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桃花流水杳然去 僧佛自在天地間
走進杭州瑪瑙寺連橫紀念館

王維友

  金秋時節,杭州北山街上法桐披紅,殘荷飄香。盈盈西子湖,碧波粼粼,浩白中天。九月開始,我應〈連橫紀念館〉之邀,每天沿著湖畔之北山街,漫步來到瑪瑙寺協助紀念館整理新近從臺灣進來的600冊臺灣版圖書。於是,我便有了零距離親近瑪瑙寺、親近連橫紀念館的機會。工作之餘,我常常獨自一人在寺內徘徊,這裏的一花一樹,一草一木,一亭一閣都讓我流連忘返。這裏不僅能讀到中國佛教史上許多雋永悠揚的精彩畫卷,而且又能聽到臺灣海峽兩岸攜手合作,共同發展的腳步之聲,更能聽到一位歷史老人呼喚國家強大的聲音。

瑪瑙寺原本在孤山瑪瑙坡

  瑪瑙寺原本在孤山瑪瑙坡。《咸淳臨安志》卷七九:“瑪瑙寶勝寺,開運三年,錢氏建。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寺舊在孤山,紹興二十二年,以其地為建延祥觀,而徙寺于葛嶺(錢塘縣)之東。紹定六年,高僧閣。淳祐八年趙安撫與(竹艮心)重建。舊寺有法慧禪師智圓墓,今遷塔於寺之後山。圓自號中庸子,臨寂,作詩自悼”。說的就是在開運三年(946),年僅18歲的吳越國第三代錢王弘佐(941~947)在位選址“巋介兩湖之間、獨立一峰于中”的梅花嶼,“辟禪關據西湖之勝也”,創建寶勝院(也有說寺建于“南朝四百八十寺,盡在樓臺煙雨中”的晉朝,並非錢氏首建,為錢氏重建)。從北山回望,一片梵宇秀出湖心,碧波環繞,“宛若仙境”,大有“蓬萊宮在水中央”的意趣。宋英宗曙治平二年(1065),因見該寺坐落“石徑生光徑”的瑪瑙坡,遂賜額“瑪瑙寶勝院”。大中祥符間,高僧智圓出任住持。

高僧智圓大師

  智圓大師,是宋代天臺宗山外一派的義學名僧。字無外,自號中庸子,或稱潛夫。錢塘(今杭州)人,俗姓徐。幼歲即出家做小沙彌。二十一歲時,受儒學,但仍以習釋氏為本務,儒釋雙修,勇猛精進。曾往奉先寺師從精通天臺三觀的源清大和尚,隨後于錢塘龍興寺受戒。當時“孤山孤絕誰肯廬”,但智圓返鄉後卻堅持隱居在西湖孤山的瑪瑙坡,“閉門樂道”,與“梅妻鶴子”的林逋成了貼隔壁鄰舍至好。又與當時天臺宗義學沙門慈雲遵式相交,以“天臺三觀”教人,孜孜不倦,著述甚富。智圓的學說,主張心是能造、能具的通體,色是所造、所具的別相,所以心具三千,色不具三千。又主張心、佛、眾生三法中,只有心是理,是能造的總體,眾生、佛諸法只是事,是所造的別相;所以理具三千,事不具三千。智圓為山外派中著述最宏富的學者,他著有《文殊般若經疏》、《遺教經疏》各二卷,《般若心經疏》、《四十二章經注》、《不思議法門經疏》、《無量義經疏》、《觀普賢行法經疏》、《阿彌陀經疏》各一卷,《首楞嚴經疏》十卷,世稱十本疏主。

從“僕夫泉” 到“後僕夫泉”

