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本会 《台浙天地》 友站连结 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 正體中文 联络我们  
人间仙境走一回

朱育新

  阳春三月,从缙云县城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好溪,去仙都风景区游玩。只见两岸青山如黛,岸柳轻拂水面,形成了一条“水似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带状风景线。在友人陪同下,历时一天,把“九曲练溪、十里画廊”的迷人风景一一收入眼眸。

  车出县城,天空中飘落小雨,好溪水面上腾起了薄雾,真是水朦胧、山朦胧、思绪亦朦胧了。这时看两岸扑朔迷离的风光,犹如置身于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境地而心醉神迷。我想正是因为有了一条好溪,才衬映得仙都山石如此灵秀,充满韵味。

  漫步好溪桥头,只见远处山巅有两石矗立,一石如静坐老妪,背微驼,似略有所思;一石如亭亭玉立之少妇。这两石便是婆媳岩。悠悠的薄雾如轻纱缠绕着“婆媳俩”,朦朦胧胧。给人以神奇飘逸之感。传说从前有一户人家的媳妇不孝敬老人,触怒了天公。天公便用天雷劈去媳妇的脑袋,鲜血染红了山下的池塘。媳妇的哥哥远道而来,想接妹妹回家,到此一看,妹妹的头不见了。他悲痛欲绝,脚不能行,轿子也停了下来。果真,隔岸望去,山上有两石相偎挺立,瘦的似仙人肩背包袱,壮的像顶轿子,与婆媳岩遥遥相对。

  从好溪石桥移步不远至小赤壁。沿古道而下,见潭中多奇石,似“犀牛出水”,又似“鳄鱼出洞”,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堆而不乱。仰望赤壁,只见鸟道盘空,高入云天。人有个性,悬崖峭壁也一样,你感受到的则是它的崇山伟谷般的磅之气。侧耳细听,耳畔会响起嗡嗡之声。那真的是昔日刘秀逃难经过这里发出的叹惜,抑或是张居正的儿子因犯上逃往这里发出的悲号?

  仙都杏花村好溪对岸有一陡壁,壁之半腰,嵌有一条长约百米的“玉带”。“玉带”的一面布满大大小小的凹痕,状若龙鳞。传说东汉年间,逍遥王刘秀被王莽追杀,逃难到此,前是峭壁,后有追兵,危及万分,逍遥王不禁仰天长祷:“天若怜我,给我让出条道吧!”祷毕,忽天昏地暗,雷电轰鸣,闪电光中,一条通身银光闪烁的巨龙,从杏花村后的山坳里冲天拔起,沿着陡壁,擦身而过,“刷啦啦”一阵巨响,山崩地裂,巨龙硬是用自己的身躯在峭壁上耕出一条路来,让刘秀从这条路上逃循而去。这条巨龙是太白金星特地从黄龙山上唤来拯救刘秀的。此道也因此得名“龙耕路”。


倪翁洞景致

  进倪翁洞景点,先从独角亭入洞。独角亭依山而建,独角独脚,颇具特色。我等众人由暗道曲折而上,屏气息声,摸索而行。钻出暗道,豁然开朗,即到阳谷之窃——倪翁洞。三洞挽手并连,玲珑剔透。主洞宽敞,顶圆如盖,可容百十人;二洞略高,有柱如双锥对顶。两洞间有圆孔相通,如镜嵌壁,可钻越而过,兴味盎然;三洞则多摩崖石刻。仙都摩崖石刻逾百处,此处最为集中。洞不在深,有“字”则名。洞口一巨石,镌有唐朝李阳冰小篆“倪翁洞”三字,历经千年,堪称点睛之作。摩崖石刻,正草隶篆,或诗或文。“倪翁洞”三字如古钗奇物,隽秀着力:而“旭山”遒劲挺拔,“天然泉石”则饱满敦厚。游时辨书断字,错也无妨,哄然而笑亦情趣。缘洞前石级而下,巨石夹道,花木掩映,曲径通幽,以为风光游尽,不想柳暗花明又一村,藏“半壁池”于洞中,出池即见“问渔亭”。

  问渔亭坐落在初阳山下好溪旁一块形似莲瓣、四面临水的巨石上。传说鼎湖峰上有个湖,湖中长有大莲花。黄帝骑龙升天时,踩在莲花上腾空而起,然后刮起神风把莲花刮走。其中一瓣落到金华县,变成金华山;另一瓣落到好溪旁,成为今天的青莲石。后来明朝有一个名叫濑仙的来此,问询于渔而找到了他的主人御史樊献科。为了纪念这个“问渔得主人”的故事,造了一座以雕梁画栋以鱼为装饰的重檐八角亭——问渔亭。

  雨雾之中,我独自一人踏进了问渔亭。陡然觉得,自己像一片飘飘忽忽的旷野闲云,飘落在山水绝景的小亭里……是撞进了元代画家倪云林的山水画中,还是融入了清代画僧弘仁和尚的墨韵里?只见云气轻轻浮动,溪流宛如一条碧练缓缓飘动着,曲折回环。小渚上,几位渔翁执竿垂钓,一片野趣;几只白鹭,漫步于荒草丛中,悠闲、自在。一位渔人腰系鱼篓,圈起裤管,涉水向岸畔慢慢移去。

  宛若仙境。山里的云气围拢来了,朦朦胧胧,隐隐绰绰,如梦如幻……蓦见一群古装游客翩然而至,宽袍博带,峨冠摇晃,长袖飘拂,皆是学富五车的文人。

  步于前边的是诗人李白,长须飘然,行迹放浪,高声吟哦:“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宋代状元王十朋,曾经春风得意,不久失宠于朝廷,黜贬回乡,可诗兴却未曾减:“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洞接龙泓月云近,山分雁荡一峰弧。”晋代的葛洪、谢灵运,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朱熹、范成大、沈括,元末明初的刘伯温,明代的汤显祖、徐霞客,清代的朱彝尊、袁枚……学者、文人、墨客,济济一亭。忽又见玄根居士,从人堆里跃了出来,兴致盎然,挥翰于石壁上书下三个遒劲的大字“问渔亭”。

