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一家親 歡聚在杭城

首屆港澳臺海外華文媒體負責人國情研修班紀實

徐忠友

  “故鄉的月亮最明,故鄉的月亮最圓,故鄉的月亮最親!”在一年一度的中秋佳 節來臨前夕,浙江中華文化學院在杭州舉辦了首屆海外華文媒體負責人國情研修班 。在結業之際,有位來自美國的學員深情地對記者說了這幾句感人的話,以表示對 故鄉的愛。

   2012年9月19日下午,位於杭州市文一西路的浙江中華文化學院大廳裏格外熱 鬧,負責接待的老師們迎來了一批特殊的 客人:他們是海外華文媒體負責人國情研修班的學員。

   在他們當中,有22位是來自香港、澳 門、臺灣地區及法國、意大利等6個國家 華文媒體的負責人。他們的故鄉大部分在 浙江,雖華文媒體負責人中有些故鄉不在浙江,但他們以前經常到浙江採訪,多次報導浙江的新聞,與浙江、浙江人建立了密切聯繫,把浙江稱為“第二故鄉”。所 以,他們一到杭州就像回到家裏一樣,感到十分親切和興奮。

   9月20日上午9時,浙江中華文化學院 在多功能廳舉行開學式,浙江海聯會副會長徐建華,浙江中華文化學院副院長趙向前,浙江海聯會秘書長吳喻華,浙江中華文化學院副巡視員姚建華出席了開學式,徐建華副會長和趙向前副院長分別致詞, 對學員們表示歡迎並提出了希望,從而拉 開了學員們5天有意義學習的序幕。

學員們非常關注南海與釣魚島問題

  學員們在校學習期間,正逢菲律賓、越南等國挑起南海事端和日本政府非法對 我國領土釣魚島實施所謂“國有化”的行 徑不久,他們對這些事關祖國領土、海權 完整的事件密切關注,對有些國家的挑釁 行為非常憤慨。

  浙江中華文化學院的教務人員為學員 們設想,專門邀請了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 臺灣研究所所長嚴安林博士、浙江省委黨校政治學教研部主任方柏華教授,分別給 學員們作了《臺灣形勢及未來走向》《國 際格局態勢與中國外交戰略》兩個專題講 座。

  嚴安林博士就臺灣地區領導人大選前 後出現的新形勢,馬英九連任後的一些新動向,國民黨、民進黨內之間出現的一些 新問題,還有2016新一屆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局勢的預估,包括海峽兩岸如何共同應對日本政府挑起的“釣魚島危機”,都 一一作了生動詳細的介紹。

  方柏華教授則就蘇聯解體後,美國為繼續謀求世界霸權,實施所謂“重返亞洲 ”戰略,一方面在東南亞地區暗中拉攏菲 律賓、越南等國,挑起與中國南海的爭端 ;另一方面又在東北亞地區暗中支援日本政府與右翼分子石原等一唱一和,製造釣 魚島的“購島”鬧劇。還有前年以來發生的“歐債危機”,包括印度的“東進”戰 略等,對世界格局產生的多種影響,也對 中國今後的外交帶來新的挑戰和嚴峻的考 驗,中國政府必須採取多種方式合理應對 ,他也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

  講座結束後,學員們一個個舉手起身 ,向老師們提出自己心中的許多問題,老 師們都給予了詳細回答。

  在課外時間,記者採訪了來自臺灣《 台浙天地》的留問政總編輯。他告訴記者 :“嚴安林所長的課講得很好,有些事情 、有些資料比我這個在臺灣的人更清楚。這說明大陸方面對臺灣是關注、關心的, 對臺灣的政治生態、民眾想法是有研究和 瞭解的。只要海峽兩岸堅持和平發展,對 兩岸人民都有益處的。”

