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心繫江南水鄉間 畫家吳元正的藝術人生

雲水伊人

  1945年出生的吳元正,從小在湖州水鄉古鎮雙林生活,直至十九歲離開雙林赴河南洛陽工作。生活在水鄉古鎮雙林的吳元正,每天面對的是小橋流水,粉牆黛瓦,青青石板,悠悠小巷。雙林民間自古就有愛好戲曲的傳統,俗話說:唱過三十六碼頭,難過雙林塘橋頭。就是指雙林人戲曲鑒賞水準相當高超,品位非凡。雙林著名的三座姐妹橋化成橋、萬元橋、萬魁橋旁就有一座戲臺,吸引南來北往的戲班子在此演出,這些東南西北的藝人覺得到了雙林才能驗證自己的水準,有知音之遇。吳元正在這樣的氛圍中,常對美景信手塗鴉,竟也蔚然可觀,小學時,學校附近的一所戲院讓他畫海報,可以免費看戲,一來他的畫藝大進,二來又過足了戲癮。他和小學高年級的周文清等三位學生被稱為雙林鎮上會畫畫的“小小三劍客"。這位愛戲的小畫家,在若干年後,從事的就是舞臺美術工作,仿彿冥冥中的約定,人生的道路在少年時就已確定。

  吳元正不能忘懷的是早年在湖州報社工作的張洗江先生的啟蒙,是張洗江先生教會了他素描、色彩、速寫和書法,這使得他在今後的舞臺美術上有了扎實的基礎,也為他的藝術生涯開啟了第一扇門,儘管後來他還得到了多藝術大師如費新我、何海霞、葉淺予等先生的點拔,但最初的藝術之光,卻是張洗江先生點亮的。

  1964年,吳元正被洛陽市曲劇團錄用,成為一名舞臺美術設計師,把多種不同的光影和畫布上的背景巧妙地融合起來,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中來展示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廣闊的大千世界。戲劇是流動的繪畫,吳元正面對的是不同的種類劇碼,不同的流派唱腔,不同的演員表演,他需要把繪畫和音樂、燈光、表演及導演的創作意圖結合起來,才能設計出符合舞臺情境的背景。這是一門綜合藝術,在長達十六年的舞臺設計生涯中,他對不同人物的藝術造型也有了深刻的認識,他先後擔任過《江姐》、《紅燈照》、《寶蓮燈》等二十多個大型戲劇的美術設計,積累了豐富的舞臺設計經驗,也為創作墨彩戲劇人物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另外,在舞美設計中,他還瞭解了大量的戲劇故事,這些戲劇故事不僅有現當代的,還有很多是傳統的劇碼,這使他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觸及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這一點對他的繪畫創作至關重要,以至於當他在工作之餘進行山水、人物和花鳥創作時,傳統的積澱蘊含其中。

  在結束舞美生涯後,吳元正擔任了洛陽市中山國畫院院長,成為一名專職畫家。中國山水畫興起于兩晉,形成于隋唐,在兩宋達到了高峰。吳元正尋根溯源,臨摹了大墨五代北宋董源、關仝、巨然、范寬、李成及“南宋四家"劉松年、李唐、馬遠、夏圭等人的作品,從北派山水的莊嚴森然,氣象宏大,到南派山水的靜穆和諧,溫潤華滋,無不揣摩,援筆成就。兩宋山水畫達到了中國文化和人類文化所能達到的境界,和秦漢篆刻,兩晉書法,唐詩宋詞一樣是中國文化乃至人類文化的瑰寶,吳元正浸淫其中,也領悟到北宋畫家郭熙所言的真諦:“欲奪其造化,則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飽遊飫看。"從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九六年間,吳元正先後去過青腰山、老君山、爬過黃山、華山,留連于嵩山、王屋山等名山大川,足跡所至,幾乎遍及南北。他每到一地,必對山川實景進行寫生,以前代的名作作為滋養,以現實的景觀作為依據,既有傳統的根基,又有鮮活的景象。這種對傳統的尊重,和對山水的寫實,使他的思路和視野都大為開闊,也確定了今後的創作方向。

