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玠溪村的文化與景觀

呂先義 周先柏

    玠溪村位於嵊州市西南篤底,東陽市隔壁,是嵊州市貴門鄉最大的村莊。自明朝初年始,由鄭氏祖先在此聚族而居,至今600多年,目前有近600戶人家,1500多人口。我雖是貴門鄉人,卻沒有去過玠溪,只聽大人說起過玠溪的妙處,對我來說玠溪是個神秘的村莊。

古村神奇
  “玠溪”這個村名好寫,卻難讀難叫,“玠”字按照村民叫法是zh。地名用字的讀音,約定俗成由本地人說了算。而玠溪只不過是一個村莊,還不到“縣級”,所以這約定俗成的資格也沒有,任由人們讀半邊音也沒人去追究。我見貴門鄉下發的檔表格,有寫成介溪的,也有打成界溪的,可見電腦打字時,也不好找這個“玠”字。幾年前為解讀“玠溪八景”而去。

  貴門山水自古聞名遐邇,但嵊州未收玠溪風景。因1956年前,玠溪歸屬東陽。東陽現為縣級市,歷史上曾設“東陽郡”,管轄之地相當於現在的金華市,後來東陽一直歸屬婺州,又被包孕到金華市里。現在玠溪歸屬嵊州了,玠溪村的風景自然應當補進貴門風景中。 “江山也要文人捧”(郁達夫詩句),這玠溪八景我是在東陽的山水詩集中看到的,權當是一種發現急 欲探尋一番,又聯想起小時候大人對玠溪的描述,因此有玠溪之行。

   從長樂鎮出發,爬過20公里山嶺重丘公路就到達玠溪。見到村民,就有人向我們介紹玠溪村名的緣由,原來村東有幾處層疊的山崗,形似一個“王”字,兩條溪水從山頭集流而下,就像“介”字,兩條溪水就是“人”字下的一撇一豎,“玠”字即由此而來。玠溪之溪在村裏也稱雙溪,村以溪名當屬順理成章,何況那個“玠”字還是本土形象化的自然地理寫照呢!玠溪歸屬東陽時,曾流傳兩句話:要吃到三單(地名),好玩到玠溪。可見玠溪自古就是遊山玩水的好去處,那時還沒有開發旅遊一說,所謂遊玩當然是生態的、環保的,不會有人去損傷自然風光。不然,玠溪就不會有那種原生態的神秘了。

  玠溪因地緣關係和長期歸轄東陽,深得東陽文化的傳承和薰陶,村民交談講東陽話,愛唱婺劇,喜習拳練武,村裏的舞龍隊有百人之多,參與過東陽、嵊州眾多鄉鎮的文化活動。舞龍技藝遠近聞名。近年還舉辦過農民文化節。以村的名義,動員村民的才藝辦文化節,這在省內外都不多見。玠溪素有耕讀傳家、重教辦學傳統,清朝早期,就在族中開辦“澧薌家塾”,這石質匾額至今保存完好。隨後又辦起圖書館兼講學的“九峰書屋”。同治五年(1886)頒發的“父子明經”金字木質匾至今保存在匾主後裔家中,可作當年科舉進士的明證。上世紀40年代辦的玠溪高等小學由名家治校,曾稱譽東陽第二。古往今來,足見玠溪學風之盛。

   玠溪村民在利用、開發土地,建設生態環境的同時,也在不斷地營造自己的精神家園。性耽山水,情系田園,天人合一,物我相忘,涵養了村民愛鄉愛土愛自然風光的美德情操,因而有玠溪八景之說,並有文人描寫的八景詩,載入鄭氏家譜,錄入東陽的山水詩集中。初見八景,我以為不過是文人誇飾而已,到玠溪採訪後才知,村民對這八景十分熟悉,景致所在具體地點(山頭)、景點的妙處都可以娓娓道來。玠溪八景,主要是以山為主體或是以山為背景的景觀。“九峰插秀”是指九州峰遠景,“百步淩霄”是指登石階山路的感覺,“屏山春曉”系指村東屏山春景,“馬鞍積雪”則指大小馬鞍山冬景,“鳳翮翻雲”是指村西鳳凰山晨、暮之景,“石井秋澄”和“雙溪夜月”主要講水, 是講水的神妙;只有“兩院晨鐘”是今已不存的人文景觀。群山環抱是山村的地形 ,也是自然界的賜與。那四周的山,不是局限,而會給你帶來舒展的靈氣,超越的眺望,自知的清新,使你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那環抱的山,在地理上是固定的,但隨著陰晴晨昏、春夏秋冬的變化也各有顏色、各有景致,只有長期生活在那裏的人才能領悟感受到它的妙處。我們本想在玠溪村拍幾張“八景”的照片,無奈沒有實現。因為所謂“八景”,不但有固定的實物,而且還有長期生於斯長於斯的村人們的體驗和感覺,即村人們對周邊環境的美感,這種美感是審美的積累和去粗存精,絕不是初來乍到之人所能領悟和欣賞的。只有把玠溪的土地,玠溪的山水,玠溪的環境看成是自己生存和生活的有機整體,作為是自己家園和熱土人們,才能領略感受。就是實在不移的景觀,如那天在峰巒缺處明,日落西沉群山托的景致,也是在平原和城市的人所無法體驗的。

