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浙派女畫家王瑋 和她的彌勒造像

王維友

  佛教發源於印度,佛教繪畫當然也溯 源於印度。根據佛經記載,早在佛陀時代 ,寺院就已經有了佛教繪畫的流行。後來 ,佛教在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佛像繪畫 也隨著盛行於中國。範曄《後漢書》記戴 :“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 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 六尺而黃金色。’帝於是遣使天竺問佛道 法,遂於中國圖畫形象焉。”明帝並派中 郎蔡愔、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 十八人,於大月氏寫佛經四十二章,藏在 蘭台石室第十四間。又於洛陽城西雍門外 起佛寺,於其壁畫千乘萬騎繞塔三匝,又 於南宮清涼台及開陽城門上作佛像。明帝 存時,預修造壽陵,陵曰顯節,亦於其上 作佛圖像。這就是佛教繪畫在中國流傳的 起源。到魏晉南北朝,就很快接受了佛教 的繪畫技法,各有發展,壁畫與絹素,也 都各極其妙,那時已有不少善於佛教畫的 名畫家。文獻記載中知名最早的佛像畫家 當是三國時的曹不興,被譽為“佛畫之祖 ”。曹不興,亦名弗興,生卒年不詳,今 天這百福彌勒造像之作者、靈峰書畫院執 行副院長王瑋女士剛好與其同裡,皆為我 浙湖州人也。曹不興畫的佛像,是根據康 僧會傳來的畫象製作的。西域僧人康僧會 來中國南方傳佛教,同時帶來了佛教畫的 樣本,曹不興遂臨摹傳寫。唐代畫家、繪 畫理論家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此書號 稱我國第一部繪畫通史)說到此景:“連 五十尺絹畫一像,心敏手運,須叟立成, 頭面手足肩背,亡遺尺度,此其難也,曹不興能之。”作大象的身體比例,很能勻 稱,這是頗不容易的。後人把曹不興與顧 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合稱為“六朝四大 家”。曹的畫雖已失傳,但他創立的畫派 ,卻傳於後世。西晉的張墨和衛協,相傳 都擅長佛畫。衛協生於西晉,當時有畫聖 之稱,張彥遠引孫暢之《述畫》說:“衛 協組七佛圖,人物不敢點眼睛,想見其妙 。”東晉最有名的畫家顧愷之,更是一位 佛畫能手,特別是他筆下的維摩詰像,清 淡雅致,脫俗超凡。現藏日本東福寺的一 幅絹本墨畫維摩詰,相傳就是出自顧愷之 手。到隋唐時代,南北合流,佛畫更多的 融合了中國傳統的技法,逐漸與印度傳來 的風格相遠,表現了中國藝術家的智慧和 獨具的作風,在中國藝術史上,展現出中 古時期光輝的成就。唐代吳道子、周昉、 王維等都善畫佛像。吳道子作畫相當勤勉 ,據說他一生僅作壁畫就有三百餘幅。他 所繪製的佛畫,包括各種釋道人物,無所 不能。杜甫詩稱“畫手看前輩,吳生獨擅 場”。到這時中國佛畫不僅在形象上創造 了多方面的優秀而完整的典範,在內容上 也通過一些故事性的情節,表達了生活中 的歡樂與希望,愛情與苦難,表達了極大 的忍耐、鎮靜、犧牲、鬥爭的種種精神生 活。藝術家以豐富的想像力,把很難表達 的情感,給鮮明而深刻的表達出來,這在 佛畫藝術中,繪成了不少寶貴的名作,已 經基本表達了中國人審美習慣。佛教對中 國傳統文化的吸納和融合,使之儘管與儒 、道在生死觀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最終也 成為中國文人可以從中尋求精神寄託也可 以借之表達思想情懷的載體。中國文人的 佛圖和佛像畫當是如此。

  浙江畫壇,浙派人物畫之大本營也, 畫佛高手雲集,從周倉谷、方增先、李震 堅、宋忠元、顧生岳到吳山明、吳永良、 劉國輝、蔚曉蓉、王贊等無不精善此道。

  今之浙派人物畫壇新秀女畫家王瑋, 字芷菲,號源本。1972年出生於浙江“佛 畫之祖”曹不興故里湖州,又與國畫大師 吳昌碩、諸樂三同鄉,1993年畢業於杭師 院音樂學專業,現為浙江省國際美術交流 協會會員、浙江工商書畫研究會特邀理事 、浙江靈峰書畫院常務副院長兼秘書長、湖州市美術家協會會員。王瑋自幼酷愛中 國畫道,先學人物,再學畫佛,後豁然頓 悟,毅然與彌勒結緣,專攻彌勒畫像。她 潛神一志,焚膏繼晷,日以繼夜,篳路藍 縷,細心揣摩,苦苦追求,廢紙三千,終 得其法,積聚多年,已存紙盈尺,今年初 曾選出百餘幅較為滿意者,在各地巡展, 祈求專家品評指正,實為王瑋之願也。