  還有,瑪瑙寺“僕夫泉”的命名也反映出智圓大師的大智慧。一天,受雇在瑪瑙寺裏打雜供役使的民夫種竹時挖出一泓清泉,汩汩流淌。舊時,僕夫與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流的社會地位很低微,但智圓認為,我佛說眾生平等,人人皆是一副皮囊與骨架,無什麼高低貴賤之分。泉由僕夫發現,直以“僕夫”命名天經地義。瑪瑙寺的文化底蘊是相當深厚的,傳世的《武林西湖高僧事略》也是瑪瑙寺奉獻出的重要文化典籍,該書的作者是南宋時瑪瑙寺的僧人元敬和元複,他們精心收集了從東晉咸和到南宋紹興800多年間如唐代的鳥巢禪師、招賢禪師、宋代的妙行禪師等30多位元杭州高僧的事蹟圖像,曾於南宋紹定六年(1233)在寺內建高僧閣供奉,後結集成此書,為杭州佛教文化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到了元朝,在瑪瑙寺新址又發生了“後僕夫泉”的故事。高僧芳洲和尚居瑪瑙寺時,也曾仿智圓和尚在寺院內令寺僕掘地種竹。巧的是竟也挖出一眼清泉,這讓芳洲感慨萬千,便將這眼清泉也命名為“僕夫泉”,以示法乳傳承。後來人們為了與前泉區別,稱此泉為“後僕夫泉”。山泉旁有臘梅幾叢,金燦燦的一片,散發著幽幽清香,其中一棵樹形盤曲,雖然歷盡滄桑,但仍挺拔剛勁,孤傲不凡,古逸清幽,號稱“西湖臘梅王”,樹齡已達百歲以上。

畫僧溫日觀

  在元朝,瑪瑙寺還有一位叫溫日觀的高僧也是名震江南佛教界。溫日觀,宋末元初畫家,俗姓溫,初名玉山,字仲言,杭州葛嶺瑪瑙寺僧,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性烈嗜酒,好穿短衣,宋亡,佯狂於市,入寺為僧,法名子溫,號日觀,又號志知歸子、知非子,人稱溫日觀。他超逸絕塵,出言憤世駭俗。他善草書,行書法楊凝式,特別精畫葡萄,自成一家,人稱“溫葡萄”,他在文壇上的地位和趙子昂是伯仲所譽。

張岱與瑪瑙寺的鐘聲

  元明以後,瑪瑙寺日漸衰落。但仍吸引文人騷客來此小住。在西湖邊盤桓大半生,最終寫出《西湖夢尋》的散文大家張岱就曾在此寺內流連忘返。張岱對瑪瑙寺曾有極其生動的詩文描寫:“(瑪瑙)寺中有大鐘,侈齊適,舒而遠聞,字字皆聲。吾想法夜聞鐘,起人道念,一至旦晝,無不牿亡。今于平明白晝時聽鐘聲,猛為提醒,大地山河,都為震動,則鏗鍧一響,是竟《法華》一轉、《般若》一轉矣。內典云:人間鐘鳴未歇際,地獄眾生刑具暫脫此間也。鼎革以後,恐寺僧惰慢,不克如前。”又有詩曰:“女媧煉石如煉銅,鑄出梵王千斛鐘。僕夫泉清洗刷早,半是頑銅半瑪瑙”。西湖之上諸多寺廟中晨間聲聲鐘鳴,此起彼伏,隨風四散,堪稱一絕。瑪瑙寺的大鐘上,一邊鑄有《妙法蓮華經》,一邊鑄有《金剛經》,鳴時同樣宏音四起,聲震八方,正如張岱所言:“大地山河,都為震動。”

