俄羅斯的巴爾喀什湖附近被人 們發現,雖屬於先天性畸形,但靈敏機警 ,快跑如風。六、小嘴馬:生於1861年的 阿根廷摩林牧場,由於嘴小,即使每天二 十小時進食,仍不得飽,只好餵流質養料 來補充營養。但它卻是牧場跑得最快的馬 ,可惜不到五年就死。七、有毒馬:是阿 爾卑斯山區的一種野馬。此馬的兩枚牙下 各生一個毒囊,內含毒汁,捕足獵物時, 能使對手昏迷。八、明眼馬:生在南美的 亞馬遜河流域。眼特大,晚上能閃閃發光 ,所以善於夜行。科學家們認為,它可能 跟長期食用一種含螢光的草木有關。
科學家們發現,馬的觸覺、嗅覺極其 靈敏,有時能通過對空氣中微量水氣的辨 別,找到幾公里外的水源。馬的聽覺更令 人驚訝,即使是剛出生的小馬駒,也能從 母群中辨出自己生馬的嘶鳴聲。
馬也是很通靈性的動物,對主人最忠 誠,古有“馬忠、虎節、羊孝、狗義”之 說。《三國演義》中,就有二匹通曉人性 的神馬,一匹是魯肅騎的白馬,它越山淌 水,日夜兼程,終於趕在曹操之前,把主 人載到劉備軍營,但白馬終於累倒在地, 再也沒有起來。今武昌北岸“白馬洲”, 據說就是它的墓塚。另一匹是魏延騎的黑 馬。魏延被馬岱斬殺之後,黑馬為其鳴冤 哀鳴不已。至今,漢中博物館內的那匹名 馬,更是後人為紀念它而刻出來的。
因馬之氣宇軒昂,體魄雄健,常入詩 畫。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歐 陽修、蘇軾都留下了不少詠馬的名篇。李 賀現存的《馬詩二十三首》,更通過讚馬 或慨嘆馬的命運,來表達志士的奇才異質 ,遠大抱負或不遇於時的悲傷與憤懣。
唐以前的藝術家常將馬附於人物畫範 疇(如漢畫像石示墓主人出行之車馬圖及 狩獵圖等),自唐時漸重於描繪馬本身, 如浴馬、舞馬。馬創作華貴肥壯的優美之 趣,正與貴族的華麗習俗相符,如韓干的 作品。宋以後畫馬均不及唐,但也有李公 麟等大家。清人畫馬以胡世華較有特色。 郎氏為意籍傳教士,作畫技法可謂中西合 璧。其《十駿圖》大小與真馬相彷彿,十分雄偉。至於現代畫馬大家,當推徐悲鴻 莫屬了。
在漢詞語中,馬的成語很多,以上海 教育出版社出的《漢語成語辭典》來說, 就集有19個。其中馬在第一字的有:馬不 停蹄、馬到成功、馬革裹屍等;馬在第二 字的有:離馬奔騰、走馬看花、老馬識途 等;馬在第三字的有:人仰馬翻、車水馬 龍、蛛絲馬跡等;馬在第四字的有:千軍 萬馬、青梅竹馬、招兵買馬等。
最後要介紹的是大陸各地帶“馬”字 的風景名勝,供大家出遊時參考:
下馬坊:在南京城東衛崗,此處碑上 刻“諸位官員下馬”六個大字。此乃明孝 陵進口處。一來謁陵的文武官員必須下馬 步行,以示對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崇敬。
白馬寺:在河南洛陽市東十二公里處 ,素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傳說漢明 帝派使團到西域求取佛法經書,當時用白 馬馱回,故有“白馬寺”之稱。
繫馬槐:即宋太祖黃袍加身的地方。 此槐封在開封陳橋驛前,樹粗可兩人合抱 ,有碑文石刻,前兩句煎“黃袍初進銜, 繫馬耀軍威”。
馬跑泉:在江陵西北八嶺山南端的衣 冠塚高山腰。據說當年劉備被曹兵困當陽 ,關羽引兵來救,至此人睏馬乏,口渴難 耐。關羽坐騎赤兔馬在此以蹄刨石,石開 泉湧,馬跑泉由此得名。
馬王堆漢墓:在長沙東郊四公里處, 1972年光復後發掘了一號漢墓、二號漢墓 、三號漢墓和四號漢墓,出土了一批珍貴 的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屍。出土的帛 書、帛畫、漆器、絲織品、樂器、棺部等 都在湖南省博物館內專題陳列。
泗馬橋:在成都北二公里處。西漢文 學家藺相如與卓文君?後北上長安求官, 行至該橋,在橋柱上題:不乘駟馬高車, 不過此橋。後司馬相如官授中郎將,乘高 車馳馬,榮歸故鄉。所以此橋得名二千年。
花木蘭跑馬梁:延安市的萬花山峰頂 有一塊長五百米、寬一百米的平緩山梁, 傳說為花木蘭當年跑馬習武之地,如今有 “花木蘭之墓”尚存。
(金家勛∕杭州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