  1997年秋高氣爽的時節,吳元正又一路風塵,南下深圳,在這充滿活力的熱土上,他的藝術創作進入了一個非常活躍的狀態,特區的環境也使他獲得了大量的粉絲,許多藝術愛好者紛紛拜他為師,學習山水畫和書法。美籍俄羅斯女畫家葉仙妮婭、丹霓雅夫婦為他的山水畫所折服,恭立吳門,學習古代山水畫。吳元正在深圳一方面收徒授藝,一方面走出畫室,到深圳周邊的仙湖梧桐山、橫崗山等地寫生。仙湖是深圳一處著名的風景區,這裡山水相依,植被茂盛,頗有些像湖州山水,其中還有著名的弘法寺。吳元正對仙湖有著一種特別的情愫,也許,這讓他想起了家鄉的山水,他在仙湖畫了無數的速寫,創作了《仙湖奇石館》、《仙湖攬勝》、《熱帶植物》和《聽濤閣》等一系列佳作。也許是仙湖的山水喚起了他濃郁的鄉情,仙湖的美景在他筆下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使人在觀賞之下,如飲甘泉,如賞妙音,如臨仙境,無論是亭臺樓閣,茂林叢草,還是波光粼粼,翠嵐遠山,仿彿使人進入一個神話的世界。他在傳統勾皴基礎上,佐之局部“米家點",複施青綠烘染,樹木用速寫線條輕鬆勾勒,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整幅青綠山水富麗堂皇,生機盎然。

  吳元正一直牽掛著家鄉,他的弟弟一家在南潯區舊館鎮,弟弟病重,放心不下的吳元正專程來到舊館照料弟弟,直到弟弟的最後時刻。隨後,吳元正在湖州待了一段時間,久違了的家鄉,在他眼中是那樣的親切,他先後到道場山、毗山、荻港、雙林還有安吉等地寫生。他還根據兒時記憶,接連畫了一組水鄉古鎮雙林的小橋流水人家的畫作,在五尺橫幅《雙林長板橋》中,記憶中的小橋、糧庫、河漾、房屋歷歷在目,甚至當時牆上的標語也在畫中畢現,可見童年記憶的真摯深刻,凡是看過這幅畫的人無不對畫家的技藝和情感表示驚歎,這組水鄉畫作也使今天的人們對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雙林水鄉有了一個直觀具體的印象。

  在山水畫中多種技法的運用,使宏觀和微觀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現,遠看氣勢磅溥,近看細緻入微,他為了畫出道場山全景,專門到道場山萬壽寺住了一晚,整整一天從不同角度對山貌進行寫生,又花了一個星期時間,精心佈局,道場山的主要景觀盡收眼底。作為湖州標誌性建築的多寶塔在正中山巔,在畫的中軸上,道場山萬壽寺在叢林環繞之中,若隱若現,整幅畫長6.3米,寬1.45米,所謂丈二匹,遠看此畫,氣勢雄偉,為道場山寫照誠為此畫,但它的細部也經得起推敲,小河中的舴艋舟以及舟中的漁夫都栩栩如生,甚至放生池的游魚都活靈活現,在細部場景的刻劃上可謂毫髮畢現。樹木叢林的繁密和雲氣貫通的流暢為整幅畫營造了一個山水清遠的佳境。

  湖州是一個有著深厚山水畫傳統的歷史文化名城,山水畫大家有北宋的燕文貴,自創“燕家景致",南宋山水畫大家趙伯駒趙伯驌任職于此,元代的錢選創設“青綠巧整派",趙孟頫、王蒙、唐棣、趙雍、姚子敬等更是創立了“吳興畫派",使湖州成為當時的文化中心。有著這樣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吳元正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他的青綠山水繼承了傳統青綠山水的特徵,在繁密和疏朗之間把握適度,在靜穆和衝突之間保持平衡。使得整個畫面蓄勢飽滿,充滿張力,但又洋溢著舒緩清遠的情致。