山水靈秀
  “玠溪八景”是多少代村民的審美總結和生活體驗,而且是極富詩意和神韻的總結。為了使大家對八景中的實景和所處位置有所瞭解,不得不作一番沒有詩意的簡介。

   九州峰,海拔877米,為貴門山最高峰,位於玠溪村西南。“九峰插秀”因是遠景,一般相機難以拍到,而且還是動態景象:“暘穀未升先照頂,陰雲乍起欲移峰”,太陽未升,九州峰頂已明光一片,每逢陰雲乍起,雲氣飄動,山峰也動,似乎要把九州峰移去。在玠溪看九州峰是最好的角度,在九州峰下的上塢山(又稱九州山)還看不到那樣好看的山峰。但要拍照片就難了,“九峰插秀”就是九峰插雲,這雲應當是好看的雲,好看的雲就很難取景,這裏的“插”還是動詞,就更難抓到這一瞬間了。

   “百步淩霄”在村東,古時有條上坡路,鋪設石階號稱百步,沿階而上,到了雲山高處,是謂淩霄。這路現在已成為水泥路,直通裏南鄉的毛立坪,但尚有石階遺存。“秋淨登高多爽氣,天空望遠絕塵囂”。現在的“雲山高處”就是玠溪水庫的大壩,登壩觀景比當年不知要“多爽氣”。我這樣解釋仍然未能把“百步淩霄”的景致講出來,這只是登臨的感受。詩畫相通,可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但詩與畫又不同,詩可寫感受,而畫和和照片不行。

   “屏山春曉”景中的屏山在村南,因似屏風得名。“玠溪風景最宜春,點綴屏山物色新”。“春曉”是最先透出春消息:草木積翠蒙茸,輕紅出沒於淡煙中,以此為背景,“杖履伊誰岩上立,鐘陵畫裏合添人”,村民站到屏山的岩石上,那就成了畫中人。


  “石井秋澄”的石井在村口,離玠溪村還有好長一段路,它寫的是石井潭及周邊景色,“石井秋來徹底澄,碧波風皺曉寒凝”,還有“橋橫曲澗”等句,今橋已不存,潭邊雜木懸藤依稀。石井潭上原是一處絕壁臨澗的關陽嶺,是進村必經之地,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關隘,當年日本鬼子就是畏懼這關口有險,不敢進村,因而寧波有所中學遷來村裏開課教學,安然無恙。石井潭之上方原有一巨石,中間開了一條縫,只容一人通過。此處已開闢成公路,進村也不必翻山越嶺了。


  “玠水重圍玉帶雙,一輪皓魄兩沉江”,是指村中穿境而過的玠溪,其上游由兩條小溪匯流而成,所以玠溪之溪在村中又稱雙溪。現在雙溪匯流處築有“春暉亭”,亭下若大一片石灘已抬高地坪,建成中心廣場,內設健身器材。“雙溪夜月”是玠溪村的近景。當年的雙溪兩岸,都是自然塊石堆砌的護岸,岸線高低不平,走路不便;走到對岸,都是踏石涉水而過,村中只有個別地段有簡陋的木橋。溪底更是澗石自然雜陳,曲澗亂流。不像現在,有塊石砌成的護岸,岸上已建成水泥路,有正規水泥拱橋3座、水泥便橋5座,兩岸往來已很方便。溪底也整治改造一新,建有多段梯次式滾水壩,以加深水層,利於魚類生存,溪中石斑魚已數量可觀,它與其他魚一起,有時還成群出沒呢。村裏還作出不成文規定:不准往溪中倒垃圾,魚可看而不可抓,村民都能自覺遵守。因而被紹興市評為生態衛生村。玠溪水是南山水庫最上游的水源,村民的良好衛生習慣,也是為保護水源作出了貢獻。

