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本会 《台浙天地》 友站连结 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 正體中文 联络我们  
海峡串珠的澎湖群岛(上)

蔡业成

  澎湖因位于东瀛台湾的西侧,古称“西瀛”,由六十四个大小不等的火山岛屿和许多岩礁所组成。从航机上俯瞰,点点的岛群,像一串散珠,星罗棋布在台湾海峡中,熠耀发光。被誉为“台湾的马尔地夫”,“台湾的夏威夷”。自古以来,即为台湾的屏障,东海和南海的天然分界线,亚东和太平洋的航海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群岛中有人居住的,不足半数,最大的是澎湖本岛,原名“大山屿”,与“中屯”、“白沙”、“西屿”(亦名“渔翁岛”)三岛共同围成一内海,东、西长八公里,南、北宽十二公里的深水港;港外波涛澎湃,港内平静如湖,乃形容为澎湃之湖,简称“澎湖”,以迄于今。

  根据马关条约,台、澎乃割让给日本;直到民国三十四年抗战胜利,光复台、澎,澎湖开始设县,辖一市五乡,即马公市、湖西乡、白沙乡、西屿乡、望安乡及七美乡等,人口十万余人。由于澎湖地当冲要,文化早开,开发的历史,较台湾还提前三、四百年,所以人文古迹多得出乎意外,自然景观也特别丰富;至于散布四处的离岛,虽不及本岛繁荣,却比本岛还多一分原始,多一分自然,多一分神秘,更多一分浪漫,为一绝佳的游憩、休闲、渡假的胜地。

马公市

  马公市是澎湖县治的所在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大厦林立,名胜古迹,遍地皆是。

一、妈宫古城(顺承门)

  妈宫古城,原称“澎湖城”,座落在马公市金龙路,创建于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十二月,由当时的澎湖总兵吴宏洛,督同全体驻军协同营造,至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十月竣工。全城周围长七百八十九丈二尺,高一丈八尺,厚二丈四尺,雉堞五百七十个,城基入地三尺五寸,设东、西、南、北、小南、小西六门;东门名“朝阳”,西门名“大西”;南门名“叙门”,北门名“拱辰”,小南门名“迎曦”,小西门名“顺承”;除大西门外,均筑谯楼(俗称敌楼),建筑宏伟,气势雄浑。日据以后,藉辞拓宽街道,建筑码头,于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便将城墙、城门、城楼尽行拆毁,仅留下小西的顺承门,及北门一小段城墙,点缀在烟波飘渺中,成为妈宫城的遗迹。民国六十一年,澎湖县政府特予整修,并立碑以记其事。红椽碧瓦,古色古香,经内政部审定为国家二级古迹,供游人凭吊。

  顺承门四周,植有高大的古榕,浓阴覆地,每当夜幕低垂,当地青年男女,都喜在此约会,于是通往城门前的道路,被称“情人路”,十分浪漫。凭吊后感赋一绝句:

  江楼环绕妈宫城 碧瓦红椽海宇清
  阅尽沧桑惊世变 顺承门在五门倾

二、天后宫

  天后宫原名“娘妈宫”,位于马公市长安里,始建于明代初叶。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名将俞大猷击退倭寇时,曾予扩建;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明军剿倭大胜,又加重修;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明军驱逐荷兰,再予改建;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清水师提督施琅,击败明郑守将刘国轩,自称全仗妈祖庇佑,奏请清廷敕封为天上圣母获准,并赐“神昭海表”御匾一方,自此乃改称“天后宫”;从始建迄今,已逾四百年,为全台最古老的妈祖庙,是澎湖居民的信仰中心。

  天后宫坐北朝南,为少见的三进重檐庙宇,前三开间,后五开间,最后一进为两层楼阁式建筑,巍峨壮丽。庙的墙椽、廊柱、斗拱、木屏、窗棂、壁饰、木结构的雕刻和彩绘,均精致古雅,整座庙宇的支架,都是木榫,通体未用一根铁钉,是雕刻艺术的极致,充分表现古典建筑的艺术美。

  后殿柱壁间,有一块古碑,长一九八公分,宽二九公分,阳刻“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字体苍劲有力。事缘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荷兰提督韦麻郎(Wrbr and Van Woerwyk),率部入侵澎湖,伐木筑营,意图久占;明都司沈有容,将兵来澎,往见荷督,先礼后兵,终于收到吓阻效果,荷兵撒离澎湖。后人为纪念沈氏谕退,立碑于大山屿,后移置妈祖庙。天后宫集上述建筑艺术与历史于一体,乃经内政部审定为国家一级古迹。于此也即兴赋一绝句:

  湄州圣母到澎湖 护国护渔兴不孤
  庙貌庄严雕刻美 全台首建树宏模

三、观音亭

  观音亭,不是亭,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佛寺,座落在马公市西北部的濒海处,主祀观音菩萨。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 1696),当时任右营游击的薛奎,为祈求辖内居民平安,而集资兴建。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通判陈铨发起重建;嘉庆十年(公元1805),副将王德禄捐资大修;光绪十年(公元1884),法军侵澎,庙被拆毁,观音佛像及钟鼓法器,皆被掠一空;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总兵国宏洛募款重建;光复后民国四十八年,复斥资扩修,以迄于今,历时三百余年,业经内政部审定为国家三级古迹。

  整建后的观音亭,造型古朴典雅,庙前蹲伏一对石狮,正殿门楣高悬金色“观音亭”三字匾额,左右拱门分别刻“慈云”、“法雨”四个金字。殿前长方形石柱上,也刻“音果能观身上别生法眼”,“祖来成佛胸中本具婆心”金字对联。正殿分三开间,居中供奉观音佛像,左右塑十八罗汉,两侧则为僧尼住房。

  庙前干涸的放生池中,耸立一座精巧的两层亭台,顶部竖块长方形牌坊,横刻“望潮”两字。面对大海,登台瞭望,四面烟波浩淼,八方风雨飘摇。尤当夕阳西下,面对西屿落霞,景色万千,令人俗虑全消。附近尚有“介寿”、“海豚”、“怀恩”三亭,共同构成“西瀛胜景”,终日人来客往,使观音亭盛况空前。即景口占一绝句:

  是庙非亭莫费疑 观音大士坐须弥
  望潮台望崦嵫日 胜景西瀛色相宜

四、春晖园

  春晖园位于马公市郊的四维路旁,占地七百多坪。是当时澎湖防卫司令部司令官宋川强,为了感念天下母亲的辛劳,弘扬孝道,净化人心,献出闲置的营区,督同所属官兵整理后,开辟成以“孝”为主题的公园,另请工匠制作三座象征母爱的雕像,再恳请艺术大师赵二呆书写〈孝经〉全文,刻石立碑,于民国八十二年九月三十日落成,同时开放参观。

  第一座是唐诗人孟郊所作的〈游子吟〉制图,图中一位慈祥的母亲,正聚精会神地为子女缝制衣服,身边蹲着一只老狗。含意是〈游子吟〉乐府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也是春晖园构思的由来。

  中间一座是位母亲,背上负着幼儿,躬身辛勤工作,身边还有一个小孩拉着衣角哭泣。意含单亲妈妈,既要赚钱养家,又须照顾稚龄子女;下方则雕刻〈诗经〉:“蓼蓼者莪,匪莪伊篙,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读来令人动容。另一位有心人,浏览后由衷感赋一绝:

  春晖无偿照人间 游子天涯尚未还
  多少亲恩萦梦寐 当年何故别慈颜

五、孔子庙(文石书院)

  孔子庙,原为“文石书院”,位于马公市东郊文澳湾,坐北朝南,面临海滨,环境幽雅清静,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 1767),由时任澎湖通判的胡建伟,俯顺贡生许应元请求,以培养地方优秀人才为主旨,全部建材,均以当地特产文石所砌成,玲珑美观,落成后充为官立书院,为当地唯一学府,并成澎湖文化发祥地。院中珍藏书史册极多,堂内奉祀文昌帝君神像,及宋儒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张栻等五位理学大师神位。

六、第一宾馆(总统行馆)

  第一宾馆,即先总统 蒋公行馆,前身是日据时期的迎宾馆,作为昔天皇裕仁接待皇亲和高级将领之用,位于和尚山高丘上,始建于民国三十一年(昭和十七年,公元1942),为一栋白墙黑瓦的日式建筑。外观典雅、气氛肃穆,为澎湖人眼中的神秘处所。民国三十八年,大陆即将全面撤守。先总统 蒋公率同文武百官抵达澎湖,即曾在此策定转进计划;民国四十七年金门发生“八二三”炮战, 蒋公与经国先生,也更是常驻此地,亲自指挥前线作战。现虽已对外开放,仍有驻军守卫。

