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風行的足球運動,據考證最 早起源於我國,相傳為黃帝所創。殷商甲 骨文卜辭中記載:庚寅這天占卜,預兆吉 利,國王呼喚踢圓球之舞,舞後,上天果 真下雨了。這是世界上最早關於足球活動 的文字記載。
春秋戰國時期,踢足球已很盛行,稱 為蹴鞠。《史記‧蘇秦列傳》載:蘇秦主 張聯齊抗秦,即以蹋鞠為例,去勸說齊宣 王:“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 ,彈琴擊筑,鬥雞走狗,六博蹋鞠者,揮 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蹋鞠又 稱蹴鞠、蹴球、踢圓。蹴即用腳踢,鞠系 皮製的球。
及至漢代,蹴鞠之風盛行,漸趨規範 化。漢武帝經常舉行蹴鞠比賽作為娛樂之 用,又可作訓練士兵一項軍事體育項目。 著名大將軍霍去病率兵駐守塞外環境惡劣 ,故常“穿域蹴鞠”,以激勵士氣。漢武 帝寵臣董賢家中養有踢球的“鞠客”,待 貴客蒞臨時表演示好,或與貴賓共同蹴鞠。
漢劉向載:“踏鞠,兵勢也,所以練 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 (劉向:《別錄》)《漢書‧藝文志》將 《蹴鞠》‧二十五篇列入“兵家伎巧”類 。漢初,長安城宮苑內的“鞠城”,就是 很大規模的練習蹴鞠的場地。當時軍中的 蹴鞠場,為長方形,兩端各挖六個淺坑, 稱為“鞠城”、“鞠室”,每隊六人,即 各有六個守門員。比賽時,球被踢進“鞠 域”,多者為勝。就和今天球被射門一樣 。山東曲阜、河南南陽、陝西綏德的漢畫 像石中,都有蹴鞠的圖像。
到了唐代,蹴鞠運動有新的發展,出 現充氣的皮製球。唐代徐堅《初學記》介 紹:“古用毛糾集為之。今用皮,以胞為 裏,噓氣閉而蹴之。”這種使用充氣方法 製作的皮球,其重量與彈性都比實心球優 越許多。這時,設立女子蹴球,稱為“白打”,甚為流行。唐代蹴球運動被在長安 留學的日本留學生帶回日本流行。宋代宮 廷中設有蹴鞠隊,每逢重大盛會,往往有 蹴鞠賽事,其球門“約高三丈許,雜彩結 絡,留門一尺許。”人們稱此門為“風流 眼”。當時流行單球門制,門立於場地中 央,兩隊於球門兩邊間接對抗。
元、明兩朝仍流行蹴鞠,稱無球門的 蹴鞠表演“蹴鞠”,稱有球門的蹴鞠競賽 為“蹴球”。宋代的陶枕、銅鏡以及明代 的青花瓷器上有不少反映婦女蹴鞠的美麗 圖案。明代有個彭雲秀,人稱“女流清秀 ”,踢得一腳好球,詩人詹同文特贈《滾 弄行》詩一首,稱讚她的技藝。明代施耐 庵所著《水滸傳》裏殿太尉高俅愛踢氣球 ,此氣球並非虛構,係當時實有的一項體 育活動。今存有明代汪雲程著《蹴鞠圖譜 》一書,記錄唐宋至元明間的蹴鞠形製及 方法,一卷二十二節,分述球場形製。蹴 球技術、術語、要訣、比賽方法等,是一 部傳世的古代足球賽最為詳盡的專著。
時至清朝順治年間,朝廷下詔嚴禁蹴 鞠。推測其緣由,大約由於該項運動中的 人之個性張揚太甚之故吧。從此,該項體 育運動沉寂近三百年。至20世紀,才從西 方傳入洋足球。
(竺柏岳/嵊州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