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繁體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牡丹」百花叢中最壯觀 兼述何水法先生錦繡人生

徐忠友

  “啊,牡丹,百花叢中最鮮豔;啊, 牡丹,眾香國裏最壯觀……”著名歌唱家 蔣大偉演唱的《牡丹之歌》,用華美的歌 詞,唱出了牡丹別具風采,被無數的聽眾 熱烈追捧。新華社的老社長穆青,生前用 手中的相機和筆,記錄了牡丹的英姿,出 版了一本《洛陽牡丹》的影集,受到了廣 大讀者的歡迎;同樣,全國政協委員、中 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浙江省政協常委和省 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省知識界人士聯誼會 副會長,著名畫家何水法先生,也揮毫潑 墨描繪出一幅幅花紅葉綠、生機勃發的牡 丹,在我國文藝百花園裏勾畫出一道道壯 麗的景色。

何水法先生藝術家之典範

  身穿一件紅色的外套,外套上披著一 條紅色的圍巾,與他高大的身材、方正的 臉龐、深邃的雙眼、花白的鬍鬚和諧映襯 ,這是2013年 3月何水法出現在全國政協 會議上印象。可以說筆者每次見到他,他 總是那麼和顏悅色、總是那麼充滿智慧、 總是那麼富有藝術的魅力,身上自然散發 出牡丹那樣的別具風采。前不久,筆者打 電話聯繫何水法採訪事宜時,他正在千里 之外的河南洛陽平樂村出席“何水法希望 畫院”捐建儀式,他以的藝術激情和捐贈 的 100萬元善款,在這個“中國牡丹畫第 一村”播下了一粒粒希望的種子,把新的 美麗帶給人間。

從火柴盒上的火花步上美術創作之路

  1946年 8月,何水法降生在杭州一個 工人的家庭裏。美麗的西子湖、奔湧的錢 塘江,給了他如畫的景色,也給了他藝術 的靈氣。  

   何水法最早接觸的美術作品,是火柴 盒上的“火花”,那是小小火柴盒上的裝 飾畫,有各種各樣的圖案,雖然畫面比一 般郵票大一點,構圖也比較簡單,但這已 讓孩提時代的他很著迷了。每次家裏買火柴的活,在五個兄妹中他是最感興趣的, 只要母親給他兩分錢,他就蹦蹦跳跳到百 貨商店裏買上一盒火柴,把火柴交到母親 手裏後,就將原先用完的舊火柴盒“收藏 ”起來,日積累月,他已集了上百個“火 花”,一度成為小朋友間的“火花大王”。  

  由於何水法經常到百貨商店裏買火柴 、買鉛筆等,又讓他發現了百貨商店就像 一個美術園,那貨櫃上擺放的臉盆、飯盆 、茶杯、毛巾等許多物品上,都印著各色 各樣的畫:有富麗的牡丹、有靈動的魚兒 有飛翔的鳥兒,還有秀美的杭州山水。其 中還有美術大師齊白石的萬年青、徐悲鴻 的馬、潘天壽的梅,真可謂琳琅滿目,美 不勝收。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在這種“生活美 術”的薰陶下,何水法在五六歲時,就自 己主動開始學畫畫,先是用鉛筆在小紙頭 上畫,再是用毛筆在舊報紙上畫,後來還 買了水彩顏料去畫水彩畫。在上小學三年 級時,他創作的一幅題為《西湖》的水彩 畫,就被送到北京參加由宋慶齡基金會保 衛世界和平委員會組織的“六一少兒全國 美展”。

  到十一二歲的時,他又對書法感興趣 了,所以他一邊畫畫一邊又開始練習書法 了。這期間他臨了《漠書大親》裏面的《 乙瑛碑》《禮器碑》《張遷碑》,還有《 曹全碑》都臨過,篆書、鐵線篆,包括行 書都學寫過。   

  小學畢業後,愛好美術的何水法沒有 去上普通中學,而是考進了杭州工藝美術 學校,學習初步的美術知識。在一個偶然 的機會裏,何水法在新華書店裏看到有好 幾本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宋人畫冊》,那 是一頁一頁的活頁畫冊,每本10張畫,買 一元錢一張。當時,他一看就被吸引住了 ,覺得這是好東西。他就毫不猶豫地掏錢 買了四本,共有40張畫。課餘時間他反復地看,反復地鑽研,反復地臨畫,最後找 到了感覺,也掌握了初步的繪畫技巧。

