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第四大岛金塘岛以西有大鹏山(又名大平山、太平山),与宁波镇海之澥浦、伏龙山远相对峙。其周围海域为往来沪杭甬闽及外洋轮舶必经之通道。沥港、大鹏山洋面,汉港分歧,岛礁林立,时有商轮、渔舟触礁沉没,航行者苦之。
大鹏山人杨希栋(小名世堂)生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多岁时随父在家乡撑船,二十多岁到上海南北号木船当水手,后任“出海”(业务名称)。所谓南北号木船,即由福建装运木材驶往上海、青岛之帆船。杨希栋往来海上,目睹翻船惨状,遂于清光绪己亥年(1899年)发起,募建大鹏山灯塔,为过往船舶导航。这一倡导得到乡里各界及上海南北院木船行商的响应与资助。杨希栋于清光绪壬寅年(1902年),禀报定海厅官府立案,并择购大鹏山西北角之裂(烈、沥)表嘴地方筑造灯塔,初以地命名,后易名为“太平山灯塔”。塔为砖垒,呈圆形,外饰石夹,高可3丈,直径约5尺,顶端四周围玻璃,中间为固定亮台,点燃油灯作光源,彻夜照明。晴天三、四海里(1海里等于1.852公里)内皆可望见。灯塔建成后,该海域海损事故大为减少,亦为南北号木船停泊沥港洋面,采办食品提供了方便。
对杨希栋之善举,民国14年九月《时事公报》有报导称:定海鹏山岛之裂表嘴地方,东口岛礁林立,为南北商舶往来冲衢,然往往以婚黑歧误而遭损害。农历九月十九午后五时,雷霆大作,飓风骤起,时有南北商船数艘,适在裂表嘴灯塔外之髫果、小髫果诸礁遇风。其风势甚紧,驶行不利,继之入夜,黑暗未明,驶行数小时,幸见灯塔之灯光标识,始得避难于该岛之沥港中,不致全船沉覆。自此后,杨希栋遂为江浙沪闽海员、渔民所称颂。杨希栋告老还乡后,为使进出大鹏至沥港的船舶有靠泊之处,民国10年(1921年),又出资建造大鹏渡埠头一座。埠旁建候船亭,名“息影亭”,供过往旅客避雨休憩。日常到渡口看管,使行客安全过渡。民国13年,杨希栋病逝故乡,享年75岁。
父有善德,其子继之,杨圣渡,系杨希栋之长子,小名宝训,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家乡念完小学,就读于宁波第四中学。为维生计,先后去上海、南京谋生。始入海关做事,后转南入京津浦铁路工作。民国16年得到其老师、国民政府交通部长俞飞鹏之赏识与提携,旋任津浦铁路局庶务科和上海航政局第一科科长、代局长。当其得知先父杨希栋清末所建之裂表嘴灯塔历经风雨三十载后,其以油灯为光源,射程所及已不能适应海上客货轮舶航运之需求,加之沥港西岸的大鹏山埠头年久失修,有坍掉之虞,遂承先人遗志,发愿兴建。民国22年(1933年)初,独斥资万余元,于裂表嘴地方筑造高大灯塔。由方有宝君设计监建,是年五月竣工,塔用水泥改筑,圆柱形,高8.9米,内铸铁旋梯迂回而达塔之顶端。灯高海拔87米,光源由油灯改为汽油灯,光线较前强,射程比原来远。且新建西式洋房3间,为管塔人居留之所。所雇工役及灯油给养等一切经费,皆由杨圣波独力负担。同年,杨圣波又捐资兴建大鹏,修建大鹏渡埠和侯船亭(息影亭)。
民国23年十一月下旬,为修建灯塔及大鹏埠头之事,杨圣波致函定海友人刘寄亭,请其代遂呈文,向定海县府备案。兹录其原函如下:
寄亭仁兄赐鉴:
凉风天末,企念至殷,近想起居绥吉,皆大呈羊为颂。兹有恳者,缘敝处有沥港裂表嘴灯塔者,系先父独资创办。三十年来过往船只免遭触礁,得以保全者不可胜计,弟以年久渐形塌坏,为保全先人遗泽起见,爰于上年由弟聘请专家,照红海关(上海)灯塔程式,斥资改建,费时三月而成,放光较前明亮,频得各轮船长之赞许。又敝处有一衜头,亦经弟出资修理,改换大料条石。该衜头昔年亦先父个人创办者,为仰承先人遗志,不得不勉力为之,而经营以来,心力交瘁矣。兹分别缮就呈文两份,拟向定海县署立案,并请出示晓谕,敢求吾兄代为递表,至批回或请县署送由尊处转来,或由县署迳寄弟处均可,统乞费神,容面泥首。专此奉恳,敬请台安。
弟杨圣波
后市面衰落,上项费用难以为继,将有罢辍之势。民国24年,航商请愿修理定海属境沥港灯塔。宁绍等轮船公司以该航路为南北商船往来要道,灯塔设置亟为重要,时呈请财政部转饬浙海关补助修理经费。财政部据呈后令总税务司核覆。翌年二月下旬,上海江海关特奉派巡工司前往接收,嗣后经费由江海关负担,继续放光。民国26年(1937年)一月八日,渔业委员会驻定海办事处奉建设厅令,以据海关总税务司公署海务科航船布告云:“查浙海区域内太平山西北角附近私人所设之灯塔,业经海关接受,该灯塔原设有定光灯一盏,兹定于本年十月十八日左右(届时不再布告),改装无人看守之电石汽闪光灯,以利航行,饬即转告渔民、渔商等一体知照。所有该灯方位及其改变情形,兹列于后:(一)灯塔方位,该灯塔所在地点,约为东经131°49'9”,北纬30”5';(二)新灯情形,新灯设于白塔之上,其高度约在高潮水面以上280公尺;(三)灯光射程,该灯之光,除被小岛所遮蔽之区域外,其余地方晴时可照及10海里。每二又十分之八秒闪放白光一次,即明时历十分之三秒,灭时历二又十分之五秒;(四)关系海图,中华民国海军水道图一○○一号”。灯塔改建后,该航路南北商船往来皆称便。
民国29年(1940年)冬,杨圣波英年早逝,终年39岁。弥留之际,嘱妻吴爱华(37岁)、长子立铭(11岁)、次子立正(8个月),将先父和自己遗体合葬于灯塔附近山岗上,以示其两代人建造灯塔之宿愿。
光阴荏苒,岁月流逝,杨氏父子创设的裂表嘴(太平山)灯塔,已历时109载。一个多世纪以来,灯器设备几经更新,光源早已由当年的电石气闪光灯易为氙灯,后又改为进口灯器,射程远10余海里。管塔人代代更换,然塔身仍沿用至今。
在那茫茫的汪洋中,和漫漫的长夜里,不管风风雨雨,不管大雾弥漫,裂表嘴(太平山)灯塔始终屹立在太平山之巅。太平山灯塔之光芒不灭,杨希栋、杨圣波父子之功迹永续不朽。
(倪吾芳/舟山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