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護國隨糧王” 廟 |
更憶迎神四月三,拈香點燭鬧非凡。庶民不少將囚比,著上深紅一短衫。
這首《竹枝詞》說的是農曆四月初三日,為浙江省嘉善縣西塘鎮“護國隨糧王”廟會。這是西塘鎮及鄰近群眾的民俗節日。護國隨糧王廟又名七老爺廟,廟址在西塘西柵雁塔灣畔。我家住在西塘,我在年幼時曾見過這個規模盛大的廟會,直至解放後才始罷。
聽老輩人說,這一天,與會者雲集,人們結隊而行,壯觀異常。紅、黃、綠、白、黑五色旗象徵著五色雲彩。南貨店店員擁簇紅雲,米業工人擁簇黃雲,竹行工人簇綠雲,煙紙店店員擁簇白雲,煤炭店店員擁簇黑雲;接下來是威武的龍虎將,由綢緞莊店員裝扮;米行工人裝扮成巡按,騎在高頭大馬上;菜館店員做嚮導,抬著七老爺的大轎。豆腐店工人舉著蜈蚣旗……鑼鼓堂堂,和尚吹著樂器,十分威嚴。從各地趕來的七老爺的信徒,緊跟後面。他們穿著紅衣紅褲,象徵著願替七老爺受罪,有些人赤著膊,以示自己是重犯人,表示十分誠心誠意。這支隊伍浩浩蕩蕩,從四月初三晚上十一時左右出會正式開始,到下一天近中午時,才全部通過四十二個社棚,然後上堂(回廟)。於是廟門前的戲臺上開始做戲,一般做三天戲。我曾統計過,嘉善縣在解放前共有十六座廟名為七老爺廟。那末,為什麼惟獨在西塘鎮上有這個盛大的民俗節日呢?人們為什麼這樣愛戴七老爺呢?這裏有個傳說。傳說,明代末期,嘉善魏塘鎮有戶姓金的人家,第七個兒子叫金七,在朝廷當一個押運糧食的小官,專門在運河上押送糧食。
有一年,江南大旱,顆粒無收,到處是饑民,六月間,金七奉命押送一百條糧船從杭州府出發,通過運河到應天府(今南京)去,路經西塘一帶,看到兩岸的旱荒嚴重。骨瘦如柴的災民見了運糧船,都來圍觀,苦苦哀求,久久不散。金七就停船上岸,到西塘鎮上找幾位摯友商量,言談間,進一步體察到百姓饑餓的慘狀。他這些朋友代表鄉里,要求暫借一些糧食解救災民。可是,這是皇帝的軍糧,他怎能作主呢?何況,已在路過嘉善時,見過知縣,蓋過嘉善的火印。於是,他又到嘉善城裏,求見知縣,要求知縣搭救氣息奄奄的鄉里百姓。知縣告訴他早已幾次十萬火急申報朝廷,迄無音迅,知縣也是一籌莫展!金七說有一計可以暫救百姓。縣官問他何計,他說:“西塘父老百姓懇求借我押運的糧食。”“這個,”知縣聽了,不禁沉吟半晌,“皇糧不按時運到有殺頭之罪,何況你擅自借人,被朝廷知曉,是要問斬的!”金七說:“為鄉救裏百姓于苦難之中,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知縣被金七捨己救人的精神深深感動,決定開眼閉眼,裝作不知,暫不稟報朝廷運糧船已路過嘉善。於是,金七把一百條船上的糧食統統讓災民取去。災民得了糧食,絕路逢生,重振家業,抗旱種田。不覺到了九月,應天府因不見金七押糧到來,下公文,派專人前來追查。知縣得知後,連夜找金七商量,金七曉得事情再也包不住了,決定獨自承擔責任,免得鄉里遭難,就在四月初三這天跳進西塘雁塔灣頭的河裏自盡。百姓聞迅,家家嚎哭。為了紀忘他,集資在他自盡的河邊建起一座廟宇,叫七老爺廟,百姓尊稱他為“護國隨糧王”,寫著這五個大字的匾額高高地掛在大門門楣上。每年的四月初三舉行廟會,成了西塘人盛大的民俗節日。
1996年後,隨著西塘旅遊開發,七老爺廟及其廟會習俗也恢復了。2006年4月,我與參加“中國古村落國際高峰論壇”北京的專家來到前,已恢復並成為西塘旅遊景點的護國隨糧王廟。
毫無疑問,這是一則廣泛流傳的傳說,也是一個影響深遠的習俗。我想,是不是因為七老爺生前為百姓忠心耿耿辦事,被當地百姓銘記心懷。所以建廟紀念?舊時,吳越地區常患水旱之災,官府不管有收無收照收皇糧,同情那些在饑餓線上掙扎的鄉民的押運糧食官,在散糧後投河自盡,人們當然敬奉為神,其實,漕運官為民死難,因為有恩於民,被立廟紀念的各地均有。由此可見,其中寄託了老百姓多麼真誠的感情!
所以這個傳說還在“傳”,一次次也被報刊採用。1982年10月湖南出版社出版的黃泊滄編的《節日的傳說》就收入了這則傳說,1991年出版的《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嘉興市故事卷》也收入其中。2006年還被吉林《民間故事》採用。這個民俗節日尚在西塘傳承,年年舉辦廟會。
(金天麟/嘉善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