  還有些學員激動地說:“釣魚臺(大陸稱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它位於中國的東海,距浙江的溫州市 約 356公里,離臺灣的基隆市更近,只有約 190公里,長期以來都是海峽兩岸人民 的共同漁場。中國有關釣魚臺(島)的最 早文獻出自明朝永樂元年間(1403年)的 《順風相送》一文中,稱該島為“釣魚嶼 ”。其後多種文獻及官方輿圖亦採用‘釣 魚嶼’名稱,見諸如明朝嘉靖十三年(15 34年)第十一次冊封使陳侃所著《使琉球 錄》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浙江提督 胡宗憲編纂之《籌海圖編》; 1767年, 清乾隆皇帝欽命繪製之《坤輿全圖》,該 圖使用閩南語發音,將其稱為“好魚須” (即‘釣魚嶼’)。大陸現代則稱該島為 ‘釣魚島’,臺灣仍沿用‘釣魚臺’名稱 至今。因此,日本的‘購島’做法是無理 取鬧的竊賊行為,海峽兩岸人民都是不會 答應的。我們兩岸人民要攜起手來,保護 祖國的領土釣魚臺(島)。現在中國政府 和臺灣方面都採取了到釣魚臺(島)海域 巡航和護漁,這就是一種好辦法,只要兩 岸聯手保釣,日本人的陰謀就不能得逞。

  有位學員站起來高聲說: “南海的 問題也同樣,九段線以內的南海海域和所 有島礁,自古就是中國的,但菲律賓、越 南等國不但非法占了很多島礁,還野蠻開 採了許多石油。越南和菲律賓,也對太平 島打過主意,太平島上不太平呀。所以, 在南海兩岸也要聯手,共同保住我們中華 民族的祖業。”

  留總的祖籍在浙江麗水,他經常回來 ,對故鄉感情很深。因此他特借本刊呼籲 一個問題:現在辦“臺胞證”還要收費, 雖然錢不多但讓人感到不便,都是為了回 家還收什麼費?大陸現在經濟發達,不缺 這點小錢,所以最好能免掉。讓老家在大 陸這邊的臺灣人真的像回家一樣方便,這 對兩岸統一是有好處的。

  學員們在“浙江線上”感受新媒體的 活力,新媒體代表著世界媒體發展的未來 ,這是華文媒體班學員們特別關注的。9 月25日上午,華文媒體班的學員們來到《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所屬的“浙江線上” 考察。“浙江線上”的黨委書記、董事長 項甯一首先帶領學員們參觀了《浙江日報 》發展史展覽,展覽用大量的圖片和文字 介紹了《浙江日報》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從大到強的發展歷程。其中有些圖片相 當珍貴,如有毛澤東主席當年在杭州閱讀《浙江日報》並在報上批示的老報紙影印 件,有江澤民、李鵬同志為《浙江日報》 的題詞,有胡錦濤、溫家寶等中央領導在 浙江考察的照片,還有時任浙江省委書記 習近平同志走訪《浙江日報》的照片。特 別是《浙江日報》創辦初期在國民黨《東 南日報》手裏接管過來的一座又矮又小又 破的樓房裏辦報,與今天《浙江日報》報 業集團已建成兩幢雄偉漂亮的新大樓,形 成了天壤之別的鮮明對照,令學員們讚歎 不已。

  接著,項總帶領學員們參觀了“浙江 線上”網站。在演播廳裏,裝著紅色的“ 浙江線上”的背景圖板,上面有“浙江線 上”的標誌,前面還有演播台,顯得很氣 派。學員們紛紛坐到演播台前當起了臨時 的“主持人”或“嘉賓”,並興奮地站在 一起合影留念。

  在“浙江線上”的會議室內,項總一 邊打開“浙江線上”投影網頁,一邊向學 員們介紹“浙江線上”的基本情況:“浙 江線上”建立於1999年,是浙江省唯一的 省級重點新聞網站和綜合性門戶網站和國 務院新聞辦確定的地方重點新聞網站,網 站定位是成為浙江“新聞家、財富家、生 活家”,立足浙江,面向世界,著力打造 浙江網路媒體的“吸引力、影響力、公信 力”。目前“浙江線上”日均訪問量900 餘萬,最高時達到1200多萬,已躋身中國 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前五強,經營能力和全 國綜合影響力排名第一梯隊。近年來,“ 浙江線上”已入選“中國十大創新新聞網 站”,並榮獲“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媒體” 稱號。 “浙江線上”新聞網站以新聞為 主,文字、圖片與視頻、音頻結合,目前 擁有30多個新聞資訊頻道以及“教育、健 康、旅遊、人文、女性、浙江特快、數字 浙江、住在杭州網、浙商網、浙江汽車網 、浙江理財網、浙股網、浙江網視聯盟” 等眾多子頻道子網站;擁有新興第五媒體 、國內首家省級手機報紙——浙江手機報 ,融合浙江省內新聞資訊的精華。

