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本会 《台浙天地》 友站连结 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 正體中文 联络我们  
“鉴湖女侠”秋瑾的故事

徐忠友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有许多群众自发来到杭州西子湖畔孤山西侧的秋瑾墓前与绍兴的秋瑾故居和畅堂,向秋瑾烈士献花,深切悼念这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杰出女性,追思她为光复事业、妇女解放作出的卓越贡献。

思想进步的杰出女性

  秋瑾祖籍浙江山阴(绍兴)福全山村,她的祖父秋嘉禾长期在福建厦门、云霄等地担任同知、知县等官职,且长期为官清廉,深得民众拥戴,民众曾为他建过“去思碑”。她的父亲秋寿南年轻时考取了功名,最初也在福建提督孙军手下当门事,所以清光绪三年(1877年)11月 8日凌晨,秋瑾便降生在祖父秋嘉禾在福建厦门海防厅同知官邸内。

  出生在做官人家的秋瑾,并没有官宦子弟的不良习气,思想非常进步。她从小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上学后就读过许多古文。她还喜欢吟诗作词,许多唐诗宋词她念过几次便过目不忘,尤其对杜甫、辛弃疾、李清照的诗词诵读不舍,心中非常崇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把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词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学文化的同时,她悄悄地学会了骑马、射箭、舞剑、弄枪,可以说是个能文能武的女孩。

  1890年,秋寿南应台湾巡抚邵友濂聘请赴台任巡抚文案,便带家人前往台湾。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便调秋寿南到湖南任职,秋瑾随父赴湘。秋寿南在湘乡县任督销总办时,就将秋瑾介绍给湘乡荷叶塘神冲的大户人家儿子王廷钧。当时已长成年轻姑娘的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她为人豪侠,颇具男孩子的性格,喜欢穿男性服装,经常女扮男装。对父亲的媒妁之约她并不接受,而是经过与王廷钧相识后,发现王廷钧也是一表人才,温文尔雅,年龄自己小两岁,于是彼此经过两年的自由恋爱双方感到满意后,才于1896年农历四月初五在湘潭十八总顺泰栈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同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在王廷钧家,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了当地人们的敬重,被称为才女。

  当时做官的管道有两条,一条是考功名,另一条就是出钱买。1900年春天,王廷钧出资买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便随丈夫进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到处烧杀掠抢,王廷钧只好回到家乡湘乡荷叶塘神冲暂住。1903年,王廷钧去京复职,秋瑾再次一同前往。她沿途目睹受八国联军践踏的凄凉景象,心情极为沉重。到京城后看到市容破落、朝廷腐败、洋人横行、民不聊生,她非常愤慨。特别是她的丈夫王廷钧就任后,很快就被清廷的大染缸染黑了,整日无所事事,混迹于清王府内,与一班宦家子弟觥筹交错,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秋瑾不堪忍受,展读陈天华的《警世钟》,赋诗抒怀,以提醒王廷钧,不料却遭到王廷钧的责,夫妻关系出现不和,秋瑾为此感到十分失望和痛心。

东渡日本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1904年夏天,秋瑾决心步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等志士的后尘,忍痛抛下一双子女,东渡日本留学。最初在东京进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的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并经常参加留学生大会和浙江、湖南同乡会集会,登台演说革命救国和男女平权道理。第二年,她在日语讲习所毕业后,就报名转入东京青山实践女校附设的清国女子速成师范专修科学习。随后回国筹措继续留学费用。归国后,分别在上海、绍兴会晤光复会创始人蔡元培、徐锡麟等,并由徐锡麟介绍加入了光复会。

