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繁體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良 知 與 腦

謝千行

  我浙江大儒王陽明於三十七歲時居於 貴州龍場,百般艱難,自思聖人何以處此 ,一夜大悟:「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乃呼躍而起,自是提倡良知。人人皆有良 知,致良知即可成聖。致字有二義,一為 恢復,一為擴充。恢復者,良知可辨是非 ,人所固有,但會為私欲蒙蔽,當此之時 ,良知仍會乍現,使感愧疚,人若於此不 再順從私欲,良知即恢復。擴充者,擴充 良知於每一事物,使其皆得其所。

  良知為何?不慮而知的為良知。在本 文中,「知」,或知識,解釋為某一情境 下可採取的行動。良知在我們腦中是如何 形成的呢?答案很明顯,如本季刊27期「 陽明先生與地球生命形式」一文所說,人 類,像地球上其他物種一樣,以遺傳機制 進化,良知就是祖先累積的經驗,經遺傳 機制傳給我們的知識。人的行為主要由腦 決定,遺傳下來的知識也在腦中。關於腦 的生物學和解剖學方面的著述很多,但知 識源於資訊,腦也可看作是個資訊處理機 制,指引個體在每一情境下如何行動,本 文就從資訊的角度,談談腦中由遺傳機制 傳下來的知識。

  有些知識必須由遺傳機制傳給下一代 。比如說,像逃避大型動物獵捕這樣的挑 戰,不可能經由親身經歷來學習,若如此 ,則大多數動物會在第一次碰到這挑戰時 死亡,種族也無法綿延。科學家發現,現 存動物對其大敵,在腦中建有專司恐懼的 神經區塊(如人腦中的杏仁核),代表的視 覺、聽覺或嗅覺訊號一出現,立即採取應 對措施。近來有報導,新生老鼠第一次見 到貓時,若觀察到別的老鼠的恐懼反應, 則天生的防禦機制立即生效,對貓的恐懼 和逃避自此終身不忘;但若出生後每次見 到貓都沒事,這機制也可能淡化,老鼠便 可能和貓成為朋友。像這樣需由遺傳機制 傳給下一代的知識還有很多。

   對我們人類來說,由遺傳機制傳下來 的知識,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由動物, 另一是由人類的群居生活。人由動物演化 而來,自然承襲了動物的本性,要探討這 部分,可先看看動物的腦是怎麼發展出來 的。

   植物沒有腦,因為植物在一地生長, 根要多深,皮要多厚,葉的形狀要如何, 才最適於生存發展,由基因傳下即可,無 需發展中樞神經系統。但植物固定生長於 一地,若遇天候、地形變化,無以保護自 己。

   單細胞動物的草履蟲也沒有腦,它們 生活在淡水中,以口溝吃下的細菌和有機 物以消化,殘渣排出體外。體表可吸收氧 氣,排出二氧化碳。可行無性生殖和有性 生殖,可偵測觸碰、光、電、熱等刺激, 而以纖毛加速前進或轉向。但草履蟲只能 在很小的範圍內移動,受環境影響甚大, 這較之植物,並沒好多少。

  要偵測較大範圍內的事物,就必須將 細胞異化,發展成有效的感官;要移動得 迅速,也須演化出較纖毛更有效的行動器 官,而在感官和行動器官間就需有神經系 統。腦,就是演化來儲存知識,依處境決 定行動的機制。

   動物面對的挑戰極為嚴峻,以逃避像 獅子一樣的大型動物的獵捕來說,獅子會 儘量隱藏自己,接近獵物至45公尺處,再 以約每秒30公尺的速度突擊,獵物只有約 1.5秒的時間逃避。如何由眼看到的光點、 耳聽到的聲波等資訊知道有獅子接近?怎 樣的資訊要儲存起來,俾下次可迅速偵知 獅子?都是非常困難的問題。

  生命碰到問題,往所有可能的方向變 化,所變化的特徵有用,生物存活,愈益 發展;沒用,生物迅速死亡,歸於淘汰。 可以想像,在漫長的時間裡,必有無以數 計的動物,出生不久後便死亡。這樣經過 幾十億年,地球上的動物演化出大致如下 的神經系統:

   神經系統由神經元(或稱神經細胞)互 相連結所形成的神經網路構成,每個神經元的結構約略相同。

  一個神經元可由多至數千個的神經元 輸入訊號,當輸入總值大於一標準就激發 ,放出電流至後面的神經元。前後神經元 同步激發時,其間的連結便增強;一段時 間未激發,其間的連結便減弱(用進廢退)。