  一声大叫:“上车了”,把我从尘封了的历史时空中拽了回来。面前的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只有岩壁上古朴斑纹的“问渔亭”石刻,与我相对而视,似曾相识。这问渔亭啊,曾经引多少古人为之问渔觅古,探幽揽胜,如醉如迷。

  好溪一路叮咚流到步虚山旁,水面骤然开朗,清流潺潺悦耳。穿过一道窄而低的古老丁步桥,有着“天下第一笋”美称的鼎湖峰拔地而起,孤然屹立。这就是仙都风景区的主要景点——鼎湖峰。

  雨中的鼎湖峰一变平时坦荡、明朗的性格,似乎有些羞答答地罩上一层面纱。不过,此时的鼎湖峰也自有它妩媚动人之处。雾气在山谷峰头升腾、游荡,一片灰白色;风从附近的步虚山吹来,雨点被拉成无数道歪歪斜斜的银丝,织成一幅晶莹的白绢。沿着好溪南岸一路漫行,眼前拔地而起直冲云霄的鼎湖峰极为壮观。此峰高170.8米,海拔375米,它壮如刺破青天的宝剑,也像破土而出生机勃勃的春笋,因此当地人们又称“石笋”。据说是世界上目前发现最高的石笋。提起鼎湖峰的得名,据传轩辕皇帝曾置炉于峰顶炼丹,丹成群鹤起舞,皇帝跨赤龙升天。群臣欲跟,争攀龙须。龙须不盛重负,拔落坠地,变为龙须草。丹炉因无人看护,烧通炉底,峰顶下陷成湖,叫鼎湖,此峰就称为鼎湖峰。边走边看,移步换形,不同角度看鼎湖峰自有不同的收获,天柱兀立、风帆迎宾、龙泉倚天、双笋争春、黄龙腾空、方石柱天、鱼跃龙门、佛祖拇指等神奇八景让人叹为观止,难怪宋代状元王十朋发出“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的感慨。

  乘缆车上到步虚山顶,就想去领略鼎湖奇景。当地人这样说:不观鼎湖,不知仙都。可这时,小雨仍下个不停。我们躲在“观湖亭”中,看雨幕中的鼎湖峰活像一幅刚刚落笔的水墨画,缥缥渺渺,若有若无。有时一阵雾气卷来,眼前一片雾的海洋。顿时不知深浅;忽然一阵风声响过,雾气又飘荡环流,流向另一个山峰,使原先云雾笼罩的鼎湖峰露出湖滨层松迭翠的一片倩影。这时若回视自身和立足的小亭,犹如乘一叶扁舟,临万顷大海,使人好像置身于“仙境”之中。古人在玉笋峰下游览抒怀的很多。明代樊铎在《观鼎湖》中云:“高峰潭影漾晴少,遥映金莲顶上花。一带白云迷洞口,桃花深处是仙家。”清代文豪袁枚对鼎湖峰所作的“风吹山似来,云动山如往”的吟咏,大概也是游此发出的深情感慨吧!

  突然,雨停了,雾翩跹向远处飘去。站在亭子里极目眺望,远近石峰林立,树海翻腾,莽莽苍苍,漠然一片。西望鼎湖峰顶,松柏合抱,茂密茁壮,湖滨青葱,湖光耀目,陶然欲醉;南观山麓左侧的飞来石,有的像骏马嘶鸣,有的像猛虎仰卧,有的像狼犬警视;东仰成群的玉笋峰和石林,你就会发现,它们是一石一姿,各具风格:有的像爷孙闲坐,有的像母女偕游……在这石林中间,你会找到各种各样饶有情趣的天然雕像;北瞻好溪宋代石桥,游客如梭,那山、水、桥三位一体的山水画映入眼帘,令人心旷神怡。四方景色,历历在目,宛如走进了一幅妙笔描绘的画卷。

  自鼎湖峰向北溯好溪行,约2 .5公里,即到仙都乡上章村,沿途小桥流水,村舍错落,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一派世外桃源风光。隔溪相望有一窄谷。左边崖石突兀,如孔雀振羽欲开;右边峭壁如削,如仙人巨掌指天,形神兼备,倒映水中,越显奇秀。

  同行的友人告诉我,若渡筏过溪,即是芙蓉峡景点。芙蓉峡因花而名。传说何仙姑赴西王母蟠桃会,归途路径此处,花篮倾倒,芙蓉散落峡内,于是这里芙蓉竟放如嶂。峡谷进口还是影片《阿诗玛》中,阿黑为救阿诗玛,跃马急追,怒发神箭,岩壁崩裂,乱石横斜的取镜之地。

  听了友人的介绍,我十分向往之,真想马上去芙蓉峡一睹风采,可看看天色已近黄昏,时间太紧了,想想游芙蓉峡还是下次光临吧!于是我等依依不舍地告别仙都,乘车踏上了归途。没多久,仙都的好山、好水在朦朦胧胧中渐行渐远,唯独一个个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在我心中挥之不去……

(朱育新 遂昌县 电力局)

回第二十一期目录    《台浙天地》总目录
浙江省旅台湾同乡联谊总会 会址:108台北市万华区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号5楼
台北联络处:103台北市大同区贵德街83号9楼 电话:(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传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划总监:林淑珍 总编辑:留问政 联络秘书:徐薇蕙
深圳联络主任:宁松林 电话:+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