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山漁港 |
舟山曾是世界著名漁場,可是事至今日,舟山漁場風光不再,去年第10期「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載有蕭春雷的一篇文章指出:「現在近海都沒有漁汎了,當然就沒有漁場。舟山海域原來有四大漁汎,上世紀八十年代就一個個消失了。現在的漁場指的都是外海漁場。」說舟山漁場如今完全無魚可捕有點言過其實,但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漁業產量驟減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大黃魚和墨魚,原來是「多如草」,現在卻影蹤難覓。僅僅二三十年時間,舟山漁場就變得大不如前,市面上見不到野生大黃魚,即使有也貴得驚人。如蕭春雷所言:「野生大黃魚市面上的價格一斤重的一千元,兩斤重的兩千元,三斤重的高達萬元。想當年,黃魚每斤一角四,最低只要七分。」
昔日舟山漁場的輝煌景象,我們只有從民間流傳的漁諺中去體味了。說漁諺,尋舊夢,舟山漁場昔日輝煌已成為我們的美好回憶。
舟山漁場指的是以舟山本島為中心向外延伸,北到花鳥與佘山漁場相接,南到韭山與魚山漁場相連,西靠大陸,東臨汪洋,面積達一萬平方海里。因為舟山漁場地處長江、錢塘江、甬江等水系入海處,魚類的餌料特別豐富,且海水的溫度、鹽度適中,得天獨厚的海洋環境適合於不同習性魚類的棲息和繁育,因此成為富饒的漁場。諸多魚類中以大黃魚、小黃魚、墨魚和帶魚捕獲量高,號稱舟山漁場的四大魚類。昔日的舟山漁場豐饒到何等程度,可以民間漁諺作見證。
舟山漁場一年四季漁汎不斷,春季是小黃魚汎,從立春到立夏,由南到北,都能捕到小黃魚。「春雷勿離山頭,小黃魚勿離灘頭」,剛過春節,春雷尚未融化,小黃魚便在南邊的貓頭洋,大目洋一帶旺發,「過年風,絞絞動」,所謂「絞絞動」,極言集群的小黃魚數量之多。小黃魚在春分時節開始產卵,其時會發出類似蛙鳴般的叫聲(大、小黃魚都會發出叫聲,故而漁氏稱大小黃魚為「叫魚」),所以又有「春分起叫攻南頭」之說,「攻南頭」指到南洋捕小黃魚。清明、穀魚,油菜開花,即是小黃魚發得最旺時節,故有漁諺曰「清明魚如草,穀魚滿洋跳」、「菜花背龍頭,小黃魚打蓬頭」。舟山漁場小黃魚產量之高自古如此。光緒三十三年(1907)定海皋洩秀才王亨彥編的「定海鄉土教科書」中說到「水產如石首魚(大小黃魚),網捕於立夏前後,多不可數計。」舊時因為沒有冷藏設施,又缺乏加工手段,捕來的魚多了只好眼睜睜看著它腐爛變質。上世紀五十年代,市場上小黃魚多得賣不出去,政府號召居民吃「愛國魚」,避免漁民利益受損。
小黃魚汎未絕,墨魚汎便匆匆跟上,立夏前後,天氣轉暖,墨魚便開始旺發。「立夏吃蛋,烏賊滿籃」,過立夏節,舟山民間習俗要吃茶葉蛋,所謂「立夏吃雙蛋,氣力大一萬」,與吃蛋相伴的是一碗時鮮菜紅燒烏賊。烏賊(即墨魚)喜歡在水質清澈、岩藻豐茂的礁岩叢中產卵索餌,舟山東首的中街山一帶和北面的浪崗、嵊山、花鳥洋面正是墨魚產卵、索餌的理想之地。「夏發東南風,烏賊靠山攏」、「壁下野貓洞,烏賊夜夜攏」,烏賊集聚在島礁邊沿,將腦袋在礁岩上一撞一撞的產卵,然後用頭吸在礁岩上棲息。漁諺說「立夏打一暴,烏賊拋老貓」,就是指烏賊在礁岩邊產卵、棲息。這時,捕烏賊便非常容易,用一個網兜(俗稱撩盆)就可以到岸邊或礁石叢中隨便去撈。烏賊有趨光性,晚間用燈光將烏賊誘過來照住,也是捕撈一法。每當夏季烏賊汎,福建和溫台地區漁民都趕到中街山的青濱、廟子湖、東福山以及嵊山、花鳥、洛華等島來捕墨魚,因為捕墨魚太容易了,很多福建漁民留在島上不願離去。至今,這些島上都留居有福建和溫台地區漁民的後代。烏賊可以曬製成鮝,稱作螟蜅鮝,宜於貯藏,且為福建等地居民喜歡的食品,銷路很廣,所以在世紀五六十年代,國營水產公司大量收購墨魚,臨時雇佣家庭婦女翻曬加工,其時,舟山大小島嶼凡是有平地的地方都曬滿了螟蜅鮝,空氣中瀰漫著墨魚的腥氣,到處灑有烏賊墨。這樣的盛況到七十年代初戛然而止,舟山漁場已很難見到烏賊了。