  神經元間以電和化學機制傳遞訊號, 速率約每秒300至600公尺。一個神經元被 激發後,約需15毫秒才可處理下一個訊號。

   感官所得資訊輸入腦中,激發一些神 經元,而可採取的行動亦由某些神經元驅 動,這兩類神經元間以神經網路連結,構 成神經系統。遺傳機制和後天學習使此系 統朝最有利於個體生存發展的方向變動, 最終使現存生物在每一情境下均可採取適 當的行動。

   這樣的神經系統,看來簡單,已足以 使現存動物在生存競爭中存活,成為適應 了環境的功能體。但考量過去幾十億年間 生存競爭的慘烈,求生存發展,求個體生 存和種族綿延,必是動物最強烈的天性, 我們人類也必延續了這天性。孔子說「食 色性也」,餓肚子時想獲取食物,看到美 色會心動,都是天性,即使一味抑制,效 果也屬有限。荀子主張性惡,或許也是指 出人有動物性,應以禮法約束,以教育潛 移默化。現代社會著重人權,認為人應有 取得維生所需資源的權利和自由;更進一 步,在精神上亦應有言論、信仰、不虞匱 乏、免於恐懼等自由,唯個人的自由應以 不影響他人的自由為限。

   其次看看人類群居對腦的影響。與許 多動物相比,人的視力不佳嗅覺、聽覺低 劣,力小身裸,早該滅絕,但事實恰相反 ,我們已勝出且掌握了地球的資源,何以 致之?因我們有極厲害的武器:腦,在智 力上遠勝於其他動物。約六百萬年前,人 類祖先自樹林中下至草原活動,開始直立 行走,腦容量和知識增加,使個體在不同 情境下能採取更有效的行動,終於發展昌 盛。

   腦容量變大是有代價的,動物身體的 資源有限,人腦變大即以人消化能力降低 為代價,因此許多食物需經處理才能食用 。腦容量變大還有個副作用:人類嬰兒須 在腦未完全發育時出生,否則頭部太大,會造成生產困難。嬰兒發育未全,出生後 好多年內無以自保,母親的行動力也因懷 孕或照顧幼兒而下降,故以父母子女構成 家庭、數個家庭聯合群居,對人類種族綿 延至為重要。另外,面對大型動物時,個 人無法力敵,以每秒不到10公尺的移動速 度,逃避亦來不及。即使想加強偵測環境 ,人的兩眼向前,觀察力也有限,需多人 合作。故為生存發展,人類必須群居生活。

   群居對人腦的發展影響甚大,最重要 的,溝通的需要大增。共同狩獵時如何協 同行動?其成熟的時間和地點為何?如何 能比其他人或其他動物先採得?都需複雜 的資訊交換和討論,最終導致了語言的發 展。有人認為語言是人類在地球上取得優 勢的根原,藉著語言,我們可與他人溝通 ,學習他人的經驗,更可作高層次的思考 。語言如此重要,以致每個嬰兒的腦中都 內建了學習語言的結構,所以地球上每個 地方的嬰兒都能很快地學會當地的語言。 其次,在群居生活中,個人的生存發展受 族群中其他人的影響甚大,了解週遭人們 的想法,成為個人生存發展的關鍵。近年 來,科學家們發現腦中有專門識別人臉和 推測他人意圖的神經區塊,演化已將個人 與人群相處所需的功能建入了腦中。

   群居生活對人性有何影響呢?以家庭 為單位群居對人類種族綿延至為重要,所 以孔子說,孝悌是天性,為人倫之本,並 進一步主張人應依親疏遠近與眾人建立合 宜的關係。另外,人既為群居動物,人與 人間便應互助,孟子說,人若見小孩將跌 入井中,都會去救,可見惻隱之心,人皆 有之,人性本善。

   陽明先生曾說,「良知之在人心,亙 古亙今,無有終始。天理即良知。」,演 化已將個人與人群相處所需功能建入腦中 ,那有無可能演化也已將人群相處之道建 入了每人的腦中,而形成了陽明先生所說 的良知和天理呢?

   陽明先生教我們,只要去除私欲,則 靈台淨明,心自寧定,不為外物所動。心 既寧定,則遇事時,此心,或此腦,此億 萬年演化而來、祖先所傳的行動選擇機制 ,便會發揮效用,使我們總是作出適當的 行動。

 

 

 

(謝千行/台北市)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