  入内首先见到的是成排老树所覆盖的一段绿色隧道,两旁是大片万紫千红的花园。内部有十六个房间,除总统起居室、寝室及办公室外,还有经国先生办公室、会客室、餐厅、侍卫室、管理员室,其余则是侍卫和官邸人员的房间,公共卫浴室等。引人瞩目的,是 蒋公的寝室,只有一张双人床,夫人梳妆间和盥洗设备,简朴一如平民,大出游人意外。

  宾馆的后方,是景色幽雅的花园,遍植树木,花卉、中有一蜿蜒幽暗的地下隧道,长逾百公尺,宽仅容一人侧身通行,旁另挖筑几间战备小室。屋旁有一“介寿亭”,是当地居民感念 蒋公恩德,自发募款添建。于此也感赋一绝句:

  白墙黑瓦建扶桑 接待王亲国戚房
  收复台澎光日月 中华元首换天皇

七、蔡廷兰进士第

  蔡廷兰进士第,位于马公市兴仁里双头挂的古老村落中,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为蔡廷兰高中“开澎进士”返乡祭祖时,当地县政府有感于其带动澎湖文风,特别出面发起建“进士第”,所使用的大部分建材,均由大陆转运过来,惟有围墙采用当地砧石堆砌,两侧嵌镶镂空的石雕白鹤,门楣镂刻“进士第”三个大字,红墙绿瓦,飞檐翘角,很有气派。岁月推移,迄今已历一百六十余载,当年富丽堂皇的建筑,虽面临倾圯的命运,但亦愈显古色古香,经内政部审定为国家三级古迹。

  进士第的巷头,尚有一座“济阳堂”,为蔡氏的家庙,虽未列为国家古迹,亦应连同进士第,由政府一并管理,以免荒废。为赋七绝一章:

  开澎进士世无双 带动文风振海邦
  绿瓦红墙深院落 百年古迹历星霜

八、四眼井与万军井

  四眼井又名“四穴井”或“四孔井”,就是一口大井上覆四孔花岗石板,可供多人同时汲用,设想周到,构思奇特。位于天后宫前的左侧,中央街的北端,深三公尺,直径二公尺,开挖年代可上溯明季,为马公最古老的水井,水量充沛,当年街上居民的生活用水,全赖此一古井。近年水库建成,自来水直达宅内,供应无虞,井泉仅供洗涤之用,功能大不如前;但历史意义重大,值得珍惜,业经内政部审定为国家三级古迹。

  万军井又称“师泉井”或“妈宫大井”,位于天后宫后。相传施琅攻克澎湖后,士兵缺水解渴,宫后虽有一口大井,却盐味过重,无法取用。施琅无奈,乃亲向妈祖祷告,盼赐甘泉;不料次晨,井中清泉盛涌,足供万军饮用。欣喜之余,遂改此井名为“万军井”,也经内政部审定为国家三级古迹。

  于此曾就四眼井赋一绝句:

  一井寒泉四穴开 构思奇特不凡才
  多人汲用皆称便 造福民生亦快哉

九、风柜涛声


风柜二层楼高的观景台

  “风柜”是一个很奇特的地名,位于风柜半岛外侧北海岸,由于沿海尽是发达的板状和柱状的节理玄武岩,气势雄浑,在海浪长期的浸蚀下,自然形成触目可见的错落海蚀洞和海多蚀沟等景观。当海潮雪阵银山般的涌入岩层下的海蚀沟时,就传出低沉的吼声,激荡回旋,犹如风箱鼓风,故名“风柜”。如果风力加大,水花就自地面岩石缝隙喷射而出,蔚为奇观。“风柜涛声”,遂成澎湖八景之一。即兴也赋一绝句:

  前浪如山后浪推 银山涌向翠屏隈
  海风呼啸涛翻雪 怒吼狂号动八垓

十、林投公园

  林投公园,位于湖西乡林投村海滨,是一处人工造林区。高大的木麻黄,广逾一公顷,多达数万棵,树龄约五十年,沿海挺立,环绕成屏,株株苍翠,一片葱茏。公园创建于四十六年二月间,花木扶疏,是澎湖少见的绿地。正面竖有胡宗南将军纪念碑,碑上立胡将军铜像。入内有凉亭、花圃、鸟园、喷水池、野餐场、露营区,以及儿童乐园等,喷泉下饲养盈尺鱼群,金鳞闪耀,炫人双目。

