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在舊石器時代,距今 100萬年前即有人類繁衍的生息。湖州市地處長江下游、太湖南岸、浙江省北部,湖州市是太湖地區唯一因濱太湖而命名的城市,湖州市是浙江省最早建立州治(吳興郡)的三大郡之一。
湖州城治(菰城)是浙江省最早建立城邑的行政建置之一,距今2300餘年。湖州市區是浙江省最早的絲綢之府、魚米之鄉、舟橋之地、文化之邦。
“中國書畫史,半部出湖州。”中國二十四史,湖州人修了三部。“山水園林甲天下。”人文薈萃,踵事增華,文明代作。“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湖州就在天堂中央。
湖州位於“長三角”中間、浙江省北部、太湖南岸。天目山尾閭自西南而來,至於城南;東、西苕溪相隨蜿蜒而下,貫流全境,匯合於州門,綰城穿街歸入太湖,從而孕育了這個美麗的城市。
市境東鄰嘉興市及江蘇省吳江縣,西南倚天目高峰,西與安徽省宣州市毗鄰,南接杭州市、北與蘇州、無錫隔湖相望。市轄吳興、南潯二區和德清、長興、安吉三縣,東西長 126公里,南北寬90公里,總面積5818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區面積88 平方公里。總人口260萬人,其中市區人口109萬人。
長興七裏亭遺址和安吉上馬坎遺址的發掘證明:湖州在舊石器時代,距今至少有 100 萬年,人類就在這片熱土上繁衍生息。邱城遺址中出土的石犁等農具和動物遺骸,證明早在5000至6000年前,湖州便進入了農耕文明時期。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稻穀、蠶絲織物和絹片,證明新石器時代,湖州先民已開始種植、養殖,過著原始文明生活,而江南也是真正的絲綢和絲綢文化的發祥地。它的發現,才使“良渚文化”得以確定。
湖州,楚名菰城,秦名烏程,漢末名吳興,至隋始名湖州。太湖自古襟帶四州,獨湖州盡納浩渺煙波,瀕湖60餘公里,是名副其實的“傍湖之州”,是太湖周邊唯一一座乙太湖命名的城市。可謂:挹五湖靈氣,綰浙西咽喉;地利得於獨厚,湖山毓其精英。所以成為大江天府,富擅於江東,秀甲於東南,自古就是“吳越古邑”、“東南望郡”,歷代被並稱為“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化之邦”。既風物長宜,久擅魚米蠶絲之饒,成為江左雄阜;又眾山送青,明漪環碧,因而人文薈萃,踵事增華,文明代作。其行政建制之初(菰城縣)距今有2259年,今天的湖州城建城之始(項王城)至今也有2215年。
西元前 334年楚國滅了越國,江東之地歸楚國。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黃歇便以原本吳國的都城“吳墟”(今蘇州)為都邑,並在他的封地江東置縣管理,其中在“吳墟”的西南方設置了菰城縣,以“澤多菰草”而名,治於菰城。這也就是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所記的:“於吳墟西南立菰城縣。”當時的菰城設有內城(子城)和外城,所謂“重城屹然,工役甚固”,並開東西南北四門,又“起青樓延連十裏,西接黃浦”。黃浦是流經今湖州西南妙西鎮杼山東麓的妙西港,可見當時菰城縣城的規模之大。
這一楚國的菰城縣,成為了湖州行政建置之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36郡,實行郡縣制,仍於菰城設置菰城縣。當時建郡立縣多以地方大族或稱雄人物的姓來命名。菰城縣東有烏巾氏(故址在今湖州東八裏店烏山村,現有烏山橋),西有程林氏(故址在今長興縣雉城鎮),都以釀酒聞名。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便以烏巾、程林合稱,將菰城縣改稱烏程縣,但縣治仍設在菰城。直至秦亡漢興之際,烏程縣治才往北遷到楚霸王項羽在秦末所建的項王城。這樣,菰城作為縣治,繁華興盛延續了約30個春秋。至今城垣保存完好,系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之所以稱作“下菰城”,抑或因地理位置在“吳墟”西南,在項王城之南,古人以北為上。
那麼,項王城則成了今中心城市湖州城的始祖。項王城地處東、西苕溪合流的北面,臨霅溪而建,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步發展成為著名的江南重鎮、歷史名城。
東晉時吳興郡治修築羅城。時代徐獻忠的《湖守李公增建都城碑》說:羅城周圍“不數里而遙”,項王城因在羅城之內而稱“子城”。至隋‧仁壽二年(602),以因濱太湖為名置湖州,從此有了“湖州”的稱謂。以後唐宋兩朝的湖州州治、元代的湖州路治、明清兩朝的湖州府治都署於子城。
烏程縣在唐‧大曆十二年(777)成為“望郡”,這一年也是大書法家、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顏真卿在湖州當刺史的第五年。至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烏程縣分出東南15個鄉設置歸安縣,縣名取吳越王錢氏納土歸宋之意。這時的湖州轄烏程、歸安、長興、德清、武康、安吉六縣,此格局延續 500多年,至明弘治二年(1489)從安吉縣分置孝豐縣,湖州府從此管轄七個縣。自分設歸安縣後的1000多年中,湖州城既是州(路、府)治,又是烏程、歸安二縣附廓,所以城內有三衙三學(孔廟)。至民國肇始取消府制,合烏程、歸安兩縣為吳興縣,與湖州市並治。此後,縣、市多有合、分。1983年以前,湖州為浙江省嘉興地區駐地;1983年撤地建市,成立湖州、嘉興兩個省轄市,湖州市轄城、郊二區和長興、德清、安吉三縣。1988年11月撤銷城區、郊區建制,市直管鄉鎮;1993年 9月,複內設城區、南潯、菱湖三個派出區。2003年 3月正式成立吳興、南潯兩個行政區,湖州市於是轄二區三縣。作為東南望郡,湖州一直是江東的重鎮。這從唐宋歷史名人的歷史論斷中即可見一斑。
