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繁體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端午說龍舟

金家勛

  一到端午,人們就會想起屈原,想起 汩羅江上的龍舟競渡。然而龍舟競渡並非 是屈原死後才有的事。   

  據《穆天子傳》記載,西周穆王時便 有端午龍舟之俗。而《越地書》載:“龍 舟競渡起於越王勾踐”。但這兩種說法都 不夠正確。我國現代愛國詩人和學者聞一 多先生曾找了一百零一條古籍記載,發現 端午吃粽子和划龍舟均與龍有關。於是他 聯繫《說苑》和《國策》中有關吳越百姓 “斷髮紋身,以似龍子”的記載,進而推 論出端午節原是吳越人民舉行圖騰祭的節 日。  

  原來在原始社會裏,人們的生命安全 常常受到自然力的威脅,人們希冀某種超 自然力量的生物作為神來保護自己,於是 這種生物就成為他們的圖騰,也成為他們 理想中的保護神。《說苑.奉使篇》:“ 諸發曰:‘彼越……處海垂之際,屏外番 以為居,而蛟龍又與我爭焉,是以剪髮紋 身,斕然成章,以像龍子者,將避水神也 !”這裏說明水系發達的的吳越之地人們 紋身的目的,在於裝扮成龍子,以避免水 神(龍)傷害。這是基於“同類不相殘” 的樸素主觀意識。而舟輯天天與水神打交 道,傾覆之災時常出現。為安全起見,人 們採取與紋身相同的辦法,在舟身上飾以 龍形,以避蛟龍之害。漸漸地,人們在紀 念龍圖騰的節日裏,用飾龍的獨木舟競渡 ,來敬奉歡娛龍神。這大概就是龍舟文化 的最初意義。   

  後來隨著人們對自然的了解加深,漸 漸地從“圖騰”中擺脫出來,龍舟競渡的 圖騰性祭祖成份也逐漸減弱,以致消失, 終於變成純粹社會性的娛樂,就只具有“ 競”的性質,而當年那些紋身的水手,也 演變成穿彩衣的賽手了。   

  據《後漢書‧禮儀誌》記載,夏、商 、周龍舟竟渡在夏至舉行,自從用以紀念屈原後,便多在端午舉行。《續齊諧記》 說:“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汩羅 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 ,乃遺俗也。”不過江浙一帶,人們在屈 原之前,也曾在端午劃船紀念春秋時的吳 國忠臣伍子胥;在屈原之後,也曾在這一 天劃船紀念漢代孝女曹娥。但後來漸漸地 人們都把龍舟競渡只視為紀念屈原了。大 概是屈原的憂國憂民襟懷,直言敢諫品格 ,毫不妥協的鬥爭精神和出污泥而不染的 高尚情操,是一般忠臣孝女也無法與之相 比的。也真是這種高尚的屈原精神,與龍 舟文化的結合,才使龍舟競渡獲得了新的 涵義、新的生命,從而長盛不衰。   

  龍舟競渡與紀念屈原掛下後,湖南汩 羅自然成為龍舟競渡的熱點了。每年3至4 月,汩羅各地就紛紛捐款建造龍舟。每到 5月1日,就要試船。各村健兒抬著龍舟下 水操練,看龍舟有無毛病,橈手是否合格 。5月3日,又必須到“汩羅廟(即屈子祠 )去祭龍頭,即將龍舟沿江劃到屈子祠前 ,由領隊人手捧龍頭,帶領橈手快速進入 屈子祠,供奉在屈原的神龕前,然而點燭 上供,在敲鑼打鼓的鞭炮聲中,對屈原神 像磕三個頭。待主持人將一條紅綢掛上龍 頭後,橈手們才抬著龍頭返回龍舟。  

  凡行過這種儀式的龍舟,都可在端午 節那天參加百舟競渡。屆時,不同村落的 橈手著不同服裝,不同村落的龍舟又可有 不同的顏色。於是,江面上就有了黃龍、 紅龍、青龍……數十隻龍舟競渡,出現大 家爭先恐後,似箭離弦,橈兒激起的浪花 翻江倒海,兩岸觀眾呼聲鋪天蓋地的局面。   

