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人間仙境走一回

朱育新

  陽春三月,從縉雲縣城出發,沿著蜿蜒曲折的好溪,去仙都風景區遊玩。只見兩岸青山如黛,岸柳輕拂水面,形成了一條“水似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帶狀風景線。在友人陪同下,歷時一天,把“九曲練溪、十裏畫廊”的迷人風景一一收入眼眸。

  車出縣城,天空中飄落小雨,好溪水面上騰起了薄霧,真是水朦朧、山朦朧、思緒亦朦朧了。這時看兩岸撲朔迷離的風光,猶如置身於如詩如畫、如夢如幻的境地而心醉神迷。我想正是因為有了一條好溪,才襯映得仙都山石如此靈秀,充滿韻味。

  漫步好溪橋頭,只見遠處山巔有兩石矗立,一石如靜坐老嫗,背微駝,似略有所思;一石如亭亭玉立之少婦。這兩石便是婆媳岩。悠悠的薄霧如輕紗纏繞著“婆媳倆”,朦朦朧朧。給人以神奇飄逸之感。傳說從前有一戶人家的媳婦不孝敬老人,觸怒了天公。天公便用天雷劈去媳婦的腦袋,鮮血染紅了山下的池塘。媳婦的哥哥遠道而來,想接妹妹回家,到此一看,妹妹的頭不見了。他悲痛欲絕,腳不能行,轎子也停了下來。果真,隔岸望去,山上有兩石相偎挺立,瘦的似仙人肩背包袱,壯的像頂轎子,與婆媳岩遙遙相對。

  從好溪石橋移步不遠至小赤壁。沿古道而下,見潭中多奇石,似“犀牛出水”,又似“鱷魚出洞”,星羅棋佈,錯落有致,堆而不亂。仰望赤壁,只見鳥道盤空,高入雲天。人有個性,懸崖峭壁也一樣,你感受到的則是它的崇山偉穀般的磅之氣。側耳細聽,耳畔會響起嗡嗡之聲。那真的是昔日劉秀逃難經過這裏發出的嘆惜,抑或是張居正的兒子因犯上逃往這裏發出的悲號?

  仙都杏花村好溪對岸有一陡壁,壁之半腰,嵌有一條長約百米的“玉帶”。“玉帶”的一面佈滿大大小小的凹痕,狀若龍鱗。傳說東漢年間,逍遙王劉秀被王莽追殺,逃難到此,前是峭壁,後有追兵,危及萬分,逍遙王不禁仰天長禱:“天若憐我,給我讓出條道吧!”禱畢,忽天昏地暗,雷電轟鳴,閃電光中,一條通身銀光閃爍的巨龍,從杏花村後的山坳裏沖天拔起,沿著陡壁,擦身而過,“刷啦啦”一陣巨響,山崩地裂,巨龍硬是用自己的身軀在峭壁上耕出一條路來,讓劉秀從這條路上逃循而去。這條巨龍是太白金星特地從黃龍山上喚來拯救劉秀的。此道也因此得名“龍耕路”。


倪翁洞景緻

  進倪翁洞景點,先從獨角亭入洞。獨角亭依山而建,獨角獨腳,頗具特色。我等眾人由暗道曲折而上,屏氣息聲,摸索而行。鑽出暗道,豁然開朗,即到暘穀之竊——倪翁洞。三洞挽手並連,玲瓏剔透。主洞寬敞,頂圓如蓋,可容百十人;二洞略高,有柱如雙錐對頂。兩洞間有圓孔相通,如鏡嵌壁,可鑽越而過,興味盎然;三洞則多摩崖石刻。仙都摩崖石刻逾百處,此處最為集中。洞不在深,有“字”則名。洞口一巨石,鐫有唐朝李陽冰小篆“倪翁洞”三字,歷經千年,堪稱點睛之作。摩崖石刻,正草隸篆,或詩或文。“倪翁洞”三字如古釵奇物,雋秀著力:而“旭山”遒勁挺拔,“天然泉石”則飽滿敦厚。游時辨書斷字,錯也無妨,哄然而笑亦情趣。緣洞前石級而下,巨石夾道,花木掩映,曲徑通幽,以為風光遊盡,不想柳暗花明又一村,藏“半壁池”於洞中,出池即見“問漁亭”。

