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遂昌古寺院的人文景觀

孫衍政

  浙西南山區的遂昌縣素有“金山林海·仙縣遂昌”的美譽。境內山川層巒疊嶂,風光秀麗。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其中點綴在風景絕佳處的寺院、廟宇,如今已成為旅遊文化中的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資源。

  據《遂昌縣誌》(1996年版)記載:南朝梁武帝時佛教已傳入本縣,並建有寺院。而道教,舊志載:六朝時,瑞山有異人煉丹,丹成而去。隋、唐時期著名道家尹真人、葉法善,也曾在此煉丹。方誌中有名目記錄在案的寺院、廟宇,林林總總有過半百之數。然而千載風霜,屢經興廢使得許多寺院已失去了蹤影,僅保存在故紙堆裏。幸而得以留存下來的,至今香火繞繞,遊人不斷。

  精進院:位於縣邑西北25華里白馬山麓下的坑口村。寺院原名白馬寺。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距今已逾千年。傳說香火盛旺時,香客眾多,為浙西南名寺。它的傳奇在於,據《遂昌縣誌》(清·光緒版)記載:“康熙年間,閑僧青雲,重修宋亡時文信國(即文天祥)曾寓宿寺中。題詩寄慨”事。演繹了一段南宋末年(1276年)殘春,文天祥在元兵追擊下,疲憊趕路勤王去溫州時路過遂昌。因沿途各州、縣已紛紛聞風倒戈降元。他們唯恐受襲被阻,不敢進村求宿,只能叩開地處山野荒郊的精進院山門,暫借禪房棲身。

  一鉤冷月,陣陣松濤,猶如鐵馬金戈。是夜,值面對國破家亡之痛,文天祥思緒萬千,輾轉反側遲遲難以入眠。於是披衣下床,取出文房四寶,沉吟片刻,揮毫疾書:《夜起》一律“夢破東窗月半明,此生雖在只堪驚。一春花裏離人淚,萬里燈前故國情。龍去想應歸海島,雁飛猶末出江城。旅愁多似西山雨,一任蕭條白髮生。”(按:此詩收入其詩集《指南後錄》)黎明,臨行前,應寺僧請求,將墨蹟留贈寺院。從此,文信國的墨寶真跡成為從不輕易示人的山門鎮院之寶。

  到了清朝雍正年間,遂昌教諭陳世修,曾撰文:“西郊精進寺,泉石深秀。暮春望後三日,偕毛克亭、周鶴城往遊焉。信宿禪房,寺僧了悟出文信國墨蹟示余。紙似羅紋,歲久塵侵。色微黑,長八寸許,闊尺餘。書曰:……右《夜起》一律。文天祥題並書,共六十七字。上有文山二字小印。書法秀硬,正氣弈弈。”他以為:“自伯顏軍逃歸時二王已至福州。公間關至溫州。龍去、雁飛一聯,疑時所作。甌、括地連,宜經歷至此。偶題寄慨。了悟寶此以鎮山門,遠勝金山寺之坡公玉帶矣。”(見《遂昌縣誌》(清·光緒版))

  陳世修,浙江海甯人,曾任遂昌教諭13年。任內修文廟、建書院、編輯《昌山詩萃》,于遂昌文化建樹功莫大焉。上述祥盡,若非經歷及親眼目睹,似無造假必要。

  精進院後毀於天災。《縣誌》載:“嘉慶五年(1800年)山洪爆發,院宇煙滅。”遂成一片廢墟,留予後人憑弔。

  翠峰禪院:在縣邑西北十五華里處的唐山上,幾經修繕後的廟宇,如今年院內依然古樸莊嚴。香火旺盛,遊客不斷。此地民間流傳貫休和尚與寺院的傳聞軼事。《遂昌縣誌》(清·光緒版)記載有他在寺院修行的事蹟。

  貫休(832年—912年)五代前蜀,畫家、詩人、高僧。本姓薑,字德隱,浙江蘭溪人。唐僖宗年間(874—887)貫休和尚雲遊四方,來到唐山。因見此處雲霧繚繞,景物幽麗。遂決意留下,結廬創建寺院。晨鼓暮鐘,誦經參悟據說在此修煉達14年之久。