以上論斷高度概括了湖州山水清遠、美麗富饒的地域特點,是說湖州地靈人傑,不僅物產之豐、經濟之富勝過春秋戰國時周王朝之都臨淄,雄踞於東南,而且“冠簪之盛”占到了天下三分之一。漢晉以來:“江表大郡”的湖州“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至唐宋時已成為“東南奧區,國之倉廩”,所以才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同時又成為蠶絲重要產區。
到了明代湖州成了“絲綢之府”,則如文學家茅坤所說:“如我湖歸安之雙林、菱湖、璉市,烏程之烏鎮、南潯,所環人煙小者數千家,大者萬家,即其所聚當不下中州郡、縣之饒”,區區一個市鎮即可敵過中原一個縣乃至一個府。歷史地看,湖州在諸如漢末,兩宋之交、南宋末、元末等亂世之隙基本上都保全了一方樂土,天下士、商大族都來定居,郡城湖州因此“四方販夫去留闐隘,偉哉一都會”。明代方輿學家、文學家徐獻忠的《吳興掌故集》記載當時情形說:“吳興介在蘇、杭之間,水陸饒沃之產,實過兩郡。”當時的學者王士性也說:“浙十一郡惟湖最富,蓋嘉湖澤國,商賈舟航易通各省,而湖多一蠶,是每年有兩秋也。”這些都道出了湖州作為“魚米之鄉”和“絲綢之府”的真實原因。有道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湖州就在天堂中央,應該名不虛傳。
湖州城處於山地與平原接壤地帶,城北、南、西三面為群山環擁,東部為水鄉澤國,北部為浩渺的太湖,形成北枕太湖,山水繞繞的美麗格局。子城城牆雖然在宋太平興國三年(978)時被拆除,但那時以子城為中心,沿四交八叉的河港築屋建街,與羅城城牆的六座水、陸城門連成一體所形成的水城格局已經完美。東苕溪和南潯美麗的景色西苕溪兩條主要水系匯經湖州後,北流注入太湖,其中東苕溪一路入定安門(南門)為霅溪,一為漕瀆(俗稱苕溪)。苕、霅二水在城中與許多支港、湖漾連成回環。居民則瀕水而居,尤其南街、東街之間,有縣河、月河漾、浮霞墩、貴涇浦、月河、蓮花莊、橫塘、旱瀆等水交織,從而形成為歷代稱道的“水晶宮”格局。這就是唐‧開城三年(838)湖州刺史楊漢公《題郡城樓》詩所描繪的情形:“吳興城闕水雲中,畫舫青簾處處通。溪上玉樓樓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宮。”
湖州歷史悠久,山水清遠,且演繹著豐富的地方文明,湧現出一代又一代的風流人物。雖歷經千年變革,時事滄桑,但時至今日,中心城區仍呈不規則的六稜形,古城格局仍清晰可辨。子城城牆、小西街、頔塘和衣裳街的建築依然存在。文化資源如莫乾山是享譽中外的清涼世界、避暑勝地;龍王山為天目山最高峰,更著名的黃浦之源和植物王國。湖州城四周的蒼弁、道揚、金蓋、西塞、峴山、顧渚、碧岩諸山,峰巒蒼潤,蒼秀疊翠,各具文化內涵。州之東有歷史文化名鎮──南潯古鎮,州之南有山水生態風光勝地安吉,州之西有塘代貢茶園、活化石揚子鰐自然保護區、灰岩保護區“金釘子”諸勝,州之東有湖筆之都善璉,非文化遺址綾絹之地雙林、練市。竹筍、茶園、老字型大小、書畫文化、民國文化……豐富又深厚。“中國書畫史,半部出湖州。”書畫名家有:曹不興、張僧繇、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燕文貴、趙孟頫、王蒙、錢選、沈銓、吳昌碩、王一亭、費新我等等。中國二十四史,湖州人修了三部:沈約之《宋書》、姚察、姚思廉之《梁書》、《陳書》。陸羽《茶經》寫於湖州,《二拍》又見湖州人所寫。詩詞大家、文學家、彩印、藏書更具影響。
山川精靈猶在,人文故跡未泯。全市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處。范蠡、西施遺址猶存;鮑照、柳惲、顏真卿、張志和、李賀、杜牧、李商隱、黃庭堅、蘇軾、秦觀、陸游、姜夔、趙孟頫、文徵明、鄭板橋等歷代名人流連處尚在。吳承恩、孟郊、陳霸先、鈕福保、吳昌碩、沈尹默、王一亭、陳英士、胡宗南、張靜江、錢壯飛、徐遲等大家們的故事、家園或遺存,都已流傳或留存下來,急需我們後人找出來、保下來、亮出來、串起來,傳出去。
改革開放以來,湖州人經過努力,城市已經獲得:
浙江省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魅力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
國家環保模範城市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中國最安全城市
中國雙擁模範城市
當前,湖州已進入“十二五”發展時期,正在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著力建設具有湖州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堅持城鄉統籌發展,全面推進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深入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用強烈文化意識來規劃城市,建設城市,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深化生態建設,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準;著力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積極推進文化強市和文化名城建設;紮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深入推進各領域改革,進一步提高名城文化保護和文化內涵。
(余方德/湖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