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習俗
草木向榮花知趣 薰風送暖立夏來
當桃李枝頭繁花落盡結出小果的時候 ,當春播的種子生根發芽破土成長的時候 ,它奔跑著追逐春天,直把春天追得無影 無蹤,才知道自己的名字叫做“立夏”。
立夏到了,在寧波,立夏最引人注目 的風俗是“秤人”、“見三新”、“防疰 夏”、“頂蛋食蛋”等。
這一天,家家戶戶掛起一杆大秤,全 家老少要秤一秤體重。到立秋那天再稱一 次。這樣就知道從“立夏”到“立秋”這 段時間,體重是減輕了還是增加了。
立夏時,一些時鮮果品上市。從前, 家家要擺上櫻桃、青梅、麥,供祭祖先神 靈,叫做“立夏見三新”。自己則喝燒酒 、吃酒釀、食蠶豆、饅頭、麵筋、芥菜、 白筍、鹹鴨蛋等等,這些都有嘗新的意思。
入夏以後,有人往往吃不好,睡不好 ,民間稱為“疰夏”。為了預防疰夏,我 國東南一帶家家都要煮筍吃,稱為“健腳 筍”。還有的吃“花飯”,就是用糯米和 豇豆或綠豆合煮,這種飯有黑有白,或有 綠有白,所以叫“花飯”。
再是“吃蛋”,取團圓的意思。一種 是“茶葉蛋”,還有一種是用米粉包上餡 子做成蛋的形狀,叫做“粉鴨蛋”;再一 種就是“白汆蛋”,孩子拿著戲耍後吃:先是雙方相互力頂,看誰的蛋硬,頂破了 就吃掉,戲稱“鬥蛋”。這種風俗主要流 行於江浙,我寧波地區尤其熱衷此俗。
有的地方在這一天還要烹新茶,贈送 給親戚鄰居,叫做“七家茶”。
跟許多節氣一樣,從前人們也以這天 的陰晴雨霽來占驗當年年成的豐歉。例如 ,有諺語說:
“立夏不下,高天不壩。”
“立夏無雨,碓頭無米。”
意思是指立夏不下雨,將要乾旱,影 響秋天的收成。
立夏的傳說
杜鵑花謝春悄去,夏荷蓮步出塘來
我們美麗的江南,延續著立夏節吃蠶 豆、糯米飯、煮雞蛋和“秤人”的習俗。
據說,這樣做,大人可以消災,小孩 子可防疰夏(注:指小孩在夏季常見的一 種無名低熱,過了夏天就不治而愈了)。 聽老人說,民間還有這樣的古老傳說:
立夏那天,孟獲正在津津有味地閱讀 諸葛亮的《出師表》,忽報:司馬昭做了 皇帝後,把劉阿斗幽禁起來。不禁勃然大 怒:想我孟獲,曾被諸葛亮七次擒獲,又 七次放還,我是由衷誠服。為報諸葛先生 之恩,我能見後主遇難而不救嗎?於是發 兵攻打司馬氏。兵臨城下……
司馬氏的一位大臣獻計說:主公,我 看孟獲勇猛非常,勢不可擋,他既然沖著 劉阿斗之事而來,不如抬出劉阿斗,讓他 做個假皇帝,孟獲就一定不會打了。
司馬氏依計,即教劉阿斗穿上龍袍, 打著‘劉’字旗號,開開城門去與孟獲相 見……沒骨氣的劉阿斗,果真俯首聽命。 粗心的孟獲也不知其中奧妙。他一見小主 公不僅活著,而且還過得挺神氣的,氣就 平了三分……但仍不放心,高聲向城樓上 的司馬昭說:今日是立夏節,你把小主公 的龍體秤一秤告訴我,明年這個時候我還要來,要是小主公的身體輕了,那就莫怪 我不客氣了!司馬昭只是‘好!好!’連 聲,很快就報稱劉阿斗的體重……孟獲也 就很快地退了兵!
