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美國《中報》的香港月刊編輯部,因主筆者是浙江海寧藉人炎子女士,連續編稿刊發了旅遊浙江杭州及海甯人文趣事的文章。
有一次,這位編輯來杭,筆者陪同遊覽西湖,復上龍井村品茗。在那裏漫談起故鄉海甯黃灣尖山,古時就有名茶出產。據鄉邦文獻硤川誌等記載,袁花東南多山,產茶不減杭之龍井;而斜橋之範(蠡)茶亦為名品。據《海昌外誌》物產章貨之記載,元代海寧的茶葉、鹽、蠶絲、酒醬與棉花等土特產並列著稱。尖山那裏也正是晉時我國小說的老祖宗幹寶的故鄉。只是直到清代才略有經濟價值的茶葉出產。清代以來海寧土產絲、米、布、茶成為大宗產品。茶葉雖不能與省垣杭州龍井匹敵,但也不失一項海寧農村重要副業。而且最可令海寧鄉土活色生香,還有一種名叫桑芽,著名茶品,是歷史上江南貢品中的一項。它採摘於初春桑樹嫩芽。沖泡出的茶香另有一工,是其他任何地域的茶葉無以比擬的。它的淡淡幽香中,蘊含著蠶桑的特殊清雅,又因它採摘於被蠶鄉視為珍貴之物桑樹芽尖。采桑婦心裏最明白,初春一尖芽,夏來半擔桑。可以飼養多少蠶寶寶啊。因而這一尖尖桑條的嫩芽,在海甯百姓心目中是非凡珍貴的。即使有福享用作為茶茗的帝皇達官,也都明白此中道理。所以歷史上一直被茶神們視作最最珍奇稀貴的名茶。
當然,總的說來,海寧地區品茗之餘也見到了乾隆皇帝所題龍井八景之一的神雲石,大家不約而同地聯想到了成名於乾隆時代的《石頭記》,進而談起了《紅樓夢》裏的龍井茶,竟對杭州這一名特土產作了點膚淺的考據。其實大家都是茶道外行。何況,千百年來許多茶藝名人學者,著述過許許多多關於龍井茗品的文章宏論。
當日話題是從《紅樓夢》八十二回開始的。在書中黛玉命人:“把我的龍井茶給二爺沏一碗,二爺如今念書了,比不得頭裏。”可見得龍井茶在賈府是被視作上品好茶的。而且行文僅止“一碗”,珍貴如此,令人肅然。可是那本權威經典《茶經》卻列為“八之出”,說:“杭州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茶”(坊間版本大都《茶經》缺此條)。被茶道祖師爺陸羽評為等外品。當時同游龍井的友人們都說,此也千古之冤、不服氣得很。大家以為也許是唐代人煮茶不得要領,茶道文化未精到昌明,誤此佳品聲譽。正因為彼時談興濃,印象深,後翻了點資料才明白,歷史事實是那朝代並未冠以“龍井茶”之名號,還算不上毀其名譽,犯不上去追究侵犯名譽權的。據陳彬藩《茶經新編》說,龍井茶產自浙江杭州龍井。地在杭州西南的南高峰前,鳳凰嶺南麓。地名原叫龍泓,按《說文解辭》,“泓”是水深而清的意思。又言其地有泉水從地下滲出如井。傳說其下潛龍,故又叫龍井。直至如今,若循龍井路上山,仍然可見平行于路東邊的溪流,還被稱作龍泓澗,源頭則在龍井寺畔。但產茶山地實在南高峰東部整個山區,並非西南一角的“南高峰前”。龍井茶此名早見於宋趙汝礪《北苑別錄》,載曰:“有北苑之芽,而後有龍井之水,其深不以丈尺則清而且甘”。可知茶葉是早已有種植的,再後來才有人來命名這條溪水為龍泓澗,便使得此溪澗漸漸出名。而鄰近山上所產的茶葉,到元末後方逐漸冠以“龍井茶”這名號,又為明代大文人讚頌,龍井茶之名聲才大振。可知在記載上是大很有出入的。陸羽說的產於天竺、靈隱,近現代獅峰的龍井村。但後者指稱的在“南高峰前、鳳凰嶺南麓”,似都很有些不確,因兩處相距甚遠。特別是鳳凰山(嶺),遠在南宋皇室禁苑遺址、聖果寺遺址之北。別說唐、宋、元、明列朝與南高峰東面的龍井茶區相距特遠,就是如今,仍是兩處十分遙遠的風景點。
