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本会 《台浙天地》 友站连结 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 正體中文 联络我们  
心系江南水乡间 画家吴元正的艺术人生

云水伊人

  1945年出生的吴元正,从小在湖州水乡古镇双林生活,直至十九岁离开双林赴河南洛阳工作。生活在水乡古镇双林的吴元正,每天面对的是小桥流水,粉墙黛瓦,青青石板,悠悠小巷。双林民间自古就有爱好戏曲的传统,俗话说:唱过三十六码头,难过双林塘桥头。就是指双林人戏曲鉴赏水准相当高超,品位非凡。双林著名的三座姐妹桥化成桥、万元桥、万魁桥旁就有一座戏台,吸引南来北往的戏班子在此演出,这些东南西北的艺人觉得到了双林才能验证自己的水准,有知音之遇。吴元正在这样的氛围中,常对美景信手涂鸦,竟也蔚然可观,小学时,学校附近的一所戏院让他画海报,可以免费看戏,一来他的画艺大进,二来又过足了戏瘾。他和小学高年级的周文清等三位学生被称为双林镇上会画画的“小小三剑客"。这位爱戏的小画家,在若干年后,从事的就是舞台美术工作,仿佛冥冥中的约定,人生的道路在少年时就已确定。

  吴元正不能忘怀的是早年在湖州报社工作的张洗江先生的启蒙,是张洗江先生教会了他素描、色彩、速写和书法,这使得他在今后的舞台美术上有了扎实的基础,也为他的艺术生涯开启了第一扇门,尽管后来他还得到了多艺术大师如费新我、何海霞、叶浅予等先生的点拔,但最初的艺术之光,却是张洗江先生点亮的。

  1964年,吴元正被洛阳市曲剧团录用,成为一名舞台美术设计师,把多种不同的光影和画布上的背景巧妙地融合起来,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中来展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广阔的大千世界。戏剧是流动的绘画,吴元正面对的是不同的种类剧码,不同的流派唱腔,不同的演员表演,他需要把绘画和音乐、灯光、表演及导演的创作意图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出符合舞台情境的背景。这是一门综合艺术,在长达十六年的舞台设计生涯中,他对不同人物的艺术造型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他先后担任过《江姐》、《红灯照》、《宝莲灯》等二十多个大型戏剧的美术设计,积累了丰富的舞台设计经验,也为创作墨彩戏剧人物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另外,在舞美设计中,他还瞭解了大量的戏剧故事,这些戏剧故事不仅有现当代的,还有很多是传统的剧码,这使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触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一点对他的绘画创作至关重要,以至于当他在工作之余进行山水、人物和花鸟创作时,传统的积淀蕴含其中。

  在结束舞美生涯后,吴元正担任了洛阳市中山国画院院长,成为一名专职画家。中国山水画兴起于两晋,形成于隋唐,在两宋达到了高峰。吴元正寻根溯源,临摹了大墨五代北宋董源、关仝、巨然、范宽、李成及“南宋四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等人的作品,从北派山水的庄严森然,气象宏大,到南派山水的静穆和谐,温润华滋,无不揣摩,援笔成就。两宋山水画达到了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所能达到的境界,和秦汉篆刻,两晋书法,唐诗宋词一样是中国文化乃至人类文化的瑰宝,吴元正浸淫其中,也领悟到北宋画家郭熙所言的真谛:“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从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九六年间,吴元正先后去过青腰山、老君山、爬过黄山、华山,留连于嵩山、王屋山等名山大川,足迹所至,几乎遍及南北。他每到一地,必对山川实景进行写生,以前代的名作作为滋养,以现实的景观作为依据,既有传统的根基,又有鲜活的景象。这种对传统的尊重,和对山水的写实,使他的思路和视野都大为开阔,也确定了今后的创作方向。

