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結束了二千餘年封建專制統治,開創了亞洲第一個共和體制,寫下了人類社會民主主義的新篇章。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週年,特別緬懷許許多多革命先烈,他們百折不撓,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前赴後繼拋顱灑血的勇於犧牲的堅強意志,光輝的形象,彪炳千秋,永垂不朽。
秋瑾烈士是我國近代史上的女革命家,是我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先軀,她祖籍浙江紹興,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十月八日誕生於福建。原名秋閨瑾,號競雄,別署鑑湖女俠。出身於詩禮之家,酷愛詩詞。常以歷史上花木蘭、秦良玉、沈雲英等巾幗英雄為榜樣,立志為中華民族建功立業。
秋瑾喜愛體育活動,但在封建社會,婦女纏足,每次運動下來,深感痛苦,在她參加革命後,力主男女平等,倡導廢除纏足陋習,創立“天足會”,大聲疾呼振興女學,婦女要自立自強,提出“女學不興,種族不強,女權不振,國勢必弱”等口號。創辦了宣傳民主革命,婦女解放的《白話報》旨在反抗滿清,恢復中華,主張女子從軍的“共愛會”。在集會上,慷慨陳辭,宣傳革命與婦女解放。
1896年遵父母之命嫁與湘潭富紳之子王廷鈞,1902年王廷鈞捐官赴北京供職,秋瑾隨同前往,在京畿,秋瑾廣交朋友,開拓視野,但與王廷鈞矛盾日益激化,以致夫妻反目,家庭破裂。1904年毅然衝破封建束縛,隻身赴日本求學,先入中國留學生會館補習日語半年後入實踐女校師範科學習,並全心投入留學生革命活動。被推選為練習會會長。與陳擷芬成立以反清為目的之共愛會,這是中國婦女最早成立的革命團體。並在東京創辦《白話雜誌》,以鑑湖女俠署名發表告中國女同胞等文章,深受各界好評。又加入馮自由組織的旨在“推翻滿清,恢復中華”的三合會,
被封為“白紙扇”軍師,後在東京見到同鄉陶成章,他以鐵血手段,聯絡黨中央革命的思想,讓秋瑾引發強烈的共鳴。發表“斬盡妖魔百鬼藏,澄清天下本天職”的詩句。1965年反對日本政府的取締規則,即《關於清國人入學公私學校的規則》憤而歸國,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紹興。經徐麟介紹加入光復會,七月再次赴日本,適同盟會成立,在黃興宅晤見孫中山先生並加入同盟會,不久被推選為浙江主盟。自此她肩負同盟會在浙江組織,領導浙江革命志士,進行革命鬥爭的重任。
秋瑾回國後曾應邀赴湖州南潯溪女校任教,與校長徐自華論國事,情同姊妹。數月後辭教赴上海創辦《中國女報》。在此時,徐錫麟打入安徽官場赴安慶就職,邀秋瑾回紹興主持大通學堂擔任總辦之職。她廣結各地會黨,精心組織,發展革命隊伍,策劃武裝起義。與徐錫麟共謀大舉,商定以皖浙兩省同時發動,互相策應。不幸時機被會黨分子聶李唐洩露,又有劣紳胡道南告密,紹興知府貴福糾集清軍進行絞殺,起義遭到失敗。隨後秋瑾安排大通學堂學生疏散轉移,處理武器彈藥,焚毀文件,拒絕王全發勸其暫時轉避,決心做中國婦女革命死難第一人,用鮮血和生命喚起國人。七月十三日下午清軍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補,在紹興大堂上,大義凜然,堅貞不屈,面對巧言誘騙,酷刑加身,堅不吐供,僅書“秋風秋雨愁煞人”以對,十五日她在紹興軒亭壯烈就義,年僅33歲。她用行動實現了加入同盟會許下的諾言“危局如斯敢惜身,願將生命作犧牲”。她這種視死如歸,勇於犧牲的精神真可驚天地泣鬼神。現在軒亭口建有秋烈士紀念碑,由黨國元老蔡元培作碑記,于右任書寫。碑的正面,孫中山手寫“巾幗英雄”,金光耀目,熠熠生輝。烈士塑像英姿颯爽,令人肅然起敬。
秋瑾被害後,無人敢收屍,由慈善機關草草掩埋於紹興臥龍山下,後來秋家設法移柩於嚴家潭殯舍暫厝。是年臘月,烈士生前摯友桐城吳芝瑛,石門徐自華遵其遺願,出資卜地西湖西冷橋畔,遷來卜地營葬,吳芝瑛題其碑曰“鑑湖女俠秋瑾之墓”。徐自華撰寫了墓志銘。次年冬清政府迫令遷葬,復移柩紹興原厝處。翌年秋,清政府懼引起浙人民變,飭烈士夫家將棺木遷移湖南祖墓補葬。辛亥革命後,由浙江同盟會人士迎回烈士靈柩於西冷橋畔舊址安葬,並於墓旁建秋祠以祀,橋西建風雨亭。1912年孫中山先生親臨致祭,寫下了“巾幗英雄”的挽幛,並至風雨亭憑吊,寫了一副挽聯:“江戶失寫忱,感君始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士魂”。1966年文化大革命浩劫,烈士墓園也難逃一劫,秋墓被毀,遺骸被移葬於雞籠山下。1981年撥亂反正,重新遷回原址,重建秋瑾墓,墓座方形,漢白玉烈士立姿塑像,栩栩如生。墓座正面,孫中山先生題“巾幗英雄”,背面嵌“鑑湖女俠秋瑾摯墓志”全文係徐自華女士撰,吳芝瑛女士書。風雨亭楹聯二副“丹心應結平權果,碧血常開勝利花”。“巾幗稱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亭台悲夙雨,雖死不死終自由。”
蔡元培在《秋先烈紀念碑記》中說:“詠其詩想見其為人,流連憑吊,情不自己”。秋烈士之詩詞,筆調雄健,情感奔放,激昂慷慨,豪氣衝霄。令人擊節嘆賞,百讀不厭。“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茲步原韻,以表崇敬之情。
對酒
不惜千金求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敬步原韻
俠骨忠肝百鍊刀,琴心劍膽女中豪。
成仁取義秋風烈,化作驅夷萬頃濤。
柬徐寄塵
何人慷慨說同仇,誰識當年郭解流。
時局如斯危己甚,閨裝從爾換吳鉤。
敬步原韻
悲歌慷慨賦同仇,光復同盟匯巨流。
不讓鬚眉須奮起,紅裝脫去舉吳鉤。
(季世華/溫嶺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