  1905年7月,秋瑾再次回到日本。不久就正式进入青山实践女校学习。在这前后,她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参加冯自由在横滨组织的三合会,受封为“白纸扇(大军师);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她以“鉴湖女侠秋瑾”署名,发表《致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宣传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权。同时,写下了许多充满强烈爱国思想和饱满革命热情的诗篇。她在诗中慷慨激昂地写道:“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不久,秋瑾有幸与陈天华等人结为同志,并表示愿为革命洒热血。1905年11月2日,日本文部省公布《取缔大清留学生规则》后,中国留学生提出强烈抗议。陈天华为此忧愤填膺,在东京大森海湾蹈海殉国。秋瑾为实现陈天华未竟的事业,于1906年2月愤而归国。她先在绍兴女学堂代课,再前往浙江湖州南浔镇浔溪女校任体育教师,吸收该校主持教务的徐自华及学生徐双韵等加入光复会。暑假离职赴沪,与尹锐志、陈伯平等以“锐进学社”为名,联系敖嘉熊、吕熊祥等运动长江一带会党,准备起义。萍浏醴起义发生后,她与同盟会会员杨卓林、胡瑛、宁调元等谋在长江流域各省回应,并担任浙江方面的发动工作。到杭州后,与将去安徽的徐锡麟约定,在皖、浙二省同时发动。此时她在杭州新军中又发展了吕公望、朱瑞等多人参加光复会。不久,萍浏醴起义失败,接应起义事遂告停顿。

  1906年7月,秋瑾再赴日本,并经冯自由介绍,在黄兴寓所加入中国同盟会,并担任同盟会评论员。为实现陈天华未竟的事业,她决定回国。临行前,她拜会了孙中山。孙中山委托她回国后挑起浙江主盟人重任。秋瑾回国后,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同年秋冬季节,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湖南荷叶婆家取得一笔办报经费。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正式创刊,秋瑾亲自撰写了《精卫石》等文和诗词在报上发表,宣传妇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号召人们参加革命。她在《鹧鸪天》中写道: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寻知音。
  金瓯已缺终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不久,因办报印刷费紧张,秋瑾回到绍兴与嫂嫂张淳芝商量后,将家藏的《补斋图》册页(内有40幅名家书画)拿去抵押给古董商,再从古董商处借钱办报,最终因经费无着落,《中国女报》只得停刊。

为光复大业抛头颅洒热血

  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与徐锡麟秘密组织“光复军”,陆续在该校发展了600多名光复会会员。不久她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这年7月6日,打入清廷安庆巡警学堂并任堂长的徐锡麟因被光复军内部人员聂李唐出卖,提前在安庆起义,他在巡警学堂开学典礼上用短枪击毙安徽巡抚恩铭,被清军逮捕并壮烈牺牲。 7月10日,秋瑾便得知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的消息,浙江巡抚张曾扬马上要派兵来追捕她等革命党人,众人劝她迅速离开大通学堂,但她却把所有同志安排撤离,唯自己独自一人,孤守在大通学堂。她说:“革命要流血才能成功。”她用行动实现自己加入“同盟会”时许下的诺言:“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

  7月13日上午,由张曾扬下令浙江标统李益智率300精兵开进绍兴城,将大通学堂团团围住。危急之中,秋瑾顽强地与进学堂的清军展开了近1个小时的血战,用手枪打死打伤清军40多人,最后因受伤被清军逮捕。秋瑾被捕后经绍兴知府贵福等审讯,她未作任何口供,仅挥毫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 7个大字,表达一位女革命家忧国忧民,壮志未酬,面对死亡的悲愤心情。这7个字,是秋瑾引用清代诗人陶澹如的诗句。全诗为:“篱前黄菊未开花,寂寞清樽冷怀抱。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凌晨,秋瑾被清军押到绍兴轩亭口刑场用刀杀害,年仅31岁。她以一腔热血,终于唤醒了中华民族。仅4年后,辛亥革命的炮火就响遍武昌城头,连绵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终成历史。命令杀害秋瑾的浙江巡抚张曾扬,调到江苏后被百姓赶走,最后在山西落脚。直接审问并部署杀害秋瑾的绍兴知府贵福受到媒体和绍兴百姓的痛斥,连调几个地方做官,都遭到民众拒绝,最后压抑而死。山阴知县李钟岳,曾想方设法保护秋瑾,但在张曾扬、贵福等人的逼迫下,成了监斩秋瑾的官,事后他痛心疾首,上吊为秋瑾殉道。