  1997年秋高气爽的时节,吴元正又一路风尘,南下深圳,在这充满活力的热土上,他的艺术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活跃的状态,特区的环境也使他获得了大量的粉丝,许多艺术爱好者纷纷拜他为师,学习山水画和书法。美籍俄罗斯女画家叶仙妮娅、丹霓雅夫妇为他的山水画所折服,恭立吴门,学习古代山水画。吴元正在深圳一方面收徒授艺,一方面走出画室,到深圳周边的仙湖梧桐山、横岗山等地写生。仙湖是深圳一处著名的风景区,这里山水相依,植被茂盛,颇有些像湖州山水,其中还有著名的弘法寺。吴元正对仙湖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愫,也许,这让他想起了家乡的山水,他在仙湖画了无数的速写,创作了《仙湖奇石馆》、《仙湖揽胜》、《热带植物》和《听涛阁》等一系列佳作。也许是仙湖的山水唤起了他浓郁的乡情,仙湖的美景在他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使人在观赏之下,如饮甘泉,如赏妙音,如临仙境,无论是亭台楼阁,茂林丛草,还是波光粼粼,翠岚远山,仿佛使人进入一个神话的世界。他在传统勾皴基础上,佐之局部“米家点",复施青绿烘染,树木用速写线条轻松勾勒,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整幅青绿山水富丽堂皇,生机盎然。

  吴元正一直牵挂着家乡,他的弟弟一家在南浔区旧馆镇,弟弟病重,放心不下的吴元正专程来到旧馆照料弟弟,直到弟弟的最后时刻。随后,吴元正在湖州待了一段时间,久违了的家乡,在他眼中是那样的亲切,他先后到道场山、毗山、荻港、双林还有安吉等地写生。他还根据儿时记忆,接连画了一组水乡古镇双林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画作,在五尺横幅《双林长板桥》中,记忆中的小桥、粮库、河漾、房屋历历在目,甚至当时墙上的标语也在画中毕现,可见童年记忆的真挚深刻,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无不对画家的技艺和情感表示惊叹,这组水乡画作也使今天的人们对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双林水乡有了一个直观具体的印象。

  在山水画中多种技法的运用,使宏观和微观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远看气势磅溥,近看细致入微,他为了画出道场山全景,专门到道场山万寿寺住了一晚,整整一天从不同角度对山貌进行写生,又花了一个星期时间,精心布局,道场山的主要景观尽收眼底。作为湖州标志性建筑的多宝塔在正中山巅,在画的中轴上,道场山万寿寺在丛林环绕之中,若隐若现,整幅画长6.3米,宽1.45米,所谓丈二匹,远看此画,气势雄伟,为道场山写照诚为此画,但它的细部也经得起推敲,小河中的舴艋舟以及舟中的渔夫都栩栩如生,甚至放生池的游鱼都活灵活现,在细部场景的刻划上可谓毫发毕现。树木丛林的繁密和云气贯通的流畅为整幅画营造了一个山水清远的佳境。

  湖州是一个有着深厚山水画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山水画大家有北宋的燕文贵,自创“燕家景致",南宋山水画大家赵伯驹赵伯驌任职于此,元代的钱选创设“青绿巧整派",赵孟俯、王蒙、唐棣、赵雍、姚子敬等更是创立了“吴兴画派",使湖州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有着这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吴元正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他的青绿山水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的特征,在繁密和疏朗之间把握适度,在静穆和冲突之间保持平衡。使得整个画面蓄势饱满,充满张力,但又洋溢着舒缓清远的情致。

  吴元正一直想创作一批家乡题材的作品,为家乡山水传神写照,这次在湖州他可以尽心情把自己多年来的思乡之情在笔端倾诉。他画毗山,注意到毗山脚下苕溪中的机帆船,一早起来,就在岸边进行写生,回到颐和家园的画室创作,在这幅《毗山印象》的画中出现了现代建筑、机帆船等,在另一幅毗山的画中,不仅有山顶和慈云寺,还有山上的移动通信铁塔,以及山下庭院中的甲壳虫形状的跑车,这些画作把历史和现实放在一起,有强烈的现代感。吴元正在深圳待过几年,对城市现代建筑描绘颇有心得,所以笔下的现代建筑并不呆板,往往富有情趣。这次,他准备在湖州多跑一些名胜古迹,创作一组反映湖州山水清远的画作,在此基础上举办一个山水画展,以了却自己的思乡之情。