  1965年夏天,何水法從杭州工藝美術 學校畢業後,分配到一家企業的設計科工 作。業餘時間,他仍堅持美術創作。“文 革”以前,他山水、花鳥、人物都畫,刻 印、書法全面發展。後來 “文化大革命” 開始了,他的創作最初也受到較大影響, 造反派說花鳥畫不好畫了,只能畫工農兵 ,他就不能畫了。傳統的人物畫也不准畫 了,他以前愛畫古代仕女,畫《紅樓夢》 中的林黛玉、薛寶釵等,畫過一套《紅樓 仕女圖》,在“文革”中被當作“四舊” 燒掉了。但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卻讓 他找到了一個結識大師、取經學習的機會。

  那是在上世紀70年代初,在“文革” 初期被關進牛棚的江美術學院(現為中國 美院)的一批老教授們終於被放出來了。 當時高校還沒有招生,老教授們正呆在家 裏閑著。正在這個好時機裏,何水法找上 門請教了,老教授們也為這個在當時不佳 的政治和藝術環境中還在堅持美術創作的 年輕人感到欣慰,自然就把他當作“特殊 生開小灶”授藝了。從那以後,他經常出 入陸抑非、沙孟海、吳茀之、陸維釗、周 昌谷等老教授的家中學藝,繪畫水準有了 顯著提高,有些作品被選送到浙江省和杭 州市的畫展上展出。   

  1971年 4月,浙江省組織了一次畫家 采風活動,何水法竟成了與這些老先生一 起參加活動的唯一年輕的代表,他當時還 是一位業餘的青年畫家,能與這些老先生 一起交流技藝,對他是一種最好的褒獎和 激勵,使他更加熱愛美術創作了。1974年 ,他創作的工筆劃《群鵝》,被國家文化 部選送美國展出。

從畫工筆到花鳥終成藝術大家

   上世紀70年代末,何水法有幸成為中 國美術學院的首批研究生,在中國畫系花 鳥畫研究生班學習,並師從陸抑非先生。 何水法長於花鳥畫,他愛上畫花鳥,就跟 他的恩師陸抑非有密切關係。他原先是畫 工筆的,有一次在陸教授家習畫,陸教授 語重心長地對他說:“水法呀!你要學畫 留意筆劃,寫意的。”他說:“算了,陸 老,我對宋元畫非常迷戀。”老先生開始 也沒有怎麼作聲,後來因為慢慢接觸多了 ,熟悉了,老先生就跟他講:“堂堂的八 尺男兒,老是畫工筆,你要畫點有氣慨的 東西。”他說:“我不會畫。”老先生說 :“不會畫嘛沒關係,我教你好了。”奇 怪,就是這一句話,他馬上就有畫寫意畫 的想法了。因為此前他有時把自己的工筆 劃拿去,老先生在畫寫意畫,他就在邊上 看,老先生讓他等一下,說“這個畫好我 再給你看”。他看著老先生正在畫的意筆 沒有感覺,一點感覺也沒有。奇怪,那一 天老先生說“我教你畫”,他就有意識地 看進去了,馬上一通百通。後來,他看著 那張畫說:“陸老這張畫我看著不錯!” 他說:“那你拿去臨吧,你回去再細看看 。”他如獲至寶地說:“那我一定保護好 ,明天我給你送過來。”就這樣反復地看 ,反復地想,反復地畫,後來就開始畫花 鳥了。   

  在何水法的花鳥畫中,尤以畫熱烈奔 放的牡丹而名揚畫壇。他的作品被中國美 術館、中國畫研究院、中央軍委、北京人 民大會堂、中南海紫光閣、勤政殿、懷仁 堂、釣魚臺國賓館和毛澤東紀念堂及美國 亞洲藝術博物館、日本國際美協、澳洲東 方藝術家協會所收藏。

  他富有感情地說:我喜歡畫牡丹,是 因為心中喜愛一切陽光、積極向上的東西 ,喜歡一種朝氣蓬勃的精神景象。中國自 古就有許多歌頌牡丹的詩詞,牡丹也是一 種健康美的體現。”牡丹讓他快樂、成功 ,牡丹也成為他生命和個性的表達。