  問漁亭坐落在初陽山下好溪旁一塊形似蓮瓣、四面臨水的巨石上。傳說鼎湖峰上有個湖,湖中長有大蓮花。黃帝騎龍升天時,踩在蓮花上騰空而起,然後刮起神風把蓮花刮走。其中一瓣落到金華縣,變成金華山;另一瓣落到好溪旁,成為今天的青蓮石。後來明朝有一個名叫瀨仙的來此,問詢於漁而找到了他的主人禦史樊獻科。為了紀念這個“問漁得主人”的故事,造了一座以雕樑畫棟以魚為裝飾的重簷八角亭——問漁亭。

  雨霧之中,我獨自一人踏進了問漁亭。陡然覺得,自己像一片飄飄忽忽的曠野閑雲,飄落在山水絕景的小亭裏……是撞進了元代畫家倪雲林的山水畫中,還是融入了清代畫僧弘仁和尚的墨韻裏?只見雲氣輕輕浮動,溪流宛如一條碧練緩緩飄動著,曲折回環。小渚上,幾位漁翁執竿垂釣,一片野趣;幾隻白鷺,漫步於荒草叢中,悠閒、自在。一位漁人腰系魚簍,圈起褲管,涉水向岸畔慢慢移去。

  宛若仙境。山裏的雲氣圍攏來了,朦朦朧朧,隱隱綽綽,如夢如幻……驀見一群古裝遊客翩然而至,寬袍博帶,峨冠搖晃,長袖飄拂,皆是學富五車的文人。

  步于前邊的是詩人李白,長須飄然,行跡放浪,高聲吟哦:“縉雲川谷難,石門最可觀。瀑布掛北斗,莫窮此水端。”宋代狀元王十朋,曾經春風得意,不久失寵於朝廷,黜貶回鄉,可詩興卻未曾減:“皇都歸客入仙都,厭看西湖看鼎湖。洞接龍泓月雲近,山分雁蕩一峰弧。”晉代的葛洪、謝靈運,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朱熹、范成大、沈括,元末明初的劉伯溫,明代的湯顯祖、徐霞客,清代的朱彝尊、袁枚……學者、文人、墨客,濟濟一亭。忽又見玄根居士,從人堆裏躍了出來,興致盎然,揮翰於石壁上書下三個遒勁的大字“問漁亭”。

  一聲大叫:“上車了”,把我從塵封了的歷史時空中拽了回來。面前的一切都煙消雲散了,只有岩壁上古樸斑紋的“問漁亭”石刻,與我相對而視,似曾相識。這問漁亭啊,曾經引多少古人為之問漁覓古,探幽攬勝,如醉如迷。

  好溪一路叮咚流到步虛山旁,水面驟然開朗,清流潺潺悅耳。穿過一道窄而低的古老丁步橋,有著“天下第一筍”美稱的鼎湖峰拔地而起,孤然屹立。這就是仙都風景區的主要景點——鼎湖峰。

  雨中的鼎湖峰一變平時坦蕩、明朗的性格,似乎有些羞答答地罩上一層面紗。不過,此時的鼎湖峰也自有它嫵媚動人之處。霧氣在山谷峰頭升騰、遊蕩,一片灰白色;風從附近的步虛山吹來,雨點被拉成無數道歪歪斜斜的銀絲,織成一幅晶瑩的白絹。沿著好溪南岸一路漫行,眼前拔地而起直沖雲霄的鼎湖峰極為壯觀。此峰高170.8米,海拔375米,它壯如刺破青天的寶劍,也像破土而出生機勃勃的春筍,因此當地人們又稱“石筍”。據說是世界上目前發現最高的石筍。提起鼎湖峰的得名,據傳軒轅皇帝曾置爐於峰頂煉丹,丹成群鶴起舞,皇帝跨赤龍升天。群臣欲跟,爭攀龍須。龍須不盛重負,拔落墜地,變為龍須草。丹爐因無人看護,燒通爐底,峰頂下陷成湖,叫鼎湖,此峰就稱為鼎湖峰。邊走邊看,移步換形,不同角度看鼎湖峰自有不同的收穫,天柱兀立、風帆迎賓、龍泉倚天、雙筍爭春、黃龍騰空、方石柱天、魚躍龍門、佛祖拇指等神奇八景讓人歎為觀止,難怪宋代狀元王十朋發出“皇都歸客入仙都,厭看西湖看鼎湖”的感慨。

