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曲水流觴千古勝紹興蘭亭散記

余方德

  蘭亭,確是千古遺跡
著名詩人陸游曾有首著名的詩《蘭亭》:
   蘭亭絕境擅吾州,病起身閒得自由。
   曲水流觴千古勝,小山叢掛一年秋。
   酒酣起舞風前袖,興盡回橈月下舟。
   江左諸賢嗟未遠,感今懷昔使人愁。

   陸游,號放翁,南宋山陰(今紹興)人。長於詩,多抒發愛國義憤及反映民間疾苦之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所以詩人筆下的蘭亭,除了亭境、曲水、小山、叢桂、月下舟等勝景外,也瀰上一層“感今懷昔使人愁。”

蘭亭,是著名書法大家王羲之在紹興的著名遺跡,享譽一千二百多年的《蘭亭集序》就是在這裡寫成的。所以,凡到紹興的文人墨客、官商旅遊者,幾乎沒有不到蘭亭的。

  我與浙江杭大終身教授、地理學家陳橋驛,方志學家、編審、中國地方志學會副會長、省方志辦主任魏橋和省地方志辦副主任、副研究員王志邦等一批學者專家到紹興開會。會議一結束,第一件事就是再訪蘭亭,再看看那流傳著各種神話的蘭亭遺跡。

  陳橋驛教授是紹興人,作為舊地或故土重遊,他又自動成了我們的導遊。蘭亭,地處蘭渚山下,離紹興僅二十五華里,乘小車一刻鐘便到。兩輛小車一停下,未入蘭亭大門,便有人問陳教授:“這山為什麼叫做蘭渚山?”

  陳橋驛用道地的紹興口音答道:“這裡也有個神話般的傳說,傳說越王句踐不僅有臥薪嘗膽的故事,也曾在這一帶種過蘭花。《越絕書》確實紀日,句踐種蘭渚山。寶慶《會稽(續志)》雲,蘭渚山,句踐種蘭之地。所以,蘭渚山既為傳說,又有史載。”

  “王羲之在此寫成《蘭亭序集》,那歷史上有沒有蘭亭的記載?”進入蘭亭大門後,我也好奇地問。
  
“漢代這山下是驛亭所在,所以記日蘭亭。”《紹興市志》主編任桂全先生答。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當時的名士孫統、孫綽、謝安、支遁等四十一人,為過修褉日宴集於此(所謂“修褉”,是古代的一種風俗,此日臨水為祭,以清除不祥)。他們列坐水邊,讓盛酒的羽觴由荷葉托著,從水的上游放出,循流而下,流到某人面前,某人就得即席賦詩,不然罰酒三觴。這次聚會有二十六人作詩三十七首,王羲之為這些詩作了序,記下宴集的盛況,寫出與會諸人的觀感,這就是有名的《蘭亭集序》。傳說王羲之是乘著酒興方酣之際,用蠶繭紙、鼠鬚筆疾書此序,通篇28行, 324字,寫得遒媚勁健,凡字有重複者,皆變化不一樣,精美絕倫。只可惜這一書法珍品,由於唐太宗愛之太深,臨死時竟令人用之殉葬,以至後人看不到真跡了。名士雅集,名文記盛,名書傳世,這就使得原來已有山水竹樹之勝的蘭亭更加出名,吸引了許多遊人前往觀賞。”陳橋驛教授如數家珍一般。

蘭亭,處處皆留王羲之的故事
 
  據《越中雜識》記載,早在千百年前,到這裡來遊覽的人就絡繹不絕。現今的蘭亭建於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由於歷史的變遷,亭址已非原地,但是,今古相距不會太遠,仍然依山傍水、竹木掩映。正如《蘭亭集序》所寫“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這是一座幽雅別緻的江南園林。曲徑通幽,穿過一條修竹夾道的石砌小徑,迎面就是刻著“鵝池”兩個赫赫大字的石碑,字體雄渾,筆力遒勁。傳說王羲之剛寫好“鵝”字時,忽聞皇帝聖旨下達,連忙擱筆接旨,他的兒子王獻之順手提筆一揮,續寫了一個“池”字,一碑二字,父子合璧,成為千古佳話。碑上覆蓋的三角亭,構築精緻,獨具一格;亭側綠樹成蔭,環繞一泓碧水,恍如池潭,即為鵝池。只見幾隻白鵝悠然嬉游,“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相映成趣,不禁使人想起王羲之以字換鵝的故事。
  