  何水法十分注重寫生,他說:“寫生 是畫家與生活的對話,很多東西是從生活 當中來的,拍過幾張照片不等於深入生活 。畫家必須到生活中去觀察、提煉,更要 帶著感情完全投入其中,不斷去琢磨描繪 物件,這樣才能畫出它的神韻,畫出一花 一草的精神。自然界的色彩是最有生命力 的色彩,你帶著感情,才能與大自然融合 在一起,才有可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為了畫好牡丹,從1975年至今,何水 法已12次赴山東荷澤寫生,與這個牡丹城 結下了不解之緣。說起35年前第一次赴荷 澤,何水法依然記憶猶新。一次偶然的機 會,他在雜誌上看到關於荷澤牡丹的介紹,感覺眼前一亮馬上找來地圖研究。1975 年 4月,牡丹盛開時節,已在浙江畫壇初 露鋒芒、被陸抑非收為門徒的28歲青年何 水法,初次踏上了菏澤的土地。初到荷澤 ,那裏的貧窮和落後使何水法頗為驚訝。 招待所裏用的是煤油燈,服務員吃的是窩 窩頭,旱天一地塵土,雨天泥漿四濺,一 個公社也只能找到一兩把傘。有的農民靠 拉板車、運石塊掙點零花錢。拉一車石頭 ,來回十幾裏地,只能掙九分錢,還不夠 買一個一角錢的大餅。可是,花大、色豔 、型美、香濃、雍容華貴、“甲於海內” 的菏澤牡丹,卻深深地吸引住了他,讓他 忘卻了在那裏寫生的艱辛。   

  有一天夜裏,風雨交加,徹夜未停, 何水法好不容易等到天亮,就急不可待地 趕往牡丹園,在泥水中深一腳淺一腳地走 向前去,突然被眼前的情形驚呆了。風雨 中的牡丹葉在花上,花在葉下,擁作一團 ,抗擊災難。哪怕殘花碎葉,依舊不減精 神。這景象讓他震撼不已。雨仍在下著, 他長時間地站著,不畫一筆,屏氣靜息, 全神貫注于眼前的景觀。   

  何水法一次次到山東菏澤采風,固然 是為了寫生,更是為了去看望“老朋友” 。被他稱作“老朋友”的,不是別的,就 是荷澤的牡丹。吳昌碩曾說過:“十年不 進香雪海,梅花憶我,我憶梅。”何水法 何嘗不是如此。近年來,他還多次去教一 些荷澤的失地農民從原來的種牡丹轉為畫 牡丹,這是一種真情的付出,所以他筆下 的牡丹,既不同于徐渭,也不同于他的老 師陸抑非。他筆下的牡丹花碩大無比,如 同當地那一角錢的大餅,有著沉甸甸的分 量和火熱的感情。   

  幾十年來,何水法的作品《淩寒怒放 》《春菜圖》《翠蔓淩霄》《灼灼紅芳》 曾入選由文化部、中國美協主辦的第六、 七、八、十屆全國美展;《一串紅》《迎 春》《海棠花》入選全國第一、二、三屆 花鳥畫展;《淩霄》入選全國首屆中國畫 展;《海疆利劍密如麻》入選全軍美展; 《淩霄》入選當代中國畫展;《萬枝鐵幹 映春紅》入選百年中國畫展;《灼灼紅芳 》入選首屆北京國際雙年展等。他的作品 還搭載神舟飛船,暢遊太空。他還先後在日本、德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和北 京、上海、浙江、山東等十多個地方舉辦 大型個人畫展。他還出版了《何水法花鳥 畫集》《當代最具升值潛力的畫家·何水 法》等20餘部。除了擔任全國政協委員, 浙江省政協常委,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委員, 浙江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外,還被聘為文 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教授,西泠 印社理事,烏克蘭利沃夫國立藝術學院榮 譽博士,浙江畫院國家一級美術師,福建 省畫院、福州畫院名譽院長,杭州師範大 學美術學院名譽院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 貼專家。率先為《富春山居圖》合璧建言 的政協委員。   

  作為文化藝術界的全國政協委員、浙 江省政協常委,多年來,何水法積極為促 進我國文化藝術方面的繁榮發展建言獻策 。其中,有關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的《富春 山居圖》在臺北合璧展出的提案,就是他 最早帶頭提出的。   這