伴隨烏賊汎到來的是各種魚類和蝦蟹的爆炸性旺發,時間在陰曆四月半至五月半,民間稱為「洋生時」,意為這時候海洋過生日,把所有魚貨都貢獻了出來。期間尤以四月半、五月初、五月半三次大潮汎魚最旺,「廿九、十四潮,吃飯把櫓搖,等到清早起,黃魚滿倉裝。」洋生時,漁民忙得連吃飯工夫也沒了,「日裏拖,夜裏照,空落工夫放流釣」,盡管辛苦,但收穫頗豐,家裏的飲食也大有改善,「老公漲大捕,老婆吃得翻大肚。」這時節,漁家婦女知道老公辛苦,會用紅棗、桂圓、酒淘黃魚之類滋補品給老公補養身體。自夏至秋,舟山漁場原來一直有大黃魚可捕。大黃魚是我國「家魚」,產地就在我國,而且集中產在舟山漁場,岱衢洋、黃大洋、馬?洋是大黃魚的主要產地,「岱衢洋一缸金,黃大洋一缸銀」,漁民就在岱衢洋、黃大洋畚金掏銀,捕撈大黃魚,大黃魚剖成黃魚鮝,曬乾後貯存起來,是舟山人的長下飯。家裏來了客人,一碗黃魚鮝烤肉招待,那是最起碼的,大麥成熟是大黃魚汎到來的標志,故有漁諺「大麥魚,漁汎旺,大麥桿,當鮝床」之說,曬黃魚鮝下面要墊上一層麥桿,這樣容易乾。民間用甏甕貯存黃魚鮝,同樣要舖上一層稻草或麥桿,可以防潮。直到中秋前後,在大戢、馬跡一帶洋面還能捕到大黃魚,稱之為「桂花黃魚」。大黃魚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起逐漸不見的,致使大黃魚絕跡的主要原因是酷魚濫捕,一味追求產量,不懂得資源保護。漁民們說起當年不當的作業來痛心疾首。據說早先從福建十條船圍作半圓,船上的人一齊敲打竹板,黃魚頭骨中有兩枝耳石,被竹板一敲便發生共振,以致昏死過去浮於水面,於是被船上人一網打盡。這種捕魚方法使黃魚斷子絕孫,最終便絕了種。如漁民所說,把子孫鼓都提前吃盡了。
緊接夏汎的是金塘洋面捕鮸魚,「夏至楊梅腦頭紅,金塘洋面小洋生;三水洋生回家轉,瀝港結夥鮸魚船」。「洋生時」三次大潮汎一過,金塘與冊子島之間的金塘洋面便有鮸魚發起來,漁船集結在瀝港追捕鮸魚。「吃個鮸魚腦,寧可丟掉念畝稻」,鮸魚腦鮮美無比,故有此說。在金塘洋面與鮸魚相伴而生的還有一種個頭很大的魚,叫毛鱨魚,這種魚大的有一百多斤,小的也有四五十斤,俗稱大魚,賣魚的攤點把大魚宰割成一段一段的出賣,紅燒大魚肉,用洋蔥作佐料,其味可與紅燒肉比美。夏秋之間,舟山漁場還有一樣大宗產品就是海蜇。捕海蜇用稻草絕編的網,故有「稻草繩包黃金」之說。海蜇以伏天捕撈的「伏蜇」為最佳,梅雨時節捕撈的「梅蜇」次之,陰曆八月後捕的「白露蜇」最差。海蜇在眾多海產品中屬於低檔,過去是貧苦人家的長年下飯,因為它便宜,可是到現在,物以稀為貴,海蜇也變得金貴起來,上了大飯店的餐桌。
霜降過後,舟山漁場進入又一個漁汎旺發期。「霜花白,魚發旺」,「小雪小捕,大雪大捕,冬至旺捕」,天氣愈冷,魚發愈旺。冬汎捕的主要是帶魚和鰻魚,產地集中在嵊山一帶的浪崗漁場和中街山漁場,有漁諺「花鳥東北首,去抲總是有」、「帶魚兩頭尖,勿離海礁邊」、「海礁、浪崗挑擔,帶魚會抲交關」。上世紀七十年之前,每當冬汎,來自北京、天津、上海、河北、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的市六省國營公司的漁輪和一萬多艘民間機、木帆船集中在嵊山漁場捕帶魚、鰻魚,千舟萬船把舟山漁場打點成海上鬧市。一旦風暴來臨,漁船齊集嵊山港避風,船挨船,船擠船,排成長龍,桅檣如林,人聲鼎沸,煞是熱鬧。這樣盛大的場面隨著帶魚資源衰退,如今已不復存在。
舟山漁場屬近海漁場,近海漁場捕不到魚,只好向外發展,到外海去捕魚。為適應外海捕魚需要,如今木質機動船大多被拆解,換成鋼質漁輪。再則發展海水養殖業,養對蝦、養梭子蟹、養大黃魚。外海捕來的多為魷魚,舟山人吃慣了墨魚,對魷魚不大感興趣,且新鮮魷魚的味道遠不及墨魚。無論外海捕來的帶魚、鰻魚,還是人工養殖出來的蝦、蟹、大黃魚,其鮮美程度根本無法與野生的相比,難怪現在的野生大黃魚要買到千元一斤,而市場上銷售的養殖大黃魚少有人問津。酷漁濫捕對漁業資源造成的傷害已引起政府部門重視,近十年來實施魚類產卵期間「禁漁」的政策,以利於魚類生息繁衍。同時還放養魚苗,助長其繁育。舟山漁場要恢復元氣看來還須一段時日。
(李世庭/舟山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