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財神節
私有制產生以來,財富成了大多數人們的追求,於是人們創造出“財神",財神爺便成了世人崇拜的偶像之一。從前供奉財神的廟宇遍及城鄉。有的商家還專門把財神供在神龕上。在寧波這地方,春節期間,有的鄉人還用紙紮官帽,以麻作鬍鬚,手托一茶盆,內放假的金銀財寶,裝扮成財神到各家去送寶討賞錢;有的則以木刻財神像印在紙上,於春節期間到各戶去送“財神",討得主人歡心,給以錢物。這表明財神是新春佳節民間少不了的重要角色。
中國的“財神"有好幾位,甚至有武財神、文財神之說。在種種傳說的財神當中,影響最大的當然是趙公元帥趙公明。據《封神榜》記載:趙公明原是峨嵋山的道仙,身騎黑馬,手執鋼鞭,有定海神珠、縛龍索等法寶。被聞太師請去打周武王。他助紂為虐被打死,封為“正一龍虎玄壇真君",手下有招財、進寶、納珍、利市四神,主管“迎祥納福",因此,趙公明被稱為財神。
文財神有比干和范蠡兩人。比干(據光明日報出版的《比干後裔-林氏家族三千年族譜》記載:比干是寧波甯海林姓的祖先。)是殷紂王的叔父,為人忠直。他見紂王寵愛妖妃,荒淫失政,殘害忠良,便直諫紂王,惹得紂王成怒,將比干的心挖了。傳說他有一顆“七竅心",為民生計,辦事公正,故被後人稱為“財神"。
另一位財神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的大臣名叫范蠡。他足智多謀,要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越王成就了霸業。在越王大賞功臣的時候,范蠡卻隱姓埋名急流勇退。他料到越王“可以共患難而不可共富貴"便離開越王,改名換姓到齊國去做珠寶生意賺了許多錢,成為巨富商。但他品德高尚,將賺來的錢財,都散給親戚朋友和窮苦百姓,最後在陶邑定居,自號“陶朱公",傳說,他晚年隱居在(寧波)鄞縣東錢湖邊,故那裡有一座山叫“陶公山"。怪不得善於經營,遍佈四海,造福桑梓,享譽世界的“寧波幫",原來有其優良的傳統呢!范蠡能聚財又散財是難能可貴的,故後人奉為文財神。
從前民間年節期間,大多要張貼財神畫像,除夕或者正月初正焚香接財神。俗說財神生在正月初五,因此對他的奉祀以這天為重:“陰曆正月初五是財神生日,供以香案,迎接財神。"南宋大詩人范成大,於淳熙6年(1179年)二月起知明州(今寧波)兼沿海制置使,他在《樂神曲》中寫道:“豚蹄滿盤酒滿杯,清風蕭蕭神欲來。"“老翁翻香笑且言,今年進財勝去年。"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今日的人民也迫切地要求過富裕的生活。然而我們禮敬的是“勞動致富",“科技致富",“國富民強"等大財神!
女媧補天節
為闡釋人類之始,西方創造了上帝造人的神話,中國則雕塑了補天的女神“女媧"。神話傳說“女媧補天"的日子是在夏曆正月二十日。
相傳遠古時代,共工和顓頊兩位天神爭鬥打仗,共工打敗了。於是他惱羞成怒,一頭撞折了擎天柱--不周山。結果蒼天傾塌,下雨不止,地上洪水氾濫。天神女媧見此情形,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才遏止了這場災難。於是後來人們就把補天完成的這一天,叫做“補天日",也叫“天穿節"或“補天節"。
為了紀念女媧補天之舉,後世人們便在這天做煎餅放在屋頂上效法女媧補天。此俗在宋代很流行,不僅有時人陳元靚的《歲時廣紀》談及此事,李靚也有不少詩詠。其中一首題為《正月二十日俗號天穿日以煎餅置屋上謂之補天感而為詩》云:媧皇沒後幾多年, 夏伏冬愆任自然。 只有人間閑婦女, 一枚煎餅補天穿。
此俗流傳到南方叫“攤麥餅",理念是一樣的。
“補天"習俗這一倫理觀念,在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小說《紅樓夢》中得以反映:傳說女媧補天時剩下一塊石頭,該石下凡,化作無數顆晶瑩綺麗的青田凍石,民間稱之“假寶玉"。曹雪芹受此傳說的啟迪,才構思出《紅樓夢》裡的奇男,賈寶玉。故曹雪芹曾引此作為小說的創作動機。他在開篇第一回寫道:
女媧天在荒山無稽崖煉成36501塊石頭,補天用去36500塊,剩下一塊棄之青埂(情根)峰下……“又不知過了幾世幾劫,因有個空空道人訪道求仙,從這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經過,忽見一塊大石,上面字跡分明,遍述歷歷;空空道人乃從頭一看,原來是無才補天,幻形人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引登彼岸的一塊頑石。"頑石上詩道:無才可以補蒼天, 枉入紅塵若許年。 此系身前身後事, 倩誰記去作奇傳。
又見《文物》1973年第2期,有曹雪芹的《自題畫石詩》云:愛此一拳石, 玲瓏出自然。 溯源應太古, 墜地又何年? 有志歸完璞, 無才補蒼天, 不求邀眾賞, 瀟灑做頑仙。
顯然,曹雪芹作《紅樓夢》是想通過對賈、史、王、薛四大家族衰敗沒落的描寫,形象地展示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天"必然崩塌的過程,並感歎自己“無才",開出“補天"--合理安排“天"的藥方,因而發出了“枉入紅塵"之歎,為封建宗法制度的衰亡唱出了無可奈何的挽歌!
