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時代兩岸攜手合作發展的重要性
網際網路的年代大陸準備逐年完成三網融合,臺灣應關注此一發展,加上雲端運算,免得淪為網路社會的邊緣地區。
今年臺北國際書展開幕的第一天,角川控股公司CEO角川歷彥在他的《雲端時代》新書發表會,直言個人電腦時代即將告終,雲端時代將取而代之。書中指出以美國大型IT企業為中心向外擴展的雲端運算潮流,試圖從根本改變全球的產業結構與IT服務項目,加速「知識」的全球化,並且擁有豐富「企業構想力」的知性企業,才有可能生存下來。 並舉iPhone把 ipod、行動電話與網路三者合為一體的產品為例,企圖改變電腦、音樂、遊戲等娛樂產品同時反省日本家電業執著於個別的產品導向,無法描繪整體性經營的架構。欠缺整體的「企業構想力」。在進入21世紀的今天,最根本缺乏集中內容的軟體觀點,也就是無法建構「混合型」的商業模式。在完成「混合型」商業模式之後,利用集合大眾的支持力量,甚至能夠改變傳統的商業習慣。
兩岸比日本更缺乏「企業構想力」,都是以技術密集的代工產業為主,自主開發的品牌少。日前大陸中央電視台,面對《功夫熊貓 2》在大陸票房超過一億人民幣,提出兩岸優勢互補,共創自己的動漫產業。代表臺灣文創產業提出,臺灣在國際化程度高,中華文化資源豐富。不論兩岸國際化程度誰高,就以同樣是漢字文化圈的日本來說,他們保留的是唐宋文化,而不是兩岸現狀的中華文化。現在大陸追求民國時期的文化,也和我們經過冷戰時期保留下來的有所不同。而代表大陸的導演和編劇,則提出優勢互補、互相激盪的看法,可見他們務實的一面。隨著臺灣開放大陸旅客自由行,加速彼此進一步的瞭解。唯有兩岸在合作上爭取雙贏,加速我們文創產業的發展,才能拉近兩岸在雲端時代「企業構想力」的劣勢。
目前大陸正在推動「三網融合」,將有線電視、電信網、電腦網通過技術改造,能夠提供包括語言、數據、圖像、視頻等綜合多媒體的通訊業務,應用遍及智能交通、環境保護、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業監測、老人護理、個人保健等多個領域,隨著三網時代的到來,生活將會更美好。2010年 7月開始在北京、上海、廈門等12個城市試點,今年10月北京開播IPTV網路電視;明年內完成三網融合規範。而且今年底或明年初,擴大到大陸31省(自治區、直轄市)省會城市。
雖然三網融合,在雲端時代只是個基礎建設,就像林百里先生在一年前曾說:臺灣在數位運用相對於落後日本、香港,甚至也不及大陸,包括數位電視、電子身分證等仍有待加強。今後隨著大陸逐年完成三網融合,我們應關注此一發展,加上雲端運算,會產生什麼效果,免得淪為網路社會的邊緣地區。
《竹計畫》引發工藝潛能再度獲獎
清庭創辦人、設計師石大宇以《竹計劃》展覽,奪得2011年德國紅點獎(reddot)傳達設計獎。清庭指出,《竹計劃》展覽展現「竹」材料的豐富潛能,也是石大宇回應這個時代迫切解決的環保問題、履行社會責任的例證。
這也是石大宇繼2009年《雙泉提樑方/圓壺杯組》、2010年《椅君子》、《椅琴劍》獲得紅點產品設計獎之後,再度獲獎。
清庭表示,《竹計劃》展覽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堅實具防震效果的竹房、既是建材也是燈具的「竹光」、竹房內部陳列的各式竹製生活設計物件。
