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桃花流水舞前溪 記沈充與前溪歌舞

余方德

   據《中國舞蹈志》和《中國舞蹈詞典》 介紹:浙江武康的前溪歌舞,是中國舞蹈 的源流之一,“舞情纏綿,舞態柔婉”。 “舞出前溪”之說,據今已有一千六百多 年歷史了。

  遼闊的天空和太湖一樣是湛藍湛藍的 ,雲和人心一樣是純潔白淨的,草地和胸 懷一樣是寬廣的,溪水映著桃花,帶著落 英靜靜地流淌著,遠處有帆,近處有船, 牛羊懂得草灘是家,鵝鴨懂得前溪是窩。 南北朝時期的余英溪,那是真正的江南福 地,世外桃源啊!

  一個女子,身著白霧一般的紗裙,妙 曼地大跳幾下,像一束光芒,一個精靈躍 向樹下;遠處又出現幾個光點,不,幾朵 流動的白雲,衣袂飄飄,翩翩而來,柔美 的歌聲飄起:

  其一:憂思出門倚,逢郎前溪渡。 莫作流水心,引新多舍故。

  其二:為家不鑿井,擔瓶下前溪, 開穿亂漫下,但聞林鳥啼。

  其三:逍遙獨桑頭,北望東武亭。 黃瓜被山側,春風感郎情。

  啊,《前溪曲》!留存下來的歌舞! 應該說是東晉初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 歷史流傳前溪,並舞至江南各地的歌舞, 每次看到這歌舞,我都如醉如癡,不,那 一刻,大家的目光在審美,不用尋覓,撲 面而來的美麗,已經讓你感受到了一個有 關古代女人的世界。此刻,不由想起《前 溪曲》作者沈充,吳興武康人,是一位文 武雙全的人物,少時好習兵書,頗以雄豪 聞名鄉里,深得王敦器重,薦為參軍,任 宣城內史。王敦占蕪湖時,即任沈充為大 都督,督護東吳諸軍事。

  沈充又能作詞譜曲,人稱東晉音樂家 ,且家業富甲一方,常蓄養一批歌舞伎女 。沈充便自製樂曲數十首,後留傳七首。 以居住地武康前溪命名,稱《前溪曲》,授予歌舞伎女彈唱。以後前溪遂成為南朝 習樂場所,到唐朝時仍有幾百人在前溪學 習音樂歌舞,故人稱“江南歌伎大半出自 前溪。”在中國音樂史上,沈充與武康前 溪有其重要地位。

  一葉扁舟犁著桃花水,緩緩地搖向遠 方。群女在紫藤樹下款款而行,翩翩起舞 ,音樂聲又起,歌聲飄來:

  其四:黃葛生爛漫,誰能斷葛根。 甯斷嬌兒乳,不斷郎殷勤。

  其五:黃葛結蒙蔓,生在洛溪邊。 花流逐水去,何當順流還。 還亦不復鮮。

  落花隨水一去不返的感歎,隱隱傳出 生命流逝的無奈,流水與落花的意象組合 ,後來成為中國詩歌中最淒美的意境之一。

  其六:逍遙獨桑頭,東北無廣親。 黃瓜是小草,春風何足歎。 憶汝涕交零。

  其七:前溪滄浪映,通波澄淥清。 聲弦傳不絕,千載寄汝名。 永與天地並。

  《前溪曲》是一組七首女子獨唱曲。 歌中借流水、林鳥、春風、葛花、葛根等 前溪兩岸的自然景物,唱出女子對愛情的 熱烈追求與忠貞不渝,同時表現女主人公 內心的哀怨之情:“莫作流水心,引新多 舍故”、“千載寄汝名,永與天地並”、 “春風何足歎,憶汝涕交零”、“落花逐 水去,何當順流還,還亦不復鮮”、“甯 斷嬌兒乳,不斷郎殷勤”等等。

  南朝武康多文人,沈亭、沈麟士、沈 約等邑地歌舞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尚書 都官郎沈亮頗受南朝宋少帝劉義符的器重 。據傳在沈的薦呈下,宋少帝於景平元年 (423),從建康興致勃勃地來前溪欣賞歌 舞,使前溪歌舞揚名於世。他又為沈充的 《前溪曲》續譜了一曲《前溪續曲》,反 響極大,當時流傳江浙民間,惜今已失傳。夕陽西下時,前溪河畔彙聚了四面八方 駕車乘舟而來人,兩岸舞姿翩翩,歌聲回 轉,琴瑟陪奏,通宵達旦,呈現了一派國 泰民安的景象。明代文人宗觀作詩贊道:

  沈氏南朝盛事齊,殷勤七曲唱前溪。

  至今流水聲中屋,猶有清歌伴鳥啼。

  武康地介莫干山山脈與水鄉平原緩衝 之地,地勢平坦,視野開闊,是習歌練舞 的好地方。前溪上游有十里桃花,每年陽 春三月,桃花如火,柳綠如煙。汎期到來 ,紅雨隨風翻作浪,風吹草灘誘煞人。使 歷代文人墨客流連不已。更誘人的當然是 武康美好,或者是江南美女。她們美麗、 性感、清純、典雅。眉似遠山,眼似深潭 ,環黃鏈亮,唇紅齒白。煙雨紅塵,習舞 前溪。返璞歸真,生活質地。一種流質的 ,活潑的桃花水流之韻,從歌女美伎們的 身腰,回眸和步履中流淌開來,纏綿了人 們的一呼一吸,一唱一和。於是,皎然、 蘇東坡、王陽明、楊萬里、姜白石、趙孟頫、劉伯溫、張羽、洪昇、俞樾等人都在 此留下足跡與詩話。

  明朝國師劉伯溫從南京返回家鄉青田 ,途宿武康驛館作《前溪曲》一首,詩曰:

  前溪送別溪水滿,石榴花落蒲牙短。

  春風無情看複秋,莫學落花隨水流。

  以詩為歌,以歌為舞,江南美女代代 相習。這說明前溪歌舞在漫長的歷史朝代 裏,都成為武康的一大習俗,一道景觀。

(余方德/湖州市)


回第二十六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