  吳元正一直想創作一批家鄉題材的作品,為家鄉山水傳神寫照,這次在湖州他可以盡心情把自己多年來的思鄉之情在筆端傾訴。他畫毗山,注意到毗山腳下苕溪中的機帆船,一早起來,就在岸邊進行寫生,回到頤和家園的畫室創作,在這幅《毗山印象》的畫中出現了現代建築、機帆船等,在另一幅毗山的畫中,不僅有山頂和慈雲寺,還有山上的移動通信鐵塔,以及山下庭院中的甲殼蟲形狀的跑車,這些畫作把歷史和現實放在一起,有強烈的現代感。吳元正在深圳待過幾年,對城市現代建築描繪頗有心得,所以筆下的現代建築並不呆板,往往富有情趣。這次,他準備在湖州多跑一些名勝古跡,創作一組反映湖州山水清遠的畫作,在此基礎上舉辦一個山水畫展,以了卻自己的思鄉之情。

  四十多年生活在有“牡丹之城"美譽的洛陽,吳元正對牡丹自然別有一番感情,他欣賞牡丹,寫生牡丹,創作牡丹,牡丹的各個品種,各種姿態,各種形態,都了然於心。在他的筆下,牡丹無論姚黃魏紫,還是其他品種,都是來自寫生,所以在筆下流淌出來的都是活生生的天姿國色。國人對牡丹喜愛有加,賦予她美好吉祥的含意,因此對牡丹的畫作也是趨之若鶩。在湖州的日子裡,吳元正也創作了不少牡丹畫作,大都被家鄉的朋友求索而去,這一方面是他對家鄉厚愛的回饋,另一方面也說明他的牡丹得到了家鄉人的認可和推崇。他的牡丹畫作汲取了吳昌碩等近代大師的大寫意畫風,在畫風上追求酣暢淋漓,在局部佈置上,又講求細緻,這樣,在不失渾厚大氣的前提下,又追求了筆墨情趣。在色彩的搭配上,善用複色,以紅與黑起到制約、協調的作用,紅與黑同時在複色的作用下起著變化,在變化中得到統一,使人感到既豐富又沉穩。吳元正特別推崇書法入畫,並努力在創作中得到體現,發揮寫的線條意趣。一九九五年五月,他應邀到北京政協禮堂為天安門國旗護衛隊作“祖國頌"特大型牡丹畫,受到國家領導人和知名人士廖漢生、馬文瑞、李真、魏傳統等的高度讚揚,在洛陽眾多的牡丹畫家中,吳元正也是別具一格。

  品讀吳元正的畫作,可以發現,他的作品中流動著音樂的旋律,欣賞其畫,如聆聽一首樂曲,特別是他的山水畫更有此番境界。因為長期從事舞臺美術設計,吳元正善於從音樂中尋找靈感,在音樂的伴奏下完成畫作,這樣的作品往往氣勢恢宏巨集,波瀾起伏,我國許多著名古箏演奏藝術家都曾與他合作過,如著名民族器樂演奏家、作曲家趙登山,陝西師範大學藝術系教授曲雲,我國著名古箏演奏家、教授陳安華、洛陽古箏協會會長婁方等。多年來,吳元正陶醉于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廣泛汲取哲學、文學、戲劇、民間藝術和西方現代藝術等多方面學科的精華,以此融入繪畫創作中。他的人物畫就是來自舞臺藝術中的戲劇人物,他的戲劇人物造型生動,線條簡潔,以單色塊的組合,把人物形態表現得惟妙惟肖,從而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因為有著獨特的人生經歷,吳元正對人生有著自己獨特的感悟,他也在繪畫中找到了另一個真實的我,“我常常在寫生時,尋找古人的技法和精神。"這種投入和執著,使他忘記了塵世的紛“擾",努力營造心中理想的世界,他的山水畫正是這種心境的寫照,中國山水正是中國的精神的體現,“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正是在這樣的山水中,吳元正不斷地創造新的世界,從而實現自我的超越。取法人生,取法自然,取法傳統,取法社會,唯有這樣,才能報答命運的饋贈。

註:吳元正,字聽嘯,筆名天鳳,文言,1945年生,自幼在浙江湖州雙林生活,1964~1981年在洛陽市曲劇團從事舞臺設計,1985年畢業于洛陽大學,洛陽中山國畫院院長、洛陽玉城畫院名譽院長,擅長山水、牡丹和戲劇人物。   

(雲水伊人/湖州)

回第二十二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