  在如何發揮新媒體作用方面,項總舉 了一個生動的例子:2011年7月23日晚上 20點30分左右,由北京南站開往福州站的 D301次動車組列車運行至甬溫線上海鐵路局管內永嘉站至溫州南站間雙嶼路段,與 前行的杭州站開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動 車組列車發生追尾事故,後車4節車廂從 高架橋上墜落。這次事故造成40人(包括 3名外籍人士)死亡,約200人受傷。在事 故發生後,現場有乘客將事故情況及圖片 迅速發到“浙江線上”微博上,有些線民 看到後對這一條消息及時進行轉發,很快 讓政府、鐵道、公安、消防等部門和廣大 線民看到了。於是由政府部門和民間線民 組織的官方和民間搶救隊伍,迅速趕往出 事地點,開展了一場激動人心的“生死大 營救”活動。有多人的生命獲救了,有更 多的人受傷得到及時醫治,最終把事故的 損失降到了最低。距事故地點最近的溫州 民眾通過微博發動的民間自發營救活動, 也被傳為佳話。但如果靠電視媒體,需要 派記者去現場拍攝,然後再播出,速度遠 沒有網路新媒體這麼快。如果靠製作方法 比較傳統的報紙來報導,速度更是慢得很 多:報社先要派記者去採訪,然後寫好稿 子經領導審稿,再排好版印刷,最後送到 讀者手裏,最快也要第二天上午讀者才瞭 解事故資訊。由此可見,新媒體的有些作 用是傳統媒體遠不及的,因此從平面媒體 到新媒體、從新媒體到多媒體、全媒體, 是當今媒體界發展的必由之路。

   西班牙僑聲報社社長、華文媒體班副 班長戴華東先生,是從浙江走出去的青年 才俊,他最初在巴賽隆納創辦中餐館,後 又創辦了貿易公司,再到創辦中文報紙和 中文網站,也有類似辦多媒體的經歷,所 以他在“浙江線上”考察後對記者說:“ 這一堂《‘微博革命’與輿論新局》的課 ,不僅讓學員們學到了許多新知識,而且 感受到了新媒體的活力和魅力,大家印象 深刻,收穫良多。

  法國泛歐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錢 海芬女士,早年在《杭州日報》參與了“ 杭州網”的創辦工作,她後來去法國辦了 報紙、也辦了《雙贏》雜誌,還辦了網站 。在9月23日上午全班研討中,她詳細介 紹了運用傳統媒體(紙質媒體)與新媒體 (網路媒體)相結合,構成多媒體經營的 方式,得到了學員們的認可。

學員們對浙江“兩富”建設充滿信心和期待

   對於故里在浙江的學員們來說,他們 對浙江的經濟社會發展還是非常關心的。 因此,浙江中華文化學院在開學的第一課 ,就安排了學員們聽了浙江省委政策研究 室副主任沈建明博士有關《浙江經濟形勢 》的講座,全面介紹了浙江經濟的發展趨 勢和存在的問題。特別是深刻闡述了浙江 省委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上提出的“為建設 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的現代化浙江”的奮 鬥目標,讓學員們深受啟發。

  為了讓學員們實地瞭解浙江經濟發展 情況,浙江中華文化學院還兩次讓學員們 走出課堂,到工業區和農村實地考察。 9月21日下午,學員們首先來到杭州浙 江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園實地考察,學員 們除了在園區看到許多現代化的建築,還 在園區的模型室裏通過許多模型、文字、 圖表和講解員的介紹,全面瞭解“海創園 ”的總體規劃和未來發展情況。