其中既是建材也是燈具的「竹光」,藉由 LED燈盒與不同色階竹板材的組合靈活變化,形成變化多端的立體視覺效果; LED從指定的區域通過竹皮透出溫潤的光,使用者不再需要多餘燈飾,拓展生活空間。
竹房內以竹為材料的設計生活物件,除了石大宇的作品外,還展出知名設計師Konstantin Grcic、朱志康、周育潤、陳俊豪、廖柏晴、張釋文等人作品,為當代設計家展現中國傳統竹工的藝潛能。
遠東《環生方舟》入圍華爾街日報亞洲創新獎
遠東環生方舟是以152萬支寶特瓶回收設計建造而成的環保綠建築 |
臺北花博舉辦期間,以四十多萬個寶特瓶磚搭建成九層樓高的流行館《遠東環生方舟》,造型時尚又具綠建築的特性,不但吸引民眾目光,也多次登上國際媒體。美國《華爾街日報》舉辦的「亞洲創新獎」(Asian Innovation Awards) 2011年六月廿九日公布本屆決賽入圍的十二組名單,《環生方舟》名列其中,為台灣唯一入圍者,與日本、新加坡等大型企業或政府主導的醫療、高科技等研發計畫同台競技。
《環生方舟》設計主持、小智研發公司創始人兼董事總經理黃謙智直呼:「真是驚訝到不行,我們怎麼可能入圍?好像是小朋友和大象在打架!」
今年「亞洲創新獎」的入圍者包括香港大學研發的「地震緩震墊」、日本Toshiba開發毋須配戴專用眼鏡就能觀看的3D電視、新加坡Awak科技研究的人工腎和Optiqua科技研究的水汙染傳感器等,大多是科技業與政府資金挹注的醫療、科技產業的大型研發計畫,《環生方舟》是唯一「點『垃圾』成金」的綠能產業。這也是去年十月獲英國《金融時報》頒予「地球獎」榮譽之後,小智研發公司二度受到歐美媒體的肯定,《華爾街日報》甚至以全版版面介紹他們研發的創意產品。
匹茲堡國際發明展台灣榮獲26金1銀的佳績
與德國紐倫堡、瑞士日內瓦發明展,並列世界三大國際發明展的第26屆美國匹茲堡國際發明展,於2011年6月18日頒獎,全球共近一千多件參賽作品參賽,台灣代表團共 54件作品參賽,獲25金11銀和4個特別獎佳績,其中崑山科技大學更獲得2金一銀,所有得獎學校排名第二。
獲得金獎的崑山科大機械工程系王松浩老師「無耗能玻璃表面清潔裝置」,利用太陽光的熱能轉換為動能,帶動清潔裝置刷動玻璃表面,完全免耗費電力,可以用於每日自動清潔室外之太陽能電池或大樓帷幕玻璃表面。
該校機械系黃景良與電機系謝聰烈老師「乾衣機或電熱乾燥器之自動停機方法」獲金牌獎,該作品可就衣服材質的不同,選擇高溫或低溫自動烘乾。當衣物達到足夠乾的程度,經由控制單元控制停止加熱器,但馬達及風扇仍能繼續運轉,快速冷卻衣服,如此可確實達到省能、衣服不燙手、低靜電以及防皺效果。
黃景良與謝聰烈另一作品「具加濕功能之省電多功能空調機」獲銀牌獎,該空調機具冷氣、除濕、乾燥、暖氣和加濕5種功能,運轉電功率約380瓦,在只針對個人附近區域作空調,不必對整個空間作空調造成能源浪費;並回收蒸發器冷凝水降低凝結器溫度,提升冷房效果,冬天時使用暖氣的同時可同步加濕,使暖氣舒適不乾燥。
臺灣小學生榮獲國際發明大獎
2011馬來西亞ITEX國際發明展今年由台灣100所各級學校組團參加。台中市明道普霖斯頓雙語小學學生鄧立維暨去年以「環保自水發電系統」奪得金牌後,今年利用脫水機原理製作出「廚餘瀝水裝置」,再度添得金牌成為最有前途的青年 |
臺中市明道普霖斯頓雙語小學學生鄧立維暨去年以「環保自水發電系統」奪得金牌後,今年利用脫水機原理製作出「廚餘瀝水裝置」,再度添得金牌,誠為最有前途的青年。