  西侧是军人公墓,建有“存碑塔”、“安灵祠”,以奉祀历年来国军阵亡将士。民国四十七年“八二三”金门炮战,为国捐躯的吉星文、章杰、赵家骧等三位将军,也埋骨于此。凭吊英灵,缅怀忠烈,不胜敬仰。为赋一绝:

  绿地难寻剩此园 森森乔木夏阴繁
  安灵祠与存碑塔 埋骨林投百世尊

十一、跨海大桥

  跨海大桥,位于白沙、西屿两岛之间,凌空横跨怒涛澎湃的“吼门水道”上,于民国五十四年四月开工,经五年九个月的赶建,至民国五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全部完成,六十年三月二十六日正式通车。桥头是半圆形的白色拱门和红色砖墙,桥身长二、一六○公尺,海上路堤长三二○公尺,陆上引道长三、○六一公尺,总长五、五四一公尺,桥墩七四座,桥孔六八个,桥面宽四、六公尺,每隔三百公尺有一回车道,可并行四部汽车,桥下则可通航二百吨的船只。远望像一道美丽的长虹,比日本的浅草跨海大桥还要壮观,被誉为“远东第一长虹”,也成澎湖的地标。

  大桥是在先总统 蒋公五十三年夏季莅澎湖时,指示台湾省政府研议兴建,并派兵工支援;施工期间,曾多次到工地巡视,关心备至。桥建成后,使得马公、白沙、西屿三岛连成一气,交通畅行无阻,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同时也促进观光事业的发展。地方人士为感念 将公恩德,特在东桥头兴建公园,树立 蒋公铜像,上面 “民族救星”四字,以示永远怀念。游人每多留连于高耸的拱门前,或观赏海景,或倾听潮音,想到艰苦的工程,更体认到人定胜天的古训。感赋一绝句:

  横卧白沙西屿间 怒涛澎湃吼门湾
  远东第一长虹带 巧夺天工不等闲

渔翁岛

  渔翁岛因在澎湖之西,所以又名“西屿”,是澎湖群岛中的第二大岛,面积南、北长约九公里,东、西宽约两公里,计一八、二平方公里。纯朴的渔村风情,多变的地质景观,丰富的国家级古迹,引来成群结队的游客,造访下列各景点:

一、小门屿

  小门屿是西屿北端的一个小方山岛,位于跨海大桥下的吼门海道旁,素有“吼门之珠”的雅称。周围面积不到四平方公里,往日是西屿的一部分,后因海蚀作用而被分割,目前两地有一条长约百公尺的水泥拱桥相连,上可通行小型车辆。

  岛上唯一的村落小门村,住有十几户人家,傍海而居,彼此屋舍相连,守望相助,绿野平沙,保存着一份宁静的气息。村旁以硓 石筑成的挡风围墙,绕着一畦畦的农田,纵横有序,这就是著名的“蜂巢田”。

  过小门桥,屋后一条羊肠小径,直行跨越山岗,景色忽然一变,触目尽是一片突兀狰狞的玄武岩,其中有一块三、四层楼高的巨石,中间裂开一个可透视蓝天碧海的大岩洞,洞上立镌“鲸鱼洞”三个大字。相传有条鲸鱼,在此搁浅受困,奋力挣扎,破岩逃生而造成此洞。远望正像一头张大嘴巴的大鲸鱼,堪称地质奇观。低潮或风浪小时,可以进去一探究竟,洞中泉水渗滴,阴森凄迷;涨潮或风浪大时,洞外怒涛拍岸,浪花飞舞,有似鲸鱼吐沫,令游人目炫神迷。

  小门屿拥有玄武岩、海蚀洞、硓咕石、蜂巢田等景观,被誉为澎湖的缩影。有人甚至说:如果澎湖群岛是一串珍珠,那小门屿就是这串珍珠中的闪亮钻石,此言并不夸张。为赋一绝句:

  澎湖缩影吼门珠 几户人家傍海居
  蕞尔方山多胜景 朝天洞口似鲸鱼

(蔡业成/台北)

回第十九期目录    《台浙天地》总目录
浙江省旅台湾同乡联谊总会 会址:108台北市万华区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号5楼
台北联络处:103台北市大同区贵德街83号9楼 电话:(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传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划总监:林淑珍 总编辑:留问政 联络秘书:徐薇蕙
深圳联络主任:宁松林 电话:+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