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是指古代設立供人讀書或講學的 場所。她始名於唐代,發展於宋代,興盛 於明清。書院最初由官宦、名儒、學者自 行籌款,選擇山林岩洞、僻靜幽雅之處建 成,大多置學田收租,或寺廟、社會公產 的收入,充作書院經費。到了清代,書院 逐漸由官方置辦,有的成為科舉考試的場 所。
在我們江山,最早的書院應該是北宋 時期祝維創辦的江郎書院,其次是南宋時 期徐存創辦的南塘書院和張恪、張恢兄弟 倆創辦的集義書院。此後,我縣又先後建 辦了高齋書院、景濂書院、東溪書院、留 齋書院、文溪書院、嵩山書院、梅泉書院 、清漾書院、仰山書院、文石書院、三益 書院等。而由張恪、張恢創辦的集義書院 , 是江山較早、影響力較大的書院之一。
張恪,字季武,江山縣張村人。他賦 性英敏,博古通今,工書史,善詩賦。宋 紹興十八年(1148),以《孝事君則忠賦 》一文中魁,擢王佐榜進士第,入翰林院 ,任著作郎(即負責彙編每日時事)。其 弟張恢,字季發,貌古淳樸,篤實好學。 宋紹興十五年(1145),登劉章榜進士, 比兄早登進士三年。張恢曾作了一篇《士 學聖人之極致賦》,語句精煉優美,意境 深遠。宋乾道年間,張恢進京入對便殿, 宋孝宗趙昚稱許他說:“我在潛邸(王候 寓所)已誦讀過你那篇名著了。”因而授 任他為“太學政”。南宋進士、官為安撫 制置使的柴致一,十分賞識張恢的作品, 作《誦士學聖人之極致賦有感》一詩。詩 雲:
子虛作賦終鄰浮,上達須從下學收。
有志但思常希聖,明心肯願覓封侯。
江山遙挹東山秀,須水直通泗水流。
孔孟薪傳知不遠,登峰造極在心頭。
由於張恪、張恢兄弟倆蟬聯甲第,博 學多才,聲名赫赫,為士林之楷模,為宗黨之砥柱,皇上敕賜建進士坊,以弘揚德 馨。
晚年,兄弟倆致仕,決意回故里張村 辦學,以育鄉民。經過踏勘,決定在張村 獨秀峰西麓,構建書館。獨秀峰為張村一 著名勝景,高四十五丈,秀色為緒峰之最 ,東麓有會香殿,西麓有南安寺,林木鬱 蔥,山徑幽深,風光旖旎,莊嚴靜謐,是 辦學的好地方。詩人黃輔世曾贊獨秀峰詩 曰:
萬山雖突兀,拔萃自從容。
孤潔誰堪侶,盤環獨秀峰。
正因為有這一勝景,張村地方又稱為 秀峰。張恪、張恢選在獨秀峰西麓一山谷 ,便籌措資金,鳩工備料,認真設計施工 ,建造了有一定規模的書館。兩位進士, 寒暑往來,講經論史,諄諄善誘,深入淺 出,舉一反三,周圍弟子慕名而至。書館 裏書聲朗朗,翰墨飄香,名文迭出,紅紅 火火。因張恪喜吟詩,曾作了32句長詩《 安定山》;張恢善作賦,先後撰寫了《病 暑賦》、《爛柯山賦》等,一時轟動文壇 。隆興二年(1164),宋孝宗衘贈匾額給 書館為“集義書院”,並衘表張恪、張恢 的寓所為“張太學宅”,張村地方命名為 “文成里”。南宋紹興八年(1138)登進 士柴瑾,是江山長台人,曾任福建路轉運 副使,與張恪、張恢三人是小老鄉。柴瑾 對張恪、張恢的學識、人品、以及對集義 書院的成就比較瞭解,一天詩興湧發,作 《書贈同年集義書院》。詩曰:
堪笑世人圓而智,詎之君子制行異。
名題塔上思酬知,館築山麓顏集義。
方外早知羲聖傳,侍中兼佐孝宗治。
浩氣所生山集多,嘉名飛白匾何愧?
張村一詩人張遠也作《書院題書有感 》七絕二首:
一、手執紈扇拂輕涼,顧影徘徊暗自傷。 誰使數奇偏不偶,年年代作嫁衣裳。
二、似乎豈肯受人憐,不倚新裝也自妍。
我友如今須未得,斯饑只合傍林泉。
也許是集義書院的影響,張村歷代盛 行“耕不致富、讀可榮身”的求學、苦學 之風,走出了一批批進士、舉人、貢士等 。張恪的孫子張符,自幼受書香門第的薰 陶,又加聰慧好學,志氣不凡,南宋紹熙 元年(1190)也登金榜進士。為紀念祖父 創辦的集義書院,張符豪情滿懷,揮筆寫 下哲理深刻的《題集義書院銘》。其文曰 :孔曰求仁,孟曰集義。集義之功,必有 先事。大無不為,小亦莫棄。勿以欲牽, 勿以物累。久而不忘,循循充類。致用入 神,羲精斯至。色根心生,背盎面晬。氣 養浩然,塞於天地。
可惜是由於風霜雨雪、天災兵燹,歷 史階段變遷,集義書院早已在明末荒廢, 現僅存遺址。儘管如此,許多文人墨客、 官宦名儒仍常在集義書院殘垣斷壁中,緬 懷張恪、張恢的學識、品行和功績。清乾 隆年間,嵩高詩人柴淩霄專程拜謁集義書 院。面對瓦礫堆疊、荒草離離的書院遺址 ,柴淩霄感慨萬分,作《步書院古跡有懷 》七律一首。詩曰:
秀峰獨出在江陽,文筆卓成兆書香。
入洛晉時知二陸,到村宋世羨三張。
院名集義今何在,跡睹遺蹤人自芳。
信史莫疑此等事,明匕我祖灸風光。
(戴明桂/江山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