  乘纜車上到步虛山頂,就想去領略鼎湖奇景。當地人這樣說:不觀鼎湖,不知仙都。可這時,小雨仍下個不停。我們躲在“觀湖亭”中,看雨幕中的鼎湖峰活像一幅剛剛落筆的水墨畫,縹縹渺渺,若有若無。有時一陣霧氣卷來,眼前一片霧的海洋。頓時不知深淺;忽然一陣風聲響過,霧氣又飄蕩環流,流向另一個山峰,使原先雲霧籠罩的鼎湖峰露出湖濱層松迭翠的一片倩影。這時若回視自身和立足的小亭,猶如乘一葉扁舟,臨萬頃大海,使人好像置身於“仙境”之中。古人在玉筍峰下遊覽抒懷的很多。明代樊鐸在《觀鼎湖》中雲:“高峰潭影漾晴少,遙映金蓮頂上花。一帶白雲迷洞口,桃花深處是仙家。”清代文豪袁枚對鼎湖峰所作的“風吹山似來,雲動山如往”的吟詠,大概也是遊此發出的深情感慨吧!

  突然,雨停了,霧翩躚向遠處飄去。站在亭子裏極目眺望,遠近石峰林立,樹海翻騰,莽莽蒼蒼,漠然一片。西望鼎湖峰頂,松柏合抱,茂密茁壯,湖濱青蔥,湖光耀目,陶然欲醉;南觀山麓左側的飛來石,有的像駿馬嘶鳴,有的像猛虎仰臥,有的像狼犬警視;東仰成群的玉筍峰和石林,你就會發現,它們是一石一姿,各具風格:有的像爺孫閑坐,有的像母女偕遊……在這石林中間,你會找到各種各樣饒有情趣的天然雕像;北瞻好溪宋代石橋,遊客如梭,那山、水、橋三位一體的山水畫映入眼簾,令人心曠神怡。四方景色,歷歷在目,宛如走進了一幅妙筆描繪的畫卷。

  自鼎湖峰向北溯好溪行,約2 .5公里,即到仙都鄉上章村,沿途小橋流水,村舍錯落,炊煙嫋嫋,雞犬相聞,一派世外桃源風光。隔溪相望有一窄穀。左邊崖石突兀,如孔雀振羽欲開;右邊峭壁如削,如仙人巨掌指天,形神兼備,倒映水中,越顯奇秀。

  同行的友人告訴我,若渡筏過溪,即是芙蓉峽景點。芙蓉峽因花而名。傳說何仙姑赴西王母蟠桃會,歸途路徑此處,花籃傾倒,芙蓉散落峽內,於是這裏芙蓉竟放如嶂。峽谷進口還是影片《阿詩瑪》中,阿黑為救阿詩瑪,躍馬急追,怒發神箭,岩壁崩裂,亂石橫斜的取鏡之地。

  聽了友人的介紹,我十分嚮往之,真想馬上去芙蓉峽一睹風采,可看看天色已近黃昏,時間太緊了,想想遊芙蓉峽還是下次光臨吧!於是我等依依不捨地告別仙都,乘車踏上了歸途。沒多久,仙都的好山、好水在朦朦朧朧中漸行漸遠,唯獨一個個膾炙人口的神話傳說在我心中揮之不去……   

(朱育新 遂昌縣 電力局)

回第二十一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