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名作家朗費羅名言:「啊!建築、建築!建築是所有藝術中最偉大的藝術。」誰都不能否認,古蹟是歷史的活見證,也是歷史的目擊者。誰都知道,國有歷史,人有傳記,而城市也有沿革史。
同鄉好友王大川教授,近年來,一同遊過深圳名城,也走過台北許多名勝景點,多蒙不棄,簡介許多名街名勝古蹟,細說古蹟的來龍去脈,獲益匪淺。所以,筆者極有意思把台北街頭,六十年來幾處凸出景點一古蹟,撰寫出來,作為建築古蹟藝術記盛。
台北、古蹟
深深地記得,四十年七月初吧!從陸軍部隊奉命調往空軍部隊服務,鐵路局台北火車站下車,空軍派來迎接車輛經過中華路,看著獨立一方的北門城廓、台北郵局,是我對台北建築物,最深刻的印象,及退役家搬台北居住,對台北幾處凸出古蹟,所見所聞略述如次:
台北府城-北門
《北門》一國家列為第一等級古蹟,類別:城廓。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延平南路、博愛路交叉路口。據查資料始建於清光緒五年(一八七九)閏三月,淡水縣與新竹縣分治,陳星聚開府台北,籌建台北府城,因土地基礎鬆軟,難承負擔重壓而停止。後來,福建巡撫岑春,台灣道台劉璈相繼勘定基址,光緒八年(一八八二),始召募粵籍工匠興築,光緒十年(一八八四)竣工。城郭周圍一千五百餘丈,開建五門,北門、東門附郭、小南門、承恩門即北城門,城郭額銘(巖疆鎖鑰)四字。日據初期毀城垣,城郭及西門。光復後,其他三門皆經整修,已失原貌,惟北門尚存其原貌。北門的形式頗特殊,乃一封閉式碉堡,城樓用牆兩層,至為堅固,屋樑結構仍為中國傳統式木構築,雕飾簡潔大方。
台北公會堂-中山堂
《中山堂》一國家列為第二等級古蹟,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九十八號,始建於昭和十一年(一九三六),時民國十七年,日本人為紀念日皇裕仁登基及因應一九三O年代台灣的社會有較多的變化,民間文化活動比較蓬勃,因此台北有公會堂之建築,日本人拆除清代留下來的布政使司衙門,利用其地址建築公會堂,內設大會堂、小會堂及餐廳等,為台北的文化活動最主要的展演場所。建築物由總督府營繕課井手黃設計,採取當時流行的現代拆衷主義樣式,使用鋼骨水泥結構,外表貼淺綠色面磚與方勝形的陶窗構成美麗的對比,堂內樓梯間牆上懸掛艋舺雕刻家黃土水的水牛群像作品,有古典圖案之裝飾。這座巨大的建築物,呈現阿拉伯拱窗及台灣陶瓦之鄉土味,象徵向東方尋求藝術泉源,頗使人回味。
艋舺龍山寺
赫赫著名的《艋舺龍山寺》,國家列為第二級古蹟,位於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二一一號,始建於清乾隆三年(一七三八),供奉觀世音菩薩,是屬於晉江、南安、惠安三邑籍居民,從晉江安海鄉龍山寺分靈來台者,此寺為艋舺地區之信仰,自治與自衛中心,凡議事、訴訟、調解等均假神靈公斷。昔日三邑商人之公會「泉郊」,即以此為會所。龍山寺歷經嘉慶與同治年間幾次大修,今日的龍山寺係大正九年(一九二O)改建,由泉州名匠王益順設計建造,前殿八角藻井,鐘鼓樓轎式屋頂及正殿圓形藻井皆精美絕侖。改建時由地方賢達倡捐,住持福智和尚率先捐銀,將畢生積蓄捐出,令人感動。今寺內尚可看到其塑像;如艋舺雕刻家黃土水也有一尊釋迦立像保存在大殿之中,皆為龍山寺富有歷史價值之文物。二次大戰時正殿遭毀,光復後重建正殿,現今石柱仍可見一九五五年之落款。綜觀龍山寺建築施工嚴謹,雕刻精密考究,石材多用泉州白石與青石,其豪華壯麗,為全市各寺廟之冠。
結 語
古蹟是歷史的活見證,台北市的發展雖然祇有三百多年,但它開始出現有人類的文化活動,卻遠溯至數千年之前,台北市的生命是源遠流長累積起來的,古蹟的存在就可將漫長的生命史串連起來。據資訊的顯示:台北市目前有第一級古蹟二處,有五處第二級古蹟,二十六處第三級古蹟,卅一處市定古蹟。古蹟分等級的意義,取決於它們所代表的歷史影響力。無國定或市定其文化價值無分軒輊,每處古蹟都無被瓜代。換言之,各個古蹟皆有其尊嚴,因為它們忠實地記錄了歷史。
綜之,台北市現有六十四處古蹟,還會慢慢成長,筆者大聲呼籲,讓我們共同來認識古蹟,共同來欣賞古蹟,同時也一起愛護古蹟。
(朱雁鳴/台北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