就讀於小學的鄧立維為發明王鄧鴻吉之子且有乃父之風,以「廚餘瀝水裝置」抱回今年馬來西亞ITEX國際發明展金牌。這項發明已獲南部地方政府的青睞,預計訂製廿五萬個送給市民,讓家家戶戶處理廚餘更輕鬆便利。
臺灣代表團在「二○一一年馬來西亞ITEX國際發明展」大放異彩,共拿下六十一面金牌、六十五面銀牌及十五面銅牌。教育部長吳清基昨接見得獎者。
就讀臺中市明道普霖斯頓雙語小學的鄧立維去年以「環保自來水發電系統」奪金,今年再鍍金,表現亮眼。
鄧立維發明的廚餘瀝水裝置利用脫水機原理,以手搖裝置分離廚餘的菜渣及水份,菜渣可當肥料、水拿來澆花,過程中不用插電,相當環保。
鄧立維說,有次幫忙倒垃圾,發現廚餘真重,如果能把那些湯湯水水瀝掉就好了,促使他著手這項發明。父親鄧鴻吉也鼓勵孩子勇於嘗試,從生活中發現更多可能,以提升其研發的興趣。
中大研製天文相機可穿透五千萬光年的螺旋星系
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助理教授木下大輔領導研究團隊突破技術限制,研製完成紅外光靈敏度超越現有傳統設備三倍的「同步分光四色照相儀」,並安裝在鹿林天文台一米口徑天文望遠鏡,成功拍攝到銀河外、距離地球五千萬光年的螺旋星系,創下我國首度自製天文相機在本土觀測的先例。
我國首套自製天文相機在完成測試後,初期暫時搭配鹿林天文台一米望遠鏡執行觀測任務,待建造中的兩米天文望遠鏡完成後,就會安裝到新望遠鏡上,加入美國國務院「泛星計畫」研究團隊,觀測搜尋太空中任何可能撞擊威脅地球的星體(小行星或彗星)。
木下大輔表示,臺灣天文學者從國外返臺任教後,因肩負「急起直追」的壓力,通常都選擇購買現有儀器協助觀測,但購買儀器很容易,卻無法累積設計、測試、維修、軟體撰寫和資料分析等經驗,更無法培訓兼具機械、光學、電子和資訊工程專長的科學團隊。從日本到台灣後,木下大輔與儀器工程師吳景煌共同扛起兩米天文望遠鏡建造計畫,對天文相機自製的任務。
負責電路及機構設計組裝的吳景煌,天文相機內部對真空度要求嚴苛,且須在攝氏零下一百度超低溫環境正常運作,都是從未碰過的挑戰。前後歷經三年半的摸索,終於在七月初研製完成,並利用鹿林天文台一米望遠鏡順利穿雲透霧,成功拍攝到銀河外的螺旋星系NG C7331、礁湖星雲M8和球狀星團,測試驗證紅外光靈敏度超越現有設備的三倍,如鷹眼般敏銳地拍攝到可見光看不到的星體。
觸控面板變聰明 掌面誤觸它知道成大電機系研發成功榮獲大獎
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觸控式螢幕,當手掌放在面板上面、拿筆寫字時,面板無法區分是筆還是手,因此使用者須懸腕書寫,就像寫書法字一樣,長時間使用下來,既不方便,又不舒服。成功大學電機工程所李佳聲等人,開發出一套程式,可以清楚辨識筆或手腕的訊號,這項作品昨日獲得旺宏金矽獎評審團鑽石激賞,得獎隊伍可以獲得四十萬元獎金。
此項成就由成大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林志隆先生指導,李佳聲、張益銘、林宇政、郭品彥等人合作開發的「三維多點觸控體驗系統」,改變市面上的觸控面板無法有效防止掌面誤觸的缺點,讓使用者即使手腕貼著螢幕,也可以正確的輸入。
此項程式運算法改變以往沒有壓力感應的面板系統。此運算法可使面板鋼琴辯測使用者,敲擊琴鍵的力道大小,而發出不同強度的聲響,為觸控面板邁進另一新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