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中山陵懷谷

金 濤

  巍巍鐘山,矗立著一座舉世聞名的中山陵,這就是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長眠的陵寢。

  2005年仲秋,我與友人結伴去南京旅遊。我們到中山陵謁陵那天,剛巧是星期天,中山陵園,天高氣爽,遊人如織,彰顯了與眾不同的迷人風采。

  中山陵,位於鐘山第二峰的小茅山南坡,占地面積8萬多平方米。西鄰明孝陵,東毗靈穀寺,前臨平川,後擁青峰,從陵墓入口處至墓室,有392級寬闊的臺階,沿著中軸線直線上升,層層遞高,直達凌霄,其宏偉的氣勢,令人震撼!

  中山陵的建築頗具特色。整個陵墓猶如一隻巨大的自由鐘橫貫大地,象徵著孫中山先生為喚起民眾、致力於民主自由奮鬥終生的革命精神。而在中軸線上,由下而上分佈著牌坊、墓道、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建築物,上下呼應,對稱佈局,寓意深刻,每到一處,都給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那天早上,我們觀賞的第一個景點,即中山陵墓道前的大廣場。廣場上蒼松翠柏,鬱鬱蔥蔥,秋菊傲霜,凌空怒放,充滿著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而從廣場至陵墓入口處,走不多遠,就有一個高大、寬闊的石牌坊。此碑坊用福建花崗石製成,內有三個闕門。在中間的那個闕門上,掛一橫額,鐫刻著“博愛”兩字,為中山先生手蹟。

  在我的人生旅程中,若干年前曾去瀋陽參觀過皇太極的陵墓。爾後,又在首都北京遊覽過明清兩朝的帝王墓群。那些陵墓,雖說是規模宏大、富有帝王氣派,但都建在平原上。惟有這中山陵,建在氣勢磅薄的鐘山之顛,墓道長達 400餘米,寬度為40米左右,而且是中左右三道並立,濃蔭覆蓋的雪松在兩旁似哨兵挺立。

  當時,我站在墓道的臺階上眺望四周。只見上山、下坡的朝聖者,悠悠哉哉,連綿不絕,卻又毫無擁擠之感。而在墓道上行走,又有一種莊嚴肅穆、心胸格外開闊的感覺,這是筆者遊覽其他景區未曾有過的新經驗。

  走著看著,不知不覺中走過了陵墓的正門,到了碑亭。其實,這陵墓的正門也很有特色。正門高約16米,寬度為24米,深約9米,呈三個拱門狀通道,門上有藍色琉璃瓦覆頂,門中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天下為公”四字。在門外左右,還有半環擁壁和陵墓的圍牆相連,顯示出設計者佈局之巧妙。

  碑亭高約17米,為石結構搭建,亦為藍色琉璃瓦覆頂。而在此亭中,立一豐碑,正面上刻鎦金顏體大字:“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但見其背面,卻無碑文,這使筆者大感意外和驚愕。

  孫先生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王朝,創建民主共和,功勳蓋世,事蹟感人,為何在其墓碑中無一字記載?

  據悉,在中國歷代的帝王陵墓中,惟有武則天的墓碑是個無字碑,即無碑文的墓碑。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在位期間也有很多作為。但在封建社會裏,女人當政是個大逆不道之事,何況又是奪取李氏江山而登上皇帝寶座的,與其死後被人鞭韃和奚落,不如碑上不著一字。這是武則天的聰明之處,也是她垂死之時的羞愧之心。

  但孫先生的情況不一樣。孫先生一心為民,光明磊落,為中華民族共同敬愛的領袖,他又有什麼顧慮呢?同行的友人說:“1925 年3月12日,孫先生因患肝癌病逝於北京。當年商定有胡漢民執筆為孫先生寫碑文。但胡漢民思索良久,無從下筆。後又推舉汪精衛寫碑文,汪精衛苦思冥想,還是難以成文。這是因為孫先生的事蹟實在太偉大了,非短短的一篇碑文所能概括。最後大家商定,還是不寫碑文了吧!讓孫先生的偉大精神,“永駐天地,與世長存。”這就是中國第二個無字碑的傳奇來歷。

  聽了友人的這番話,頓使筆者茅塞頓開。稍後,我們離開了碑亭,再次奮力攀登,拾級而上。大約走了20分鐘後,我們終於登上了中山陵的最高處,即中山陵的祭堂和墓室。

  中山陵的祭堂,是瞻仰和祭祀孫先生的神聖殿堂。雖說面積並不很大,但卻非同尋常。祭堂的堂門前,有個大理石鋪面的寬敞平臺,可憑遊人祭祀和遙望。堂門,則是三個有兩扇鏤花空格的紫銅門,在其橫額上分別鐫刻著“民族”“民權”“民生”六個大字。而在中門的上端,懸掛著一個長額,上書“天地正氣”四個大字。

  當我們進入祭堂後,映入眼簾的首先是一座用漢白玉雕成的中山先生座像。而在石座四周,則是孫先生革命活動的故事浮雕。在祭堂的四壁,全是用黑色而光亮的大理石砌成,上刻孫先生的遺著《建國大綱》。穿過祭堂朝北走,有一低矮的銅門,門楣上刻著孫先生的手書“浩氣長存”四字。再入內,即為墓室了。

  孫先生的墓室呈穹窿狀,為一大理石圓穴。直徑約4米,深約1.6米,圍以大理石欄杆。穴中安放的就是孫先生的靈柩。其間,靈柩上面是孫先生的大理石像。

  不知怎麼一來,當時我突發奇想,向同行的友人提出了一個疑問:“1925年,孫先生病逝於北京,按照常理應該就地安葬。但為什麼孫先生死後卻要安葬在南京的呢?”

  友人回答說,這是有原因的。因為孫先生生前特別鍾愛南京。他在1918年的《建國方略》中寫道:“南京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鐘毓一處,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誠難覓此佳境也。”

  另據記載,1912年4月1日清晨,孫先生曾帶了胡漢民及幾名侍從,騎馬出遊到了今之中山陵的附近狩獵。剛巧一隻喜鵲飛過,孫先生舉槍射擊,驚起的一隻野雞卻被打中了。孫中山環顧四周,指著對面的方山和絲帶般環繞的秦淮河,對大家說:“你們看這裏的地勢比明孝陵還要好,有山有水,氣象雄偉,我真不懂當初明太祖為什麼不葬在這裏?”接著又說:“我將來死後葬在這裏,那就好極了。”當時,孫先生年僅46歲,大家聽了很難過。而且那一天,剛巧是孫中山宣告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的一天。

  想不到13年後,孫先生病逝于北京。臨終前,他再三叮囑:“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可不忘辛亥革命也。”後來,宋慶齡等人就按照孫先生的願望,把孫先生安葬於此。

  聽了友人的一番話,不由我陷入了沉思:想不到一代偉人的陵寢,還有這些曲曲折折的故事,而當孫中山臨終之時,還念念不忘辛亥革命,更使我對孫先生產生了萬分敬仰和欽佩之意。

  中山陵,不愧是民主革命先驅者的豐碑,中華民族復興的旗幟,更是炎黃子孫以及海峽兩岸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重要紐帶和精神家園。

(金濤/定海)

回第十八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