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山,位於浙江省岱山縣衢山島中南部,橫跨桂花、太平兩鄉,縱橫十五華里,由天燈山、小天燈、島賊巖三個山峰組成。它是舟山群塞中名氣僅次於普陀山海天佛國,是觀音道場之一,素有“第二海天佛國”之稱。其因是:相傳觀世音得道成後,想選有一百個山頭的海島做道場,一天,她隨帶善才、龍女,駕起五彩祥雲,從東海上空冉冉而來,行正衢山島上空,見最高山上雲霧飄渺,森林挺拔,景色秀美,是個建立道場的理想之處,於是她落下祥雲,坐落山巔,從東數西,從南數北,只有九十九個山頭,為此,又駕雲抵普陀山,一腳先跳到潮音洞南,東海岸畔的一方形巨石上,遂留下兩尺長的一隻腳印,故稱“觀音跳”。她見普陀山的風景十分秀麗,便數起山頭來,可是數來數去也是九十九個,當時在她身旁的弟子說:“大士所坐的不也是一個嗎?!”此時觀世音才想起在衢山時,也是沒把自己所坐的那個未數進。現既來之,就此定居吧。她雖居普陀,但也不肯放棄觀音山,便把它當做“陪場”了。觀音山之名由此而得。
衢山島上那麼多的山頭,唯獨觀音山時常雲霧繚繞,變幻窮,眾稱“觀音駕霧”,此乃一大奇觀也。觀音山拔海而起,是縣境的最高處。現有兩條通道,一條為“十八彎”,均是有規則之狹窄的石階路,步行要化一至兩個鐘頭才能抵達山巔;另一條經牌坊大門可沿著新建的公路走或可乘車而上。
山上的第一個寺,稱洪因寺,建於清同治年間,其中圓通殿供奉漢白玉觀音像;中寺稱普慶寺,建於清乾隆四十年,其中供奉的毗盧觀音為金山主佛;上寺稱洪福寺,建於清咸豐三年,那裡設有千佛城,中殿供奉長一點六米的漢白玉雕的釋迦牟尼佛涅槃像,統稱臥佛,周邊分別著一千尊漢白玉小佛像;還設西方城,觀音殿中有五百玉觀音。
上述三寺,統稱廣濟寺,其佛像分佈,顯然突出觀音之像,乃使觀音山名副其實。
觀音山最高處即天燈山頭,在清朝建有六角形水泥結構燈塔一座,高六米,塔身書有“東南第一山”。每當夜晚,燈光更明,數十里外尚能見到亮光,與天上星星相映,“天燈”山由此得名。就在那裡,於1990年一月,新建了一座採用當地生產聞名的“衢紫花”花崗石的寶塔,高四十五米,十一層,塔內各層都供玉佛,共兩百尊,頂層供有三世佛與地藏菩薩。各類船隻駛入衢港洋面,老遠就能看到海中島上巍巍塔身。登上頂層,可極目遠望四方,望西南,茫茫滄海,點點船影;看西北,鹽田泛光,農田井然,海島美景,盡收眼底。
1986年,衢山島上傳出了曠古未有的奇聞;7月20日上午8點45分,在古亮台上層的遊客上海人徐玉珍、王秀鳳、楊藍英等十三名香客及部份觀音山僧人,看到數以千萬計的佛像,有釋迦牟尼、觀世音、地藏王菩薩等,頓時引起極大的轟動,8月27日《人民日報》海外版以“令人驚異的群佛蜃景”為題,作了報導。因此,觀音山的香火驟旺。
觀音山三大寺的建築,集殿、園、塔、亭、鼎於一體,是衢山島保存得比較好的古建築,因而於1988年6月被舟山市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的觀音山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正如當年衢山秀才樂和聲撰寫的“蓬萊崢嶸藏古剎,海山錦繡出高僧”的楹聯所佐證。由於寺盛山秀,氣候宜人,因而善男信女紛至沓來,尤其是每逢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觀音誕辰、成道、出家的三大香期,來自全國各地的香客遊人成千上萬,這裡已成為浙江的著名風景區和佛教聖地。
(金立高/岱山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