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龍年說龍

金家勛

  春節已至,接替辛卯年的是壬辰年,即龍年。對我們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情結,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也是我們中華民族身份的“識別卡”。我們常稱自己是“龍的傳人”,這種稱謂也會使我們感到激動、奮發、自豪。但為什麼我們會有此自稱呢?原來,在山東,刻製於東漢時期的嘉祥縣武氏墓群石刻中,有“歷代帝王”畫像,雕刻著伏羲、祝融、神農、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夏禹、夏桀十位古代帝王。其他九位都是人頭人身,唯特伏羲氏形象奇異,並且和女媧氏畫在一起,都是人頭人身而龍尾,彷彿是由龍轉化成的。傳說伏羲和女媧結婚而生人類,始祖是龍繁衍的後代,當然是龍的子孫,故而稱“龍的傳人”。
  
  在我國,龍的形象,處處可見:雕刻的、紙糊的、筆畫的、手剪的、五彩繽紛,各式各樣。有的蟠龍踞首,有的凌空欲飛,有的雙龍戲珠,有的群龍吟舞……。龍的故鄉,確實名不虛傳。早期的“中國龍”形象被發現是遼河流域,其中以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玉雕龍為最─即紅山文化龍形玉雕。它呈勾曲形,高26厘米,口閉吻長,鼻端前突,上翹起梭,端面截平,有併排兩個鼻孔,頸上有長鬣,尾部尖收上卷,形體酷似甲骨文象形的“龍”。
 
  遼河流域的發現,使人們想到具有發達原始農業的黃河流域,也可能找到原始龍的文化的影子。後來考古工作者果然在河南滎陽市西北坡遺址發現了三組蚌型龍圖案。其中一龍長1.78米,龍頭朝北,背朝西。整個龍的形象全部用未加工過的自然蚌殼擺型而成。這三組蚌型圖案的年代屬仰韶文化後崗類型,距今已有六千多年歷史,是我國發現時代最早,形象最逼真的龍圖案,被譽為“中華第一龍”。滎陽古稱帝丘,是傳說中的顓頊之墟和人祖伏羲的活動地。
 
  其實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龍這種動物。有的說是鱷魚,有的說是原始人對閃電的神化。但據傳統的說法,龍源自圖騰。遠古時候,夏國族的圖騰是蛇。其他團族也都以某一動物為圖騰。後來,夏團族不斷壯大,逐漸成為各團族的核心,於是原圖騰也就吸收了其他團族圖騰的特徵,演變成了龍的形象,成了“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的“龍”的形象。從此,龍在世人心目中,也成了神異之物。
 
  自古以來,人們採用多種形式來謳歌龍,刻畫龍,宏揚龍,形成了龍的文化,龍的藝術。無論是建築、繪畫、雕刻、服飾、陶器、瓷器、武器、鑄幣、玉器、青銅器、歷書、舟車、影壁、墓葬器,都活現著龍。在古建築上,無論是石雕、木雕、窯冶、彩畫、雕鑾、鑄造等,龍都成了設計核心。
  
  文人騷客吟詠龍的詩作甚多。如宋人范成大詩曰:“龍鼓一聲人失箸,不知破壁幾梭飛。”巨龍一聲長嘯,使人驚懼得連筷子都拿不住,何等威風了得。明人陳成詠道:“變化非常物,含生類不群。天淵無定在,大小忽相分。萬甲盡藏雨,渾身通曉雲。蒼生方待澤,莫只睡無聞。”對龍簡直是奉若神明,頂禮膜拜了。唐人皇甫冉則把龍寫成喚春之使君:“曉見蒼龍駕,東郊春已迎”儼然封姨之長兄。在元朝詩人謝宗可的眼裏,即便持一根龍頭拐杖,也可“緩策不愁山雨濕,醉橫常有野雲隨”。龍之威之靈,可見一斑。龍”常與“鳳”、“虎”一道組成吉祥成語:如龍章鳳姿,形容神彩非凡;龍吟虎嘯,形容人吟嘯聲洪亮高亢;龍跳虎臥,形容書法剛勁有力,筆勢奔放;龍盤鳳逸,形容懷才不遇;龍驤虎步,形容人昂首闊步,氣勢威武;龍躍鳳鳴,喻才氣縱逸。
 
  “龍”的諺語有:1.龍虎相鬥,魚蝦遭殃;2.龍怕揭鱗,虎怕抽筋;3.龍多了旱,人多了亂;4.龍行一步,鱉爬十年;5.龍多思靠,人多思拗;6.龍頭怎麼甩,龍尾怎麼擺;7.龍是龍,鱉是鱉,喇叭是銅鍋是鐵;8.龍識珠,鳳識寶,牛馬只會識稻草;9.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10.龍不怕,虎不怕,只怕蒼蠅飛上又飛下;11.起龍頭,結狗尾;12.不拉龍頭拉馬尾;13.乞丐與龍王比寶;14.是龍得蟠著,是虎得臥著。
  
  最後要說一說龍與皇族的關係。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皇朝中,皇族好龍簡直到了入迷的地步,龍就是皇權,帝王被稱為“真龍天子”,皇帝的座位叫“龍座”,衣服叫“龍袍”,帽子叫“龍冠”,乘的船叫“龍舟”,連顏面也與眾不同,叫做“龍顏”。龍顏一怒,那對方就要遭殃了!龍成了人們的涉禁之地,神聖而不可侵犯!不過先秦君王本人還尚未稱龍,秦始皇才被稱為“祖龍”。漢高祖劉邦統一中國後,編造了母交於龍而生的神話,並作為歷史,載於《史記》中,後世帝王競相仿效。不過老百姓對皇家壟斷“龍”權,未免也有怨悵,有時就要嘲弄它一番。如《西遊記》中就有大鬧龍宮的故事。一個山野之猴,全不把群龍之首的東海龍王敖光放在眼裏;同是這個敖光,出現在《封神演義》第十二回中,就更顯得可憐,不但被年僅七歲的哪吒打倒在地,踏上一腳,還被揭了龍鱗,真是丟盡了臉,塌足了台。

(金家勛/ 杭州市)

回第二十四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