  秋瑾生前还留下许多著作,包括120多首诗,38首词。她以天下为己任,大义凛然,气势豪迈,文词朗丽高亢,音节嘹亮。为了普及革命,她还写过白话文,谱过歌曲,甚至编过《精卫石》弹词,来向广大群众传播革命的道理。她在《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中写道:

  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牺牲后,最初遗体被草埋于绍兴卧龙山下后来他哥哥秋誉章雇人,把灵柩寄存在严家潭。1908年初,她的好友徐白华及吴芝瑛等,将灵柩运至杭州,于2月25日葬在西湖孤山的西泠桥畔,并做了墓碑、写了墓表。这是因为当年秋瑾与友人游西湖在凭吊岳飞墓时,曾感言自己生后,若能埋于此地将终身无憾。人们帮她实现了“愿埋骨西泠”的遗言。这件事传开后,又引起清政府的恐慌,忙勒令把墓迁走。烈士灵柩又被运到绍兴,后又送回湖南湘潭。辛亥革命成功后,1912年才把秋瑾灵柩由湖南运送到上海,有关方面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然后用火车护送到杭州,重新安葬于西泠桥下。1921年孙中山到杭州,亲自赴秋瑾墓致祭,并题写“巾帼英雄之匾额。如今在西泠桥上,人们就可看到墓址上秋瑾的立像,她凝视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心中定会涌起欣慰的波澜。

得到孙中山、宋庆龄、周恩来高度评价

  “生当作人杰,死亦鬼雄。”这是为推翻满清专制帝制、创立民国而英勇献身的女中豪杰秋瑾的人生写照,孙中山和宋庆龄都给秋瑾很高的评价。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孙中山、宋庆龄一行应浙江督军吕公望之邀,从上海到浙江杭州、绍兴、宁波等地考察,他专门到西子湖畔的秋瑾墓凭吊,孙中山称:“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 ’之句,则传诵不忘。”

  1939年春,当时任中共中央代表、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回到祖籍绍兴探望姑父王子余时,为其表妹王去病题词:“勿忘鉴湖女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以此作为鼓励。

  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庆龄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1979年8月,宋庆龄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攻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秋瑾壮烈牺牲后,王廷钧因受牵连和惊吓于1909年早逝。秋瑾的一双儿女历经磨难,最终长大成才,并继承了母亲的遗风。儿子王沅德,年轻时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和上海风正大学,辛亥革命后担任了湖北汉口《江声日报》社长、湖南湘潭新群中学校董等职;解放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担任了湖南省文史馆秘书,写了一些纪念辛亥革命和母亲等文章,1955年因病去世。女儿王灿芝,在母亲就义时仅7岁,辛亥革命后由姨妈照看,年轻时就读于上海女校,工作后担任“竞雄女校”的校长。她的性格也像母亲一样,不受传统拘束,曾自作主张将其姓由随父姓“王”改为随母姓“秋”,也爱穿男装和武术,被人们称为“小侠”。1928年她赴美留学,先入华盛顿大学,后转入纽约航空大学,1932年回国,任南京航空学校教授,曾被人们誉为“东方之女飞将”,1967年因病去世。她的曾孙女赖启湘,是民革武汉市委会的成员,积极参政议政。秋瑾的后人大部分都居住在辛亥革命的发源地武汉,他们当中有政协委员、人民教师、高级技师、工厂厂长,他们继承秋瑾的遗志,为祖国的繁荣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徐忠友/杭州)

回第二十二期目录    《台浙天地》总目录
浙江省旅台湾同乡联谊总会 会址:108台北市万华区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号5楼
台北联络处:103台北市大同区贵德街83号9楼 电话:(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传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划总监:林淑珍 总编辑:留问政 联络秘书:徐薇蕙
深圳联络主任:宁松林 电话:+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