  浙江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園是浙江省 、杭州市為貫徹國家人才戰略,落實中組部海外引才“千人計畫”,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升級而創辦的,於2010年初在余杭區 集中建設。“海創園”規劃面積113平方 公里,將圍繞電子資訊產業、生物醫藥研 發、新能源新材料研發、裝備製造研發、 軟體與創意設計、金融仲介及生產性服務 業等門類,全力打造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產業集聚區,形成了涵蓋人才、產品研發及 產業化的全方位扶持政策體系,積極吸引和支持海外高層次人才來創新創業,著力 打造人才特區,建設產城融合發展的科技 新城,也就是浙江杭州未來科技城。目前 ,在中組部、國務院國資委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海創園“已與北京、天津、武漢等地未來科技城一起,列 入了中央企業集中建設人才基地。

  學員們在參觀時不斷向講解員進行提 問採訪,對並有關建築和模型進行認真拍照,讓他們最震撼的是“海創園”的建設速度,從2010年初到現在還不到3年時間 ,就建設成如此大規模的園區,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在國內外園區建設方面是 創紀錄的。

看了工業園區,再到農村去瞧瞧!

  9月23日下午,學員們又驅車前往湖 州市安吉縣實地考察。以前人們只知道安 吉是“中國白茶之都”、“中國竹鄉”、 “中國椅業之鄉”、“中國竹地板之都”,沒想到就在9月6日於義大利那不勒斯舉行 的第六屆世界城市論壇上,聯合國人居署 授予安吉縣一面“聯合國人居獎”的金色獎牌。該獎是聯合國人居署于1989年創立的全球人居領域的最高獎項,主要表彰為人類居住條件改善作出傑出貢獻的政府、 組織、個人和專案等,每年評選一次。這 面獎牌也是我國自1990年參與“聯合國人居獎”評選以來,唯一獲此殊榮的縣,因 此“含金量”是很高的,相當於人居方面的“奧運會金牌”。這主要是多年來,安吉縣堅持“生態立縣”發展戰略,結合新 農村建設,努力打造中國最佳人居的目標,通過完善城市發展規劃,嚴格保護生態資源,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積極宣導低碳 生活,引導全民參與建設“綠色生態城市 ”。聯合國人居署執行主任華安·克洛斯 在頒獎時稱:“浙江安吉的經驗,為許多 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經驗。”

  在聽取安吉縣有關領導的情況介紹後 ,《台浙天地》雜誌總編留問政先生和曾 當過中新社記者的香港《華夏紀實》雜誌社社長王業隆先生等踴躍發言。留總對安吉的情況充分肯定,連連稱讚安吉農村生態很好。王社長認為:“現在有些地方搞新農村建設是‘小村向鄉鎮搬遷,鄉鎮向 城市靠近’,集約化地大興土木,結果嚴 重破壞了生態。安吉縣卻是不搞搬遷,對農民的房子在原址上搞修補,而在房屋的 四周搞綠化,使全縣的森林覆蓋率超過70 %,不僅改善了生態,而且這些森林(竹林 )還成了農民的‘搖錢樹’,這個經驗值得在全國新農村建設中推廣。”他表示要 以此為素材,寫一篇新農村建設的報告文學,突出報導安吉新農村建設的先進經驗。

   接著,學員們還參觀了安吉的工業園 區和農村,發現到處綠樹成蔭、道路整潔 、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真是一個適應人 居的好地方。有的學員還表示,將來有可 能會來安吉買房,因為住在這裏能健康長 壽。

   經聽講座和實地考察後,學員們對浙江的“兩富”建設充滿了信心和期待。

  學習的時間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天,但學員們收穫很大。他們不僅全面瞭解到國情和省情,更對故鄉增添了感情。在9月 22日的聯歡晚會上,《澳門月刊》王定昌社長向研修班主辦單位贈送了紀念品,留 問政總編、王業隆社長等幾位學員向浙江 中華文化學院贈送了書刊。

   因臨近中秋,研修班主辦單位向學員們贈送了一盒月餅,學員們非常高興,他們表示雖然我們行李很多,攜帶不便,但這盒月餅無論如何一定要帶回家與親人和 朋友分享,因為“月是故鄉明,月餅是故 鄉的甜”……


(徐忠友/杭州)

回第二十七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