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習俗
「草木向榮花知趣 薰風送暖立夏來」
當桃李枝頭繁花落盡結出小果的時候,當春播的種子生根發芽破土成長的時候,它奔跑著追逐春天,直把春天追得無影無蹤,才知道自己的名字叫做“立夏”。
立夏到了,在江南、在寧波,立夏最引人注目的風俗是“秤人”、“見三新”、“防疰夏”、“頂蛋食蛋”等。
這一天,家家戶戶掛起一杆大秤,全家老少要秤一秤體重。到立秋那天再稱一次。這樣就知道從“立夏”到“立秋”這
段時間,體重是減輕了還是增加了。
立夏時,一些時鮮果品上市。從前,家家要擺上櫻桃、青梅、麥,供祭祖先神靈,叫做“立夏見三新”。自己則喝燒酒
、吃酒釀、食蠶豆、饅頭、麵筋、芥菜、白筍、鹹鴨蛋等等,這些都有嘗新的意思。
入夏以後,有人往往吃不好,睡不
,民間稱為“疰夏”。為了預防疰夏,我國東南一帶家家都要煮筍吃,稱為“健腳
筍”。還有的吃“花飯”,就是用糯米和豇豆或綠豆合煮,這種飯有黑有白,或有綠有白,所以叫“花飯”。再是“吃蛋”
,取團圓的意思。一種是“茶葉蛋”,還有一種是用米粉包上餡子做成蛋的形狀,叫做“粉鴨蛋”;再一種就是“白汆蛋”
,孩子拿著戲耍後吃:先是雙方相互力頂,看誰的蛋硬,頂破了就吃掉,戲稱“鬥蛋”。這種風俗主要流行於江浙,我寧波
地區尤其熱衷此俗。有的地方在這一天還要烹新茶,贈送給親戚鄰居,叫做“七家茶”。跟許多節氣一樣,從前人們也以這
天的陰晴雨霽來占驗當年年成的豐收。例如,有諺語說:
“立夏不下,高天不壩。”
“立夏無雨,碓頭無米。”
立夏的傳說
「杜鵑花謝春悄去,夏荷蓮步出塘來。」
我們美麗的江南,延續著立夏節吃蠶豆、糯米飯、煮雞蛋和“秤人”的習俗。
據說,這樣做,大人可以消災,小孩子可防疰夏(注:指小孩在夏季常見的一種無名低熱,過了夏天就不治而愈了)。
聽老人說,民間還有這樣的古老傳說:
立夏那天,孟獲正在津津有味地閱讀諸葛亮的《出師表》,忽報:司馬昭做了皇帝後,把劉阿斗幽禁起來。不禁勃然大
怒:‘想我孟獲,曾被諸葛亮七次擒獲,又七次放還,我是由衷誠服。為報諸葛先生之恩,我能見後主遇難而不救嗎?’於
是發兵攻打司馬氏。兵臨城下……
司馬氏的一位大臣獻計說:‘主公,我看孟獲勇猛非常,勢不可擋,他既然沖著劉阿斗之事而來,不如抬出劉阿斗,讓
他做個假皇帝,孟獲就一定不會打了。
司馬氏依計,即教劉阿斗穿上龍袍,打著‘劉’字旗號,開開城門去與孟獲相見…沒骨氣的劉阿斗,果真俯首聽命。粗
心的孟獲也不知其中奧妙。他一見小主公不僅活著,而且還過得挺神氣的,氣就平了三分…但仍不放心,高聲向城樓上的司馬昭說:‘今日是立夏節,你把小主公的龍體秤一秤告訴我,明年這個時候我還要來,要是小主公的身體輕了,乃就莫怪我不客氣了!’司馬昭只是‘好!好!’連聲,很快就報稱劉阿斗的體重…孟獲也就很快地退了兵!
當我聽完這段有趣的傳說,不禁想起了羅貫中作《三國演義》時卷頭詞中的兩句話: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要追究習俗故事的意義,眾說紛紜:有人對孟獲的氣節,表幾分敬意;有人卻為獻計人的智謀,留幾分讚歎;對不爭氣
的阿斗,大概不會有人表示幾分賞識吧!還是羅貫中評詩寫得好:
追歡作樂笑顏開,不念危亡半點哀。
快樂異鄉亡故國,方知後主是庸才。
(金建楷/寧波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