還記得那天筆者提議,反正去城站乘火車返回海寧時間還十分充裕,可去梅花碑佑聖觀路,尋訪古代杭州織造府遺址,以比較江甯織造府遺跡之異同。也順路,可去萬松嶺之東及鳳山門一帶走走,興許對林黛玉也視作珍品的龍井茶能作進一步瞭解,發發思古之幽情。而且筆者少年時也曾求學於鳳凰山北端的紫陽山東麓的嚴官巷底,對那裏巷陌小道較為熟悉。這提議激起了同行者們興趣。便一齊驅車成行。
上倉橋以南雄鎮樓、六部橋都是南宋後遺留下的舊名,想必地近當年宮苑舊址。近年已被考古發現,捲煙廠廠基下面埋藏著南宋禦街磚塊路段,並且早在1953年,筆者正在那嚴官巷底民生中學求學時,也曾親眼目睹利群煙草廠草創階段。只是當年僅為幾名復員軍人湊復員費籌備的香煙廠,無錢建造廠房,僅在學校西邊空地上搭建竹棚勉強作廠房,所以未曾深挖地基。但即使淺表土層,也偶見古瓷古磚瓦出土。而山岩間摩崖石刻猶殘存於雜樹亂草之中。最令人矚目的有如萬松嶺北司馬溫公擘窠大書。那些嶺上殘存的城牆壘石,也常給小同學們帶來驚喜。那裏水井確實很多,水質也甘美。曾記得當日我們簡陋校舍內外以及小巷沿途,便有四、五口古井。即使大暑天也淙淙有泉音,從不枯竭,附近居民和學校供水毫不成問題。山道上也有黃土蒿草圍著的水潭。我們看了一下便都說,既是南宋宮廷或禁苑舊址所在,那時候泉水被命名以龍的可能極大。且說地處宮苑之北,又有古籍所稱“北苑之芽”,自然容易令人猜想到會成為皇家尤物,好事臣民必然為之恭維張揚,恐這裏才是真正龍井茶和水呢。
其實茶道特別看重水,所以大家總是把茶水並稱。而且說起老話來,海寧的靈泉,實在是堪媲美於杭州龍井之水的。《海昌外志》首卷所載輿地志山水篇,即有古人陳逸的靈泉井記:十分明確地記曰:“邑之東六十裏,山曰‘菩提’,水曰‘靈泉’,廟佛其上曰‘真如’。……惜乎陸羽、張又新輩未嘗一顧,不列於《茶經》水品。”下文又特地強調茶道精通的人都知道“好事者謂茶得泉,如人得仙丹精神頓異,故自禦府至於韻人勝士,不可一日無此,安知靈泉亦能點化甌中之廣寒也。”可惜的是靈泉與龍井都被茶神陸羽耽誤了上千年。龍井茶葉究竟原產何處問題,在《紅樓夢》寫作時期也許早有定論。而且清雅淡醇相宜的風味,也早為江南人民所喜。林黛玉之珍視實是作者喜好的流露。龍井是綠茶品種,樹叢矮小,葉芽纖細。傳統全憑抖拓捫燙等手法炒青,製成後窄長平直如雀舌,清香微澀而後覺甘甜,色香俱佳。這應是最合寶黛輩少爺小姐的口味脾胃的。但無法合于如筆者們那般俗客,總讓我們覺得十分可疑。
不過湊巧的是筆者五十年代求學嚴官巷時,校舍左近,後來被發掘確認為南宋太廟遺址。班上同窗有一位名叫徐乃勳的同學,家即是龍井村55號人(其父徐學敬,是該村有點名氣的茶農),故每在春天清明節前,就會偷偷把好茶拿來給同學老師們品嘗。可惜大家都是有眼無珠的“茶盲”,根本不知道是否真正明前絕品珍稀茶葉。而更巧的是,班上還有一位叫王百城的同學,是杭州中茶公司的“調幹生”,精於此道,他可是內行,憑他權威贊評,大家才明白,喝下的就是近年被炒作天價的絕品龍井--只可惜那時暴殄天物了。
人們常說:“酒逢知己千杯少”。那麼,對我們這幾個尋芳覓蹤的《紅樓夢》愛好者來說,一邊遊覽一邊議論,自不必像考古那樣認真嚴肅,有時候反倒容易展開自由思索的翅膀。當然免不了有些想法是要讓茶藝專家紅學家們見笑的。
(高健行/海寧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