  “雙溪夜月”是當年農耕文明時代,體驗總結,今人大可不必受其局限。比如“百步淩霄”和“雙溪夜月”景致的重塑創造,那是比前人更臻完美的創新。相信玠溪村民,在建設小康和諧社會中,一定會把山村打扮得更新更美,一定會創造出更新更美的風景。


  在玠溪村採訪,不時會聽到一些傳說、掌故。我發現村中老屋多砌石牆,大概是就地取材利用石料,可節約建房成本。聽說玠溪某大山石頭堆裏,發現石頭上有用竹呼梢打過的印跡。據傳說當時神仙在村裏造城牆,就使法術叫石頭變成豬、羊走獸,自己走到指定地點,石頭們不情願就挨了打,留下竹呼梢印。有竹呼梢印的石頭我沒有看到,城牆腳址卻看到了。以村的規模造城牆,想必村中多殷實之戶,為防盜匪才有此舉。長樂鎮的石砩村也造過城牆,至今還有遺存。玠溪村的城牆已蕩然無存,其城牆腳址也造成水泥路面的村中通道。放眼望去,村中三層以上的現代化建築比比皆是,石屋石牆只是作為今昔對比的實物。幸好村中石頭砌成的城牆不存,不然規劃建設新農村,又要多一道拆牆工程,豈不費事!


  如果你想探景尋幽,現在已開通了玠溪村到嵊州市城區西站的班車,採訪旅遊還是方便的,到時候你就慢慢欣賞玠溪的文化和風景吧。景色迷人玠溪村有八景,山光璀璨,水色旖旎,宛如桃源,引人入勝。


   一、九峰插秀
四山環拱望如墉,屼立西南秀特鐘。
暘穀未升先照頂,陰雲乍起欲移峰。
橫托錦帶虹欹塢,遙掛霓裳鶴舞松。
聞說登臨惟見邇,九州城郭若螻封。
二、百步淩霄
探奇徐步入層霄,矯首蒼冥路不遙。
秋淨登高多爽氣,天空望遠絕塵囂。
胸前樹拂銜蘆雁,眼底岩緣戴笠樵。
長嘯歸來時已暮,半山明月又相邀。
三、屏山春曉
玠溪風景最宜春,點綴屏山物色新。
積翠蒙茸微雨過,輕紅出沒淡煙勻。
當窗不讓琉璃巧,隔水還同雲母珍。
杖履伊誰岩上立,鐘陵畫裏合添人。
四、石井秋澄
石井秋來徹底澄,碧波風皺曉寒凝。
煙浮雲璽雲光透,霞映疑丹火焰升。
靜浸贏瓶旁拱石,空搖素綆岸懸藤。
橋橫曲澗逢時舍,好作銀床玉檻憑。
五、雙溪夜月
玠水重圍玉帶雙,一輪皓魄兩沉江。
波光不辨東西澗,雲影遙聯上下杠。
對岸童喧繞樹鵲,隔溪魚引吠花龍。
更深獨向灘頭步,擬泛中流百尺艧。
六、兩院晨鐘
清晨無事睡方濃,喚醒幽人何處鐘。
遠近參鳴疑谷應,後先遞響訝更重。
烏鴉驚噪鄰家屋,白鶴安棲古塔松。
寂寞村煙次第起,僧廚早春積香供。
七、馬鞍積雪
天馬嵯峨空際轉,飛花一夜鞁銀鞍。
晶瑩漸向雲中出,皎潔宜從月下看。
不是吳門鋪雪練,分明胡騎覆霜紈。
奇觀豈得尋常有,玉帝巡遊暫駐鑾。
八、鳳翮翻雲
水口峰回勢遏雲,分明瑞鳳起晴氛。
朝霞紛鬱輝千仞,暮景昭回燦五文。
足繞雙溪如舞鏡,首昂眾阜欲離群。
松風竹露清音好,勝似岐陽千載聞。


(呂先義/周先柏/嵊州市)

回第二十五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