同行的兩位女同志便纏上了陳教授,要他講述一下王羲之以字換鵝的故事。陳教授便說了古代一位道士,建道觀於茂林修竹的湖邊,養了一群十分可愛的白鵝。王羲之乘舟經過時,仔細地觀賞白鵝的戲水姿態和劃動水面的情狀,心有所悟。他遐想:書法執筆,食指也應該如鵝頭那樣昂揚微曲,運筆時更應學鵝掌撥水,方能使精氣神貫注於筆端。他越看越喜歡白鵝,便走進觀內,要買道士的白鵝。道士得知王羲之的意圖後,心裡大喜,便說,倘若右軍大人(王羲之曾歷任會稽內史和右軍將軍,故世稱王右軍大人)想要這群鵝,就請寫一本《道德經》來換吧。王羲之欣然同意,便寫了後來聞名於世的《黃庭經》,換了這群白鵝。所以詩人李白有詩曰:“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一泓碧水,數隻白鵝,修竹掩徑,池亭飛檐,紹興文化人都說,這裡自古即是山陰道上風光幽靜,景色迷人的地方。現在是江南典雅、亭園別緻的一處園林,一方佳境。

蘭亭,又是一座江南幽雅的園林

  過鵝池就是“流觴亭”,亭的周圍有木雕長窗,外有走廊環繞,翹角飛檐,古色古香。亭正面懸掛著一方匾額,上書三個金字-一流觴亭。亭內陳列一幅《流觴曲水》圖,畫的就是“修褉”的情狀,畫中人物姿態各異,有的舉杯暢飲,有的低頭沉吟,有的袒胸露臂、醉態畢露,無不描繪得維妙維肖。流觴亭前面,曲水疊石,清清的水在彎彎的溝裡緩緩流過,相傳就是王羲之等人修褉、流觴、飲酒、賦詩的地方。
 
  流觴亭的右側有“小蘭亭”,亭內立石碑一方,鐫刻有“蘭亭”二字,為清康熙手書,因“文革”動亂中碑砸成三截,雖經修補,但“蘭”字缺尾,“亭”字缺頭,古意猶存。亭旁有池,飛檐水影,別有佳趣。
 
  流觴亭的左側,則為右軍祠。祠的建築形式古雅別緻,正中懸掛王羲之畫像,兩邊的楹聯是“畢生寄跡在山水,列坐放言無古今。”祠前清水流動,祠內一泓池水,即為“墨池”,池中有四角方亭,即“墨華亭”,南北兩端有石板小橋相通。池兩側的迴廊壁上,嵌有後人題詠石刻多方,大都為歷代書法家臨摹這位書聖的遺墨。瀏覽一下這些碑刻,就使人感到這些摹仿之作尚且有如此精深的功力,王羲之本人的書法更是到達登峰造極的境界了。王羲之成為書聖非一日之功,據說他勤練書法,經常洗筆,年深日久,使池水都染黑了,後人將這一泓池水,取名為“墨池”。
 
  流觴亭後有一塊巨大御碑,碑高六點八米,寬二點六米,厚零點四米,據說重量達六千餘斤。碑的正面刻著清代康熙癸酉年(公元1693年)春摹寫的《蘭亭集序》全文;碑的陰面是清代乾隆書寫的《蘭亭即事》七律一首,詩云:“向慕山陰境裡行,清遊得勝愜平生。風華自昔稱佳地,觴詠於今紀勝名……”這首詩表達了這位遍遊全國勝跡的皇帝對蘭亭的傾慕之情。御碑四周及頂額,底部都雕有龍、鳳、牡丹及祥雲等圖案,雕刻精細,造型優美。
 
  陳橋驛教授說:“紹興是一個古老的城市,而蘭亭則是歷代書法家的「朝聖」之地。實為中外文人、遊人所注目。”是的,“文運方隨國運盛,心花喜逐筆花生”。近年來,當代許多書法家每逢三月初三都奔赴蘭亭懷古續勝,舉行追仿修褉觴詠的蘭亭書會。許多文人、遊人也喜歡用塑料杯子盛上飲料或酒,放在曲水裡“流觴”,體味當年曲水邀歡的情趣。流觴溪畔賦今詩,墨華亭下添新墨,蘭亭為發展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學藝術又作出新的貢獻。

(余方德/湖州市)

(余方德/湖州市)

回第二十四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