  我國幅員遼闊,“龍舟競渡弔屈原” 的風俗傳至各地,自然就有不同。閩南龍 舟上都插著一把形如幢幡的“蜈蚣旗”, 每條船上的旗底色或鑲邊的顏色各不相同 ,以示區別。每條龍舟配備三十至五十名 劃手,八人在後撐竹篙,三人在船尾掌舵,其餘人在前劃槳,還旗、鼓、鑼手各一 名。競渡時,一聲令下,龍舟齊發,駕浪 而下,旗手在船頭弓著身,揮著旗,吶喊 號子指揮,鑼鼓手擊出急促有力的鑼鼓聲 ,槳手按鼓聲手起槳落,前俯後仰,動作 整齊,浪花四濺。後面八名健兒立船的兩 邊,個個手執二三丈長竹篙,按鼓聲將竹 篙齊刺入水去。掌舵人邊掌舵邊與旗手一 齊吶喊號子助威,同時用勁齊踏船板,讓 船頭一起一伏加快前馳。終點的河中插有 一支掛有鴨子獎品的竹竿,當地人稱之為 “奪標”,誰奪下鴨子誰就是勝利者。此 時萬眾歡呼,此起彼伏。真是好一派熱鬧 歡樂景象!  

  四川峨眉山下的龍舟會最精彩的節目 是水上搶鴨。當放鴨船將鴨子拋進水裏後 ,無數中外龍舟便急速駛去。搶鴨手站立 船頭,便跳入水中搶捉,然而鴨子很滑, 四處亂竄,使搶鴨人每每撲空,很是好看。   

  以前杭州蔣村龍舟以裝飾表演為主, 龍舟勝會之地只是佔地二畝多的一個潭。 相傳當年玉帝怒斬龍王,頭落此處,炸出 了這口潭,當地人稱“深潭口”,成了龍 的崇拜者朝聖的地方。它的形狀獨特,東 南西北四條河流,陰錯陽差竟在這兒交會 ,融合成白晃晃的潭面。以前端午節,約 有百餘條龍舟奔它而來。鑼鼓響起,各路 龍舟伸開多彩的雙翼,從四個“入口”, 魚貫而進。目標當然是潭中央,但眼看相 撞無疑,卻見踩艄人連跺雙腳,一個揮灑 ,舟就急轉而回,緩緩地駛向“出口”。 船上十名槳手一分五對併肩而坐,頭檔保 “龍頭”,二檔管方向,三檔防水進艙, 四檔盡力劃槳,末檔側重表演。站在船尾 艄板上的踩艄人最要緊,靠他用力蹬動身 腿,踩低船尾,抬高船頭,龍舟得以倏而躍上峰頂,忽而跌入谷底。使龍舟似騰雲 駕霧般穿行其間,煞是熱鬧好看。   

  而古時在杭州西湖一帶,賽龍舟則是 遊玩時用以助興的附加活動。《夢梁錄》 等書記載,2月8日至4月8日,官府在西湖 舉辦乘船遊湖時的龍舟競渡:“龍舟六隻 ,戲於湖中”,船上有“十太尉”、“七 聖”、“二郎神”等裝飾,劃船人穿“紅 綠戲衫”,像演戲一般。這些龍舟也進行 速度比賽,終點奪標,但僅屬於遊湖設的 一個娛樂項目而已。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裏,龍舟競渡還發 生了許多“變種”,如在沒水的地方產生 了“旱龍舟”。即靠人抬著龍舟而行。《 瓊州府誌》載:“城中人縛竹為船,用五 色紙為飾,鳴鉦鼓沿街作競渡狀,名曰“ 旱船”。《徽州府誌》載:“5月5日迎神 船逐疫,船用竹為之,畫龍狀似鰍,以十 二人為神,載而遊諸市”。《江西通誌》 載:“在金溪城,每歲5月5日,城內造龍 舟,以人裝故事其上,一舟百人舁之,行 諸陸地”。   

  龍舟競渡由華僑的傳播,開始跨出國 界,先是傳入越南、朝鮮、日本,而後又 在歐、美等地流行,盛行於東南亞和太平 洋沿岸國家,乃至其他一些地區,逐步成 為一項國際體育競賽項目。1984年 5月16 日,國家體委決定把龍舟競渡列為全國的 正式體育比賽項目,公佈了《龍舟比賽規 則(試行草案)》,併定名全國的比賽為 “屈原杯”龍舟大賽。併於當年 9月在廣 東佛山舉行首屆比賽。1985年6月6日,中 國龍舟協會在湖北宜昌市成立。這些都為 龍舟文化在新時期得以發揚廣大創造了有 利條件。

 

 

 

(金家勛/杭州)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