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半月灣”,我最初的記憶是源於一行文字:「鳥的家園-義烏美麗的半月灣。」我不知道這是一篇文章的題目還是一張照片的命名?因為我沒能看到其中的內容,但它卻為我提供了一個線索,那就是在義烏,有一個叫半月灣的地方。在我的想像裡,有這麼一個美麗名字的地方,一定有著美麗的景色,也許還會有著美麗的傳說。懷著一份好奇,也帶著一份嚮往,我一次又一次地來到半月灣,令人欣喜的是,每一次去都會新的收穫。
半月灣在義烏江的佛堂境內,幾百年前,義烏江水自東向西流去之時在佛堂倍磊街附近轉了一個彎,形成了如半個月亮似的風光地帶。
一片平陵寄碧涯,形開新月吐銀葩。 弦無上下憑流浣,魄不升沉倚石華。 崖穴草深藏玉兔,岸沿水瀉現金蛙。 帆歸漁火江村裡,疑似天邊星漢槎。
這首詩是當年半月彎美麗與繁華的生動寫照。
我第一次到半月灣,正是桃紅柳綠,春意蕩漾的季節,站在草木茂密的義烏江畔,看遠處群山起伏,林木蔥蘢。聽腳下流水潺潺,魚騰哇鳴,想像著白鷺群起舞落在江面上覓食戲耍,心中頓生出一種“惟我獨幸”的甜蜜來。只是一個人看風景,無法看到風景背後的故事,於是,三天後我又一次來到了半月灣。
說到半月灣,不得不提倍磊的埠頭。可以說,半月灣的形成,塑造的不僅僅是一處風光,更是為倍磊街造就了優越的地理環境。為了更多的了解風景背後的故事,在埠頭村,我們找到了一家三代撐船的村民許貞祥。在詢問了我們的意圖後,他帶我們來到了與半月灣緊緊相依的埠頭潭。他指著身旁的江水告訴我,他們管這個地方叫埠頭潭,古代的碼頭就建在這兒。此處水深有幾十米,很適宜停泊船隻。當年,倍磊埠是義烏、東陽、永康三縣經水路通往金華、蘭谿甚至蘇杭的交通要道,從這裡出發的商船,不僅可以毫無阻礙地通往金華沿江的各個城鎮和村落,還可以從杭州灣出發,通往更遠的上海、南京等地,埠頭上岸處,設有飯館旅店,生意很是火旺。有著如此秀麗風光和優越地理環境,離埠頭不遠的倍磊街成為明清時期商業重鎮也是不足為奇的。
“一江縈帶東西緯,雙艇分津米往梭。”遙想當年,那些滿載陶器製品、紅糖、火腿、粗布、細糧的船隊,雲帆高掛,來來往往,是何等的熱鬧和繁華啊!除了商人,一些官宦人士,也常常在埠頭上下岸。明萬曆年間,在南京任兵部尚書的東陽人許弘綱,每一次從南京回來就是在倍磊埠上岸的,後來,他還出資在倍磊雙溪的入口處建了一座石橋──望魚橋。這座橋和埠頭潭邊的毓麟橋一樣,是倍磊附近村民去金華的必經之路。離倍磊埠頭不遠的地方,相信還有一個金山埠,因為商業發達,當時的金山樂苑是婺州的繁華之處,那裡曾是紙醉金迷地,溫柔富貴鄉。如今,星移殘局滄桑變,人去埠逝水猶存。當年的埠頭早已沒有了蹤影,寬敞規範的雙向四車道公路已取代了昔日的水路。不遠處,半月灣水電站橫亙在義烏江上,像一座微縮的三峽大壩,顯得頗為壯觀。
在我就要離開半月灣的時候,一位到江邊散步的村民告訴我,兩年前,倍磊三村的朱炳權老人在廣泛收集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回憶把昔日半月灣的繁榮畫了出來。因為天色已晚,他答應以後有時間再陪我到老人家看看這幅畫。為了補拾那段無法逾越的歷史,我第三次來到半月灣,來到倍磊埠。在朱炳權老人家掛在牆壁上的畫面中,倍磊埠昔日的繁華再一次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憶昔埠頭潭,繁泊萬里船;而今江流薄,何處覓錦帆。這是朱炳權老人題寫在畫上的詩句,也是老人發出的感嘆。的確,隨著時代的發展,倍磊埠湮沒了,倍磊埠頭的喧囂和繁華也已成為過眼雲煙,只有從許貞祥、朱炳權這些老人們的回憶中還能依稀感受當年的半月灣上繁星點點,倍磊埠頭車水馬流的盛地。
站在歷經幾百年風雨滄桑的毓麟橋上,感受著清風徐徐,春水潺潺,思緒也如縷縷煙花,纏纏綿綿地彌漫著。曾經的歲月,讓人遐思,眼前的景色,讓人留戀。此時,江面上有一群白鷺飛過,風兒一吹,猶如一樹的梨花飄灑在天際,與靜靜的江水構成了一幅極為靈動和諧的畫面。
(潘愛娟/義烏方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