  在翠峰院,參經修行之餘,畫藝高超的他,經年累月,嘔心瀝血地繪製成神態各異的16幅羅漢圖,已成為中國佛教藝術上的瑰寶。此地流行的說法是,當貫休和尚完成第15幅羅漢圖,欲想完成最後一幅畫時,無論怎樣構思,畫出的效果都不甚滿意。陷於苦思冥想中的他,打坐在佛像前幾乎無奈。一夜睡夢中,仙人點撥道:山後深潭裏有羅漢現身,你可速去,不得有誤。驚醒後,他趕忙去了潭邊。月光下幽靜的潭邊,果然在水中映著一個和尚,方臉大眼,禿頂虯鬚。於是照形摹畫,貫休完成了他的最後一幅作品。殊不知,潭裏現形的羅漢正是自已的倒影。

  貫休將他的16羅漢圖掛在院裏禪堂後,離開了唐山。慕其名,先被吳越王錢鏐召之杭州,以後雲遊至四川的益州。署號禪月大師。幾年以後,忘不了唐山的貫休,特派了兩位女弟子從四川趕來翠峰院朝拜。當兩位弟子見到最後一幅羅漢圖時,她們急忙跪下叩頭,驚訝地喊道:“啊!我們師父原來是佛國的羅漢呀。”

  貫休去後,歷朝的本縣文人名士,都會慕名去寺院參拜,並留下許多詩文。香客更是紛至沓來,絡繹不絕。到了明代萬曆年間,遂昌知縣湯顯祖,政務閑瑕之餘也踏上彎曲難行的山道,登臨翠峰禪院。他的遊《唐山寺》詩:“東梅嶺路踐龍蛇,似阻天臺石磴霞,忽忽雲堂見尊者,紅魚波影白蓮花。”也道出了這位為人剛正、風骨遒勁的父母官撫今追昔的愫情。

  含暉洞:為一處清幽的遊覽勝地。座落在距縣城東北約三公里的三台山麓。

  含暉洞的名氣與當地傳說有關。《遂昌縣誌》(清·光緒版)載:南宋建炎三年春,宋高宗躲避金兵,駐蹕含暉洞。冊民女祝氏為妃。當地有祝妃墓。明季,“墓道猶存”又言:故老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未得天下時,曾避難含暉洞。按,《明史·太祖本紀》:“元至正十八年十二月,胡大海攻婺州,久不下,太祖自將往擊之。石抹宜孫遣將率車師由松溪來援。太祖曰:‘道狹,車戰適取敗耳。’”由松溪援婺州,蓋經龍泉過遂昌為必經之徑。朱元璋前往遂昌一帶山區佈置打援,滯留含暉是可能的事。

  遊覽含暉洞,走近“含暉勝景”石牌坊。遙見山勢險峻,蒼松勁拔。順山勢拾級而上,沿途彎曲的碎石小道旁有憩廊臨池而築,一池碧綠,雲影倒映。循階行,有巨石橫懸,形成一天然石洞。其洞口岩壁上摩刻的斗大“含暉”兩字,赫然在目。這是清道光年間進士端木國湖的手跡。洞中有石盤,名棋盤石,清泉冷冽。穿過“在雲深處”的山門是靈泉洞。洞口篆刻有一副隸書對聯:“洞天奇石盡含暉,勝地靈泉常滴翠。”洞外古木參天,有飛簷出於林間。拾梯而上就是古剎三台寺了。據《縣誌》記載:三台寺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明清兩朝曾幾度翻建。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公佈為縣級文保單位,1984年全面整修過。

  三台寺外若沿山勢繼續向上攀登,有奇石橫臥,形如巨舟。石背依勢築亭成石舫,謂“慈航渡”。明萬曆年間著名戲曲作家、文學家、詩人屠隆、來遂昌拜訪仕官縣令的湯顯祖,品茗論詩,互相酬唱。倆人攜手共遊境內山水名勝。在含暉洞遊玩時屠隆有感而發,賦詩;“含岈咫尺開雙洞,虛敞何年鑿五丁。聞有羽人修玉液,久無雲星貯仙經。松間神霧寒長住,石上靈泉瀉不停。天氣欲沉秋颯颯,疏星斜進斷崖音。”

  身處景物天成,滿目翠綠的含暉幽境,我覺得最為勝出的還是眼前的摩崖石刻。這散佈在峭壁上的文字,是歲月滄桑的印證物。“石船”、“懸壇”、“小蓬萊”等沿途隨處可見。而面對“負岩若雲,上視天靄,日月渾淪,亦夜亦晝,出我玄中,彌茲宇宙。”負岩銘刻石,細細揣摩品味,無疑會讓人內心震懾,其文字書法更是蒼勁古樸、精美絕倫,而美不勝收。

(孫衍政/遂昌縣)

回第十八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