  話題講起來還有一段十分漫長曲折 的故事哩。那是在何水法年輕的時候,他 正跟隨陸抑非先生學習繪畫。有一天,陸 抑非先生在邊繪畫邊告訴他,《富春山居 圖》是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年近八旬時花了 近七年時間,為至交無用禪師創作的。此 畫長期被中國美術界、收藏界譽為“中國 第一神品”,自明代成化年間起先後被書 畫家沈周、董其昌收藏,明末又輾轉流傳 到江蘇宜興大收藏家吳之矩及兒子吳洪裕 手中。吳洪裕酷愛此畫,視如己出。在清 順治七年(1650),吳洪裕不幸得了一場 大病不起,彌留之際氣如遊絲的他死死盯 著枕頭邊的寶匣,家人明白了,老爺臨死 前還念念不忘這幅心愛的山水畫,想在陰間與畫作伴。其中一幅是王羲之第七代孫 智永寫的《千字文》已於昨天燒掉,老爺 今天又想燒這幅《富春山居圖》為自己殉 葬嗎?家人取出畫展開在他面前,吳洪裕 的眼角滾落出兩行渾濁的淚水,半晌才吃 力地吐出一個字:“燒!”說完,他慢慢 閉上了眼睛。無奈的家人將畫放入火盤中 點燃,就在這危急時刻,從人群裏猛地跳 出一個人抓住火中的畫用力一甩,愣是把 畫搶救了出來,他就是吳洪裕的侄子吳靜 庵。他雖從火中搶出了《富春山居圖》。 可惜長卷已有五尺被燒毀,餘下部分又被 燒成兩段。前段長 51.4釐米,恰好有一 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被命名為《剩山圖 》;後段長636.9釐米,經當時大古董商 吳其貞精心修復裝裱,將董其昌的題跋從 畫尾移至畫首,跋中寫明此畫系黃公望為 好友無用禪師所作,因此後段被稱作《無 用師卷》,仍歸吳靜庵收藏。後歷經丹陽 人張範我、泰興人季國是、高士奇、王鴻 緒諸人之手輾轉收藏,最終被大收藏家安 岐買到。民國時期,《富春山居圖·剩山 圖卷》被清代著名收藏家吳大贗的孫子吳 湖帆以家中祖傳的商周青銅鼎商彝自上海 汲古齋老闆曹友卿處換得。   

  再說轉眼間到了1745年,一幅假的《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即《子明卷》 )被征入宮,乾隆皇帝視為真品;乾隆十 一年 (1746年)經大學士傅恒介紹, 一 幅真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也被征 入宮,卻被乾隆皇帝視為贗品。但不管是 真是假,深愛此畫的乾隆皇帝還是將《富 春山居圖·無用師卷》保護在皇宮中了。 只是在1948年底,蔣介石派人將北京故宮 博物院搬到南京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 卷》等一大批珍貴名畫運往臺灣,另藏在 臺北故宮博物院,從此兩段畫作從此天各 一方。

  這是何水法第一次獲悉《富春山居圖 》的曲折故事,覺得很驚奇。不久他又瞭 解到《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卷》送到浙江 博物館,則與他的另一位恩師沙孟海有關 。建國後不久,當時在浙江博物館供職且 擔任浙江省文管會常委兼文物調查組長的 沙孟海先生得知《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卷 》在吳湖帆個人收藏後,心情極不平靜。 他想,這件國寶在民間輾轉流傳幾百年, 因受條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國家收藏 ,才是萬全之策,於是他便向上級反映了 這一情況。1956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 會副主任酈承銓便派沙孟海前往上海吳湖 帆處徵集《剩山圖》。沙孟海數次與吳湖 帆商洽,並曉以大義。吳湖帆得此名畫, 本無意轉讓,但沙孟海並不灰心,仍不斷 往來滬杭之間,又請出錢鏡塘、謝稚柳等 名家從中周旋。吳湖帆被沙孟海的至誠之 心感動,終於同意忍痛割愛。1956年,經 當時的浙江省省長沙文漢特批,向吳湖帆 支付了5000元錢,《剩山圖》終於被征入 浙江博物館 ,成為 “鎮館之寶”。   

  2010年,適值《富春山居圖》問世660 周年,何水法覺得讓兩段畫作“團圓”的 時機到了。這年 3月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三 次會議上,當他把自己起草的《關於富春 山居圖合璧故里展出的提案》分送給參加 全國政協的文藝界委員後,鄭欣淼、馮遠 、韓美林、馮驥才、梅葆玖、鞏漢林等委 員當即附議。隨後,他正式向全國政協提 交了《富春山居圖》合璧展覽的提案。   

  全國“兩會”閉幕後,國務院總理溫 家寶按慣例舉行了記者招待會。溫總理在 回答臺灣記者關於兩岸關係的提問時,有 意講了《富春山居圖》的話題:“在元朝 有一位畫家叫黃公望,他畫了一幅著名的 《富春山居圖》,79歲才開始創作的,完 成之後不久就去世了。幾百年來,這幅畫 輾轉流傳,但我知道,現在一半放在杭州 博物館,一半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我希 望兩半幅畫什麼時候能合成一整幅畫。畫 是如此,人何以堪……”  在溫總理的 關懷下,在浙江省委、省政府領導的指導 下,浙江省文化廳及浙江圖書館和臺北故 宮博物院經過雙方人員多次往來協商,於 2011年初正式啟動了《富春山居圖》合璧 展籌備事宜。2011年6月1日上午,世人關 注的“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 圖》特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晶華宮” 隆重揭幕,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富春山 居圖·剩山圖卷》與珍藏於臺北故宮博物 院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情牽海 峽兩岸的曠世名作《富春山居圖》由此實 現了跨越數 660多年風雨的合璧展出,這是此兩段作品分隔海峽兩岸60餘年以來的 首次重逢,何水法心中幾十年的夙願終於 實現了。   