“蕭琵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迄今,以煎餅、麥餅置屋上謂之“補天"的習俗,幾乎已被人們所遺忘,然而,“補天"的精神卻永不磨滅!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新世紀,隨著世界人口劇增,工農業迅猛發展,大氣污染與氣候惡化也日趨嚴重,特別是臭氧層遭到破壞,溫室效應等問題正在困擾著人類。人類只有靠自己來拯救地球!這個任務就歷史地落到21世紀的接班人--新時代“女媧"的肩上。新時代的女媧們,要培養“綠色倫理"觀念,用科學的管理有效制止污染的發生,並且進行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改善自然環境,在全球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綠色文明,譜寫新世紀“補天"的壯麗篇章!
廣義的說,“補天"即謂“獻身社會,造福人類"的壯舉!在這“東方風來滿眼春"“和諧世界樂人寰"的日子裡,展現面前的是一個千帆競發的科技時代,一個霞光萬道的知識經濟時代。時代需要這種獻身精神!興科普,遊星空,換日月,征宇宙……話傳奇,女媧補天穩乾坤;看今朝,嫦娥奔月信天遊。
“送窮"“迎富"節
在古代,正月滿了還有兩個小節日,叫“送窮"節和“迎富"節。
“送窮"就是把“窮神"送走,一般是在正月的最後一天,稱“晦日",即“窮神"死在這一天,古代稱“送窮節"。
傳說中的“窮神",身材瘦小,喜歡穿破衣裳,喝稀粥,即使給他做了新衣服,他也要用火燒破後才肯穿。古書上說,這個窮鬼是上古帝王顓頊的兒子,名字就叫“窮子"。
各地“送窮"的儀式不完全一樣。有的在這一天掃除房間內的塵土垃圾,丟進水中;有的煮了稀粥,拿些破爛衣服,在小巷裡一把火送他遠行。唐代文學家韓愈的《送窮文》有“結柳為車,縛草為船"之句,這是為窮鬼上路準備交通工具,甚至還給他帶上乾糧點心。
“送窮"節後間隔一天,二月初二便是“迎富"節了。那一天,鑼鼓喧天,彩旗招展,財神爺爺堂中坐,人人祝福祈豐年。如楹聯所寫:芝麻開花,生活節節高;萬事如意,幸福人人笑。
唐代畫家陳維岳曾畫有《送窮圖》和《迎富圖》,一表當時的盛況。
送窮迎富風俗的產生和流行,表達了人們希望能擺脫貧窮困苦過上富裕日子的美好願望,但在舊社會對勞動人民來說,年年都送窮,還是歲歲窮。唐代詩人姚合曾經作詩感慨地說:“年年到此日,瀝灑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古人皆恨別,此別恨銷魂。只是空相送,年年不出門。"
“送窮"和“迎富"都被安排在新春時節,反映了古代人民希望在年節交替,辭舊迎新之際,送走舊日的貧窮和苦難,迎來幸福美好的生活前景。
今天,在送窮迎富車輪的轉動中,人們不斷地喚呼一個響亮的名字叫“發展"!“發展是硬任務!"這又是鄧小平同志一貫強調的,如今又強調貫徹“科學發展觀"方針,這些話可說是我國新世紀發展的宣言書和動員令,也是對“送窮"“迎富"的節俗文化意蘊,作了偉大的現實主義批註和深深禮贊!看,今日寧波:山好,水好,風景甬江獨好好;金多,銀多,財富港城最多。江清波寧,財源滾滾滿甬江;花香日暖,金光閃閃照港城。
“借問瘟君今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窮"是可以“送"走的,而“富"更要政府的富民政策和幹部群眾的同心合力“迎"來的,“急"不來也“搶"不來的。“迎富"不是一日之功,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家一戶。“送窮"“迎富"都有一個過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一個與時俱進、逐步發展、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正所謂:發展循規律,欲速則不達。一些人之所以栽了跟斗,就是這種急於“送窮"和急於"搶富"的暴發戶心態帶來的。前車之覆,後車應當認真鑒之!
(金建楷/寧波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