  王瑋畫彌勒,不僅是表達對佛供養的 虔誠,而是作為無盡的藝術境界去追求。 彌勒菩薩(梵文Maitreya),意譯為慈氏 ,佛教八大菩薩之一,大乘佛教經典中又 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繼 任者,常被尊稱為彌勒佛。據說此佛常懷 慈悲之心。唐代法師玄奘的高足弟子窺基 在《阿彌陀經疏》中解釋說:“或言彌勒 ,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 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據《 奉化縣誌》載,五代梁時,有一奉化長汀 人,人稱“長汀子”者,出家在奉化大橋 岳林寺做了和尚,法名“契此”。契此常 以杖荷一布袋,在街坊、田野撿拾一些被 人丟棄之物,投入布袋中,人稱“布袋和 尚”。布袋和尚長得蹙額皤腹,曾在雪竇 寺掛單。又傳說他圓寂兩年後竟在江南顯 跡,又有人親見他顯跡時還念出四句偈言 :“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識世 人,世人總不識。”於是信徒們據此認定 布袋和尚就是彌勒佛的化身。王瑋認為布 袋彌勒佛為中國佛教的形象大使,即未來 、希望、開運、吉祥、和諧的歡喜佛。他 樂善好施,樂觀處世,樂和至誠,皆大歡 喜,讓人不由得對其頂禮發願,恭敬膜拜 。於是,王瑋發願為彌勒造像,潛心彌勒 文化。為了能準確地捕捉彌勒佛像的造型 特點,她認真地研究了許許多多關於彌勒 的畫冊及書籍,並多次到奉化雪竇寺、岳 林寺、彌勒博物館等地探尋彌勒文化之淵 源,時常向各地高僧大德討教彌勒之法典 。為了提高自己的繪畫技能,她遍拜天下 名師,孔仲起、吳山明、張品操、殷祥雲 、曾成金等眾多著名教授對她統統不吝賜 教,讓她的繪事日益精進。蘇軾的《淨因 院畫記》主張繪畫須“合於天造,厭於人 意。”所以畫家歷來注重在“意”上突破 。祝允明亦雲:“繪事不難於寫形而難於 寫意”,並指出繪畫不能不知“天地間物皆有一種生意”。王瑋頗得其中三昧。再 加上她出生在教育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 教育與薰陶,純淨開朗,慧根頗具。大學 讀的又是音樂專業,早已諳通音律。李苦 禪先生曾有高論,認為:“中國文明最高 者尚不在畫,畫之上有書法,書法之上有 詩詞,詩詞之上有音樂,音樂之上有中國 先聖的哲理,那是老莊、禪、易、儒,倘 欲畫高,當有以上四重之,修養才能高。 了無文明自尊者,與此無緣,勿與論者! ”王瑋之繪事正合李老之論,讀經讓她覺 醒漸悟、滌清掛礙;繪畫使她本有的專業 得到開張;音樂讓她的畫更具節奏韻律。 每天她滿懷悲憫之心,如法地從沐手、靜 心等程式,做到心淨、身淨、環境淨,除 掉浮躁心、功利心,心無旁騖造形寫心, 一絲不苟描繪心中完美至善的彌勒之莊嚴 法相,她畫得很虔誠,畫得很用心,畫到 極處頓覺一筆一墨一紙便能容萬象,一步 一步向至真、至善、至美、至慧的境界挺 進。  

  如今尚不好說王瑋已經成功,但我們 面前的這百餘幅笑靨如花,面容圓融和睦 的彌勒畫像,確是立意清新,寓意深遂, 用色簡潔,畫面幹練,線條流暢,清遠不 凡,形神具妙。她淡雅的畫風,正好和她 的無欲無求,淡泊於世的生活態度相契合 ,讓人們在欣賞藝術美的同時,自然會從 她筆下那副安詳澹定、面帶皆大歡喜式的 慈祥笑容中開悟心智,淨化心靈,從而得 到全新的情境和藝術享受,恰似一番禪味 在心頭。在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這 些彌勒畫像會愈加顯示出文化上的價值。

  王瑋尚不到不惑之年,讀書悟道、求 藝探新之道還很長,“理無專在,學無止 境。”畫畫和做事一樣,幾分耕耘,就有 幾分收穫,來不得半點馬虎,沒有幾十年 踏踏實實的努力,就不可能表現出中國畫 的那種境界,畫佛像,畫彌勒當更是如此 。我們期盼王瑋以蓮花感激淤泥、種子感 激糞壤、寶珠感激大海的心境,並發揚香 象渡河直插河底,不獲究竟誓不甘休的探 討精神,繼續努力,不斷求索,創制更多 更精湛的愈加顯示文化價值的彌勒法像回 饋社會,回饋佛祖,為促進時代文明,社 會和諧多作貢獻!

 

 

 

(王維友/杭州)


回第二十三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傳真:(02)2302-0435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