  此外,何水法每年都會在全國政協、 浙江省政協會議上以提升國民文化素質、 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為目的提出繁榮和保 護祖國優秀文化議題的提案,如提出青少 年美育教育刻不容緩、呼籲館藏場所開放 國寶真跡、傳統文化教育薰陶要從娃娃抓 起、博物館、美術館免費開放等,為繁榮 和保護祖國傳統的文化藝術作出了突出貢 獻,受到了中央和浙江省領導的多次接見。

用藝術作品賑災助人的知識界人士

  作為浙江省知識界聯誼會的副會長, 何水法敢擔社會責任是在公眾社會出了名 的。  

  2008年5月12日,當四川省汶川地區特 大地震發生時,何水法正在畫室創作。正 落筆間房子一晃,他突然感到一陣頭暈目 眩。此刻他想起正在醫院重症監護室裏多 天接受搶救的老父親,便急匆匆地趕往醫 院。跑到醫院後他聽說是汶川剛剛發生大 地震的消息後,眼望著病床上的老父親便 陷入兩難境地:一邊是彌留之際的老父需 要自己盡孝,一邊是數百成亟待救援的災 民。自古忠孝難兩全,他在安頓好老父親 後於第二天淩晨趕回畫室,飽含深情一氣 呵成,創作出了一幅《國香》圖,希望這 幅雍容華貴的牡丹能為災區人民帶去一片 溫暖與慰藉,樹立起戰勝災難的信心。《 國香》通過浙江省媒體義賣籌得30.66萬 賑災款,他全數交給了浙江省慈善總會。   也就在同一天,何水法的老父不幸與 世長辭了。接下來的幾天,他強忍住失去 親人的巨大悲痛,又陸續創作了國畫《香 遠》《紫氣東來》和書法作品《大愛無限 》,及時送去愛心義拍,同時還把一直捨 不得出手的舊作《春滿人間》送去義賣, 一周時間裏就籌得100多萬元賑災款送四 川往災區,成為浙江書畫界第一時間參與 賑災、籌集善款名列前茅的畫家。在捐款 後何水法動情地說:“危急關頭,我們每 個中國人都要親如一家,一定要團結,我 們除了哀悼,更要振作起來,能多出一份 力量就多出一點。父親去世我很痛苦,我 深深理解災區那些失去了父母、孩子和家園的災民的痛苦,他們現在很困難。我希 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站出來, 支持賑濟災民和災區重建。”在他的帶動 下,越來越多的畫家也積極參與到義賣活 動中。  

  從藝幾十年來,何水法的慈善義舉從 未間斷。第一次大規模捐贈是在1990年, 當時何水法為山東菏澤博物館捐贈了30張 牡丹作品,籌得600多萬建館經費;1995 年,何水法為全國中華見義勇為基金會捐 贈了20幅畫作;2004年印度洋海嘯發生後 ,何水法是浙江第一個發起捐助活動的畫 家,當時他與學生一共捐出了幾十張作品 ,義賣後全額捐贈。在前不久四川雅安發 生地震時,他又畫了作品義賣,所得款項 支援災區建設。  

  在擔任浙江省知識界聯誼會副會長後 ,他更是積極參與捐畫捐資助學、助殘、 助孤和環境保護、文化建設等各種慈善活 動。不僅如此,有些時候何水法還做了好 事不留名,儘量回避媒體的宣傳報導。如 他曾為母校患有白血病的年輕學子籌得一 大半的醫藥費,在媒體多次催促下他才同 意報導。最近幾年,何水法正籌畫在母校 中國美術學院設立一個永久性的獎學金, 鼓勵那些成績優異的寒門學子。2012年, 何水法在杭州富陽建成了“抱華樓”,又 在祖居紹興建成了“何水法美術館”,這 為許多畫家和學子提供了一個觀摩和學習 的基地,又為廣大民眾文化生活提供了一 個良好的園地。   

  何水法是我國畫壇的大師,他畫的牡 丹是眾香國裏最壯觀的;他勤於弘揚和保 護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樂於用藝術助人的 精神,就像歌唱家蔣大偉在《牡丹之歌》 裏唱的那樣:“你把美麗帶給人間!”

 

 

 

(徐忠友/杭州)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