第二年立夏節又到了,司馬昭趕緊召 集大臣們商議。又是這位大臣獻計說這好 辦,聽說阿斗從小喜歡吃蠶豆、糯米飯和 煮雞蛋,都是一些不易消化的東西,今天 就讓他吃個飽,體重不就增加了嗎?司馬 昭依計,就這樣一次次地蒙過了孟獲……
當我聽完這段有趣的傳說,不禁想起 了羅貫中作《三國演義》時卷頭詞中的兩 句話: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當年司馬氏的歷史陳跡,已隨時光匆 匆流逝……而民族的習俗仍流源長久。然 而要追究習俗故事的意義,且眾說紛紜: 有人對孟獲的氣節,表幾分敬意;有人卻 為獻計人的智謀,留幾分讚歎;對不爭氣 的阿斗,大概不會有人表示幾分賞識吧! 還是羅貫中評詩寫得好: 追歡作樂笑顏開,不念危亡半點哀。 快樂異鄉亡故國,方知後主是庸才。
中秋節溯源
中秋節,是農業四大節之一。它是最 有人情味,最富詩情畫意的節日。根據我 國的曆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 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 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它 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 “八月半”;時值莊稼收成的日子,也叫 “慶豐節”;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節主 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 稱“月節”“月夕”;此時月亮圓滿,神 州的千家萬戶團聚賞月,吃月餅,象徵團 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要說“中秋節”的淵源,可以追溯到 先民對神的崇拜。民俗學家認為,中秋節 的原始基礎是源於先民對月亮的崇拜。當 時,每當夜幕降臨,四周一片漆黑,梟叫 狼嚎,猿啼蟲鳴,一派神秘可怖的景象。 就在這個時候,一輪明月,冉冉升空,趕 走黑暗,驅散烏雲,把柔和的銀光灑向世 間。於是原始人便把月亮看作給自己帶來 光明的天神。虔誠地對她頂禮膜拜。我國 最早的典籍《尚書舜典》中記錄先民對“ 天宗”的祭拜。何謂“天宗”?指的是“日、月、星(天宗);而河、海、岱則為 (地宗)。”可見,月亮的神格還夠高的。
人們除了在季節變化時與日神同祭外 ,還要專門在秋天對月神朝拜。至於月神 的神性,周代以後逐漸明確為女性。《禮 記·祭義》曰:“祭日於東,祭月於西, 以別內外,以端其位”;《山海經·大荒 東經》雲:“有女子方浴月”;屈原在《 離騷》中也有描述他自己尊崇的月神,給 配備了專車和名叫“望舒”又叫“纖阿” 的女禦者,便於這位女神在廣闊的天的空 宇中馳騁。
到了戰國又出現了“嫦娥奔月”的傳 說:“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 奔月為月精。”(《文選》)。自此,這 位容顏絕世、品貌超群的女神,就成為了 月宮之主。到漢朝建立後,在民間流傳中 ,演繹成《后羿祭月祈團圓》的故事,說 它才是中秋節的起源:
說后羿是天上的射神,為民間除害把 十個驕橫的太陽射下九個,並嚴令最後一 個太陽要老老實實、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於是大地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想不 到天帝卻記恨他射落九個兒子而公報私仇 ,罰他到了人間……后羿到了人間,歷盡 千辛萬苦,造福人類,大家都十分尊重他 。美麗賢慧的嫦娥也願意嫁他作妻子。夫 妻十分恩愛,日子過得幸福美滿……想不 到以後,后羿漸漸對人間不滿起來,自以 為“天神”,冷落了嫦娥。嫦娥也妒恨起丈夫的薄情,偷吃了他從王母娘娘那裏要 來的不死之藥。頓覺,身輕如燕,飄飄然 直上藍色的夜空。八月十五的夜空是那樣 的遼闊無垠,嫦娥看到了一輪明月,圓圓 如鏡,就縱身飛了進去,在月築室為宮, 遂為月宮之神……且說后羿回家,聽說了 這個情況,就直向月亮趕去,但月亮和他 的距離,始終都相差那麼一段:他走多遠 ,月亮也離他多遠;他退幾步,月亮也退 幾步。后羿心痛欲絕,後悔不已。只好擺 上供桌,遙寄月中的妻子。鄉親們聽說後 ,也十分同情,不約而同的擺上供桌,一 同遙寄美麗善良的嫦娥。而美麗的嫦娥畢 竟賢慧,她從自己的淒清孤獨的生活聯想 到人間分離之苦:於是每當八月十五夜就 點亮了廣寒宮裏所有的玉燈,長袖展舒翩 翩起舞,衷心祝賀人間團圓之樂。於是人 間家家是:團團同拜月光神。”
傳說中秋祭月之俗,由此而來。因而 他衍生後世民間祭月祈團圓的文化。
從魏晉以後,在祭祀的時間上就基本 固定在農曆八月十五夜,也就是“中秋夕 ”。唐《開元天寶遺事》記載:“中秋夕 ,上與貴妃臨太液池望月。”到了宋代, 拜月更為盛行。《東京夢華錄》說:“中 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 。”羅燁在《醉翁談錄》中,對南宋都城 臨安(今杭州)的拜月景況,敘述得有聲 有色:“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 於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 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 圓如皓月。”——人們在拜月中,寄託自 己美好的願望!寧波慈城有民諺:“百物 拜,步步拜,月亮菩薩拜一拜,聰明智慧 到白髮。”
那麼“拜月”為什麼要選在“中秋” 呢?這不僅因為那時月兒最圓最亮: “十二度圓皆好看,其中圓極是中秋。” ——唐·歐陽詹
還因為我國是農耕民族。中秋時節正 是秋收前後,此時,樹上的果子紅了,地 裏的莊稼熟了。南方的新稻、北方的新麥 都早已登場。你瞧,秋收的“秋”字,不 就是表明“禾”(莊稼如紅高梁)及許多 果子,已呈現“火”紅色了嗎?此值家人 團圓、共慶豐收之時,加之秋高氣爽,人 清神健,面對靜謐美麗的皓月,一番聚會 ,確有無限情趣…逐漸成為一個舒暢歡樂 的傳統佳節,所以中秋節也叫“慶豐節” 或“團圓節”。你聽聽,這首民謠唱得多 親切啊:
月,月,月,盼月望親歸;圓,圓,圓, 團坐慶團圓;
亮,亮,亮,嘗得新米香;酥,酥,酥, 嚼餅賀豐收!
※注:不僅說月餅甜酥,它又是舒心“舒 ”的諧音。
(金建楷/寧波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