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Dementia」一向被翻譯為「癡呆症」,而且被廣泛地沿用。然而癡呆症的字面,含有從小或本來就癡愚或呆笨的意思,不但與實際病況不符,且此名稱難以被病患或其家屬所接受。其實癡呆症病患之記憶及智能等本來是正常的,一直到腦部發生了病變之後,才有了功能的減退及喪失,所以究其英文字面的本義:「心的喪失」,以本文加以闡述,來突破一般迷惑的人。
案例:某四十二歲的先生,訴求法院判決與他得了老年性癡呆症的妻子離婚。罹病後的妻子,連自己先生的名字都不曉得,且完全無法做家事,煮飯、洗衣服、打掃等,全由先生來做。既為夫妻,卻無心靈上的交流,在生理、心理上都覺得很絕望,於是,這位先生做了以下的決定:今後,願負擔妻子進入專門看護機構的所有費用,並可持續會面的條件下,而決意離婚。
案例:患者五十一歲,女性,最初引人注目的特徵是對丈夫嫉妒的感情,不久之後記憶力急速地下降,連自己家裡的情況也不知道,把所有的東西或放在身邊或藏起來,有時候還認為誰要殺她而大叫著。在療養院裡可以看得出來她困惑至極,連自己所在的地方或時間都不知道。把醫生當做客人來迎接、招待,有時醫生被煩惱地講了些重話,於是她就趕醫生走。偶爾會陷入淡忘狀態,拉著寢具到處走,喊著丈夫或子女的名字,被認為也有幻聽、幻覺,在任何時間裡總是經常地叫著恐怖的聲音。他的症狀逐漸惡化,最後幾乎處於睡眠狀態,入院四年半以後…就去世了。
以上為老年性癡呆症典型案例,好發於本來智力正常的中老年人,其症狀是漸進的,而其原因卻仍妾身未明,或說病毒感染,或說鋁製餐具引起,但均未被證實而仍然是個謎?根據研究分析顯示:平均每五人中就有一人有此類傾向,而且,今後隨著高齡化的進展,這個比例會日漸增加,只要是想過長一點的人生,我們就無法避免患癡呆症,若不幸地,我們的家人患了癡呆症,又該如何來陪他們呢?這是個愈發切實的問題。而且也是邁入高齡化社會的我國,在21世紀無法避免的問題!
癡呆是一種症狀,以記憶與智能的減退為主,伴隨有判斷、思考、空間、時間、語言等的障礙或感覺失常,以及個性行為的改變,造成癡呆的疾病,統稱為癡呆症。病患本身或其親友最初會發覺病患有輕度的健忘,但對往事仍可清晰地如數家珍,此時若給予中藥「當歸芍藥散」,以增加神經傳遞物質 Acetylcho1ine(乙醯膽鹼)的量,則症狀可獲得改善。否則會漸呈焦躁不安,或較漠然無謂的表徵,常會把東西放錯地方,生活起居上的小節漸脫節或不連貫,而且常重複某些字眼或動作。症狀漸漸惡化且不可逆,藥石罔效;其認知、判斷及抽象思考能力減退,無法工作,時、空感覺困難,走出家門就迷路。漸漸連熟朋友或家人也無法認出,甚至忘記自己年齡,而且睡眠日夜顛倒,甚至會有幻想或妄想,個性隨之改變,有些人變得畏縮而不太講話,有些人則躁動及有暴力行為。再嚴重時,其運動感覺的功能,手腳動作,走路也都有困難,甚至有大小便失禁的情形,最後衣食起居都需依賴他人。
癡呆症除了老年性癡呆症之外,尚有血管性癡呆症,也就是多發性腦梗塞癡呆症,肇因於腦中風。當腦血管破裂或堵塞,使得血液循環不良,氧氣及養分無法供應,導致腦神經細胞以異常的速度死亡,所引起的一種癡呆症類型。若血管堵塞的地方是在運動中樞的話,就會引起手腳麻痺等症狀;若在語言中樞的話,就會產生失語的症狀。
腦梗塞可因動脈硬化而出血或膽固醇過高而阻塞,造成突然頭痛或暈眩。這個時候,除了身體的不適外,在血管堵塞的地方,同時也會有癡呆症的產生。即使是小小的堵塞,連使用電腦斷層攝影也察覺不出的情況,亦可能形成慢性的癡呆症。而每中風一次,便加遽症狀。發生的原因可有:高鹽分膳食、酗酒、抽菸、高膽固醇食物、缺乏運動等等不良生活方式,以及病灶自帕金森氏症、甲狀腺功能過低症、脊髓小腦變性症、代謝障礙、營養障礙、重金屬中毒、藥物中毒、腦腫瘍、頭部外傷,感染等,都有可能導致癡呆症狀。
對於血管性癡呆症,最好的治療方法便是「預防」,即於平日便需防範各種可能發生癡呆症的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菸、酒等,使腦梗塞不致發生,再加上規律的起居生活及適當運動、社交、休閒等保健措施,則不會罹患多發性腦梗塞癡呆症。若不幸發生了,仍然要積極的治療其危險因子,以免繼續發生腦梗塞及腦萎縮,使癡呆症更加惡化。
其次為症狀療法或支持性療法,則適用於所有癡呆症,目的在維持病患的一般健康及自尊,避免意外傷害,並輔導其家屬、看護人員、社會工作人員,不要再把癡呆症患者當做「東西」來對待。因他們只不過是在普通的狀況下無法和我們有所傳達、溝通、交流的「人」罷了!
老年性癡呆症至今肇因未明,亦無特效藥可治,唯從疫病調查中顯見,這類患者多傾向於任性、自私、頑固等性情孤僻。有身心障礙的人,為維持身心平衡,茲建議若干方法如下:
一、年輕時即應有防老計畫:通常在未老前,即對自己將來的生涯有所規劃,或心理準備,臨老接受改變時,就不會顯得驚惶失措,心理頓失依靠。因此,愈是健康、具彈性的個性,對挫折的耐受力也越高,越能以通變達觀的態度去面對變局。
二、自動培養各種興趣及知性、感性鑑賞力:不論是棋藝、麻將、插花、書法、樂器演奏、音樂欣賞、園藝乃至詩、詞、歌、賦,都可嘗試著去培養出興趣。唯有不斷去求知識、智慧活動的人,始有開朗、穩健、健康及長壽的人生。
三、維持良好的工作狀況:人到了晚年,如果還能持續工作,或以相當的工作實務經驗供人參考,除了可使日子過得充實外,經濟的獨立,可使挫折和失落感降至最低。
四、社交活動的參與:一個人如果個性過於內斂、萎縮,則很難享受友情。平日適度的社交活動,可以幫助自己從人際關係中,尋找自信及自我,並擴大生活領域。老年時縱使無兒孫繞膝,也不乏知己好友相伴,則不會讓自己有啃噬寂寞的機會。
五、健康的體能狀況:如果疾病纏身,力不從心,縱使自己原有良好的防老計畫,也終歸泡影,因此,保持身體的良好狀況,是適應老年生活最重要的條件。體能狀況的維持,並不是等老來才開始打打太極拳或慢跑,應從年輕時期起,持續的勞動習慣和體能訓練,才能提供「健康」保險。
六、美好甜蜜的婚姻:貼心的老來伴,永遠是最強而有力的平衡身、心良劑。
誰也不想成為癡呆症患者,可是,一旦馬上把身邊發生的事忘了(健忘症)即顯示「癡呆症」開始了的信號。即使睿智有如愛因斯坦,臨老亦面臨此一命運,唯有平日多下點預防保健的功夫,免得他日成了「失心」的「人」。
(江宗禮/台南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