  四十多年生活在有“牡丹之城"美誉的洛阳,吴元正对牡丹自然别有一番感情,他欣赏牡丹,写生牡丹,创作牡丹,牡丹的各个品种,各种姿态,各种形态,都了然于心。在他的笔下,牡丹无论姚黄魏紫,还是其他品种,都是来自写生,所以在笔下流淌出来的都是活生生的天姿国色。国人对牡丹喜爱有加,赋予她美好吉祥的含意,因此对牡丹的画作也是趋之若鹜。在湖州的日子里,吴元正也创作了不少牡丹画作,大都被家乡的朋友求索而去,这一方面是他对家乡厚爱的回馈,另一方面也说明他的牡丹得到了家乡人的认可和推崇。他的牡丹画作汲取了吴昌硕等近代大师的大写意画风,在画风上追求酣畅淋漓,在局部布置上,又讲求细致,这样,在不失浑厚大气的前提下,又追求了笔墨情趣。在色彩的搭配上,善用复色,以红与黑起到制约、协调的作用,红与黑同时在复色的作用下起着变化,在变化中得到统一,使人感到既丰富又沉稳。吴元正特别推崇书法入画,并努力在创作中得到体现,发挥写的线条意趣。一九九五年五月,他应邀到北京政协礼堂为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作“祖国颂"特大型牡丹画,受到国家领导人和知名人士廖汉生、马文瑞、李真、魏传统等的高度赞扬,在洛阳众多的牡丹画家中,吴元正也是别具一格。

  品读吴元正的画作,可以发现,他的作品中流动着音乐的旋律,欣赏其画,如聆听一首乐曲,特别是他的山水画更有此番境界。因为长期从事舞台美术设计,吴元正善于从音乐中寻找灵感,在音乐的伴奏下完成画作,这样的作品往往气势恢宏巨集,波澜起伏,我国许多著名古筝演奏艺术家都曾与他合作过,如著名民族器乐演奏家、作曲家赵登山,陕西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曲云,我国著名古筝演奏家、教授陈安华、洛阳古筝协会会长娄方等。多年来,吴元正陶醉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广泛汲取哲学、文学、戏剧、民间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等多方面学科的精华,以此融入绘画创作中。他的人物画就是来自舞台艺术中的戏剧人物,他的戏剧人物造型生动,线条简洁,以单色块的组合,把人物形态表现得惟妙惟肖,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因为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吴元正对人生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他也在绘画中找到了另一个真实的我,“我常常在写生时,寻找古人的技法和精神。"这种投入和执着,使他忘记了尘世的纷“扰",努力营造心中理想的世界,他的山水画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中国山水正是中国的精神的体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正是在这样的山水中,吴元正不断地创造新的世界,从而实现自我的超越。取法人生,取法自然,取法传统,取法社会,唯有这样,才能报答命运的馈赠。

注:吴元正,字听啸,笔名天凤,文言,1945年生,自幼在浙江湖州双林生活,1964~1981年在洛阳市曲剧团从事舞台设计,1985年毕业于洛阳大学,洛阳中山国画院院长、洛阳玉城画院名誉院长,擅长山水、牡丹和戏剧人物。

(云水伊人/湖州)

回第二十二期目录    《台浙天地》总目录
浙江省旅台湾同乡联谊总会 会址:108台北市万华区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号5楼
台北联络处:103台北市大同区贵德街83号9楼 电话:(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传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划总监:林淑珍 总编辑:留问政 联络秘书:徐薇蕙
深圳联络主任:宁松林 电话:+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