陳蘭卿之夢

  說到書畫家,與瑪瑙寺有著神奇淵源的,還有清朝昆明太守陳蘭卿。陳蘭卿原籍浙江紹興,從小生長在昆明,也是一位有名畫家。他曾為“慟哭三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之故事的主人翁陳圓圓作過青年、中年、暮年三副畫像,為“恨生不逢時,未能一睹芳顏”的後人留下了這位名妓300年前的真容。據說,陳蘭卿早年回籍應試,第一次來到杭州,剛進杭州城門,就對人說了四個字:“宛如故里。”更有意思的是當天晚上陳蘭卿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前生竟然是杭州瑪瑙寺裏的僧人。醒來後非常驚異,對朋友描繪寺中景況和“夢”住寮房內陳設,乃至庭院中花木等,“歷歷如繪”。同時還夢見他妻子的前生就是瑪瑙寺旁木魚鋪的“掌櫃婦”。這位“掌櫃婦”曾送給他一件袈裟,所以“致結今生緣”。後來陳蘭卿和他的妻子就歸皈昆明西山福興寺岩棲和尚,常持《金剛經》,志心念佛。擅長—技藝“工畫蘭草螃蟹,人爭寶之。”據說,陳蘭卿去世前最掛念的,還是他遠在杭州的精神家園—瑪瑙寺。

終於有了今天的規模

  瑪瑙寺到後期尚凸現過輝煌。清《南巡盛典》這樣記載:“乾隆四十四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高宗南巡,三次遊寺,題詩作文,增築寺宇,題額曰‘香台普觀’。”乾隆六下江南,三次臨幸攬勝,且留下若干詩文。乾隆皇帝南巡杭州遊覽時常有品題賦詩而列成杭州二十四景,包括湖山春社、寶石鳳亭、玉帶晴虹、吳山大觀、梅林歸鶴、湖心平眺、蕉石鳴琴、玉泉魚躍、鳳嶺松濤、天竺香市、韜光觀海、雲棲梵徑、西溪探梅、小有天園、漪園湖亭、留余山居、篁嶺卷阿、吟香別業、瑞石古洞、黃龍積翠、香台普觀、澄觀台、六和塔、述古堂等等,其中,“香台普觀”指的就是乾隆帝鍾情的心靈家園-瑪瑙寺。

連家的杭州情懷

  就在修繕結束正要重新開放之際,正在杭州訪問(2006年4月21日)的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先生,得知其祖父連橫(雅堂)曾來杭州兩次,有一次還在瑪瑙寺住了近一年。連戰極為興奮,便立即改變行程,第二天下午就來到瑪瑙寺參觀。此後,杭州瑪瑙寺就成為海峽兩岸人民關注的焦點。

  原來著有《臺灣通史》的連戰的祖父、臺灣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早在八十多年前就曾先後兩次作客杭州,其“杭州情緣”深厚而綿長。第一次是在1912年,連橫從日本到上海,又從上海到杭州遊覽。第二次到西湖是在1926年。由於對杭州的熱愛和寄居西湖的強烈之情,1926年初春,在編撰完《臺灣通史》 ,完成了“男兒鑄史”的重任之後,連橫不惜停刊他自己創辦的《臺灣詩薈》,暫拋雜事,攜全家再來杭州,養靜湖上,實踐了“他日移家湖上住”的西子之約。這次他們一家就居住在瑪瑙寺內。當時連震東(連戰父親)正在日本東京留學,他便利用暑假來杭州瑪瑙寺與父親連橫、母親沈少雲團聚。據連震東回憶,當時,父母曾帶他遊覽於六橋三竺之間,每到一處,連橫總要為連震東講解其中的歷史文化。

兩岸人民共同“閱覽”臺灣的視窗

  連戰一家沿著祖父和父親的足跡游遍了瑪瑙寺的每一個景點。他們站在院中那棵綠蔭匝地,枝繁葉茂,樹齡已在160年以上的古樟樹下,一個個激動不已,連戰說:連家四代都曾經在此納涼,時隔八十年,和家人一起又來到先人故居,非常非常親切。並隨即在寺內展紙揮毫欣然題下“桃花流水杳然去,僧佛自在天地間”的墨寶。連戰對瑪瑙寺的建築及環境保護給予高度評價,並提出了將瑪瑙寺建成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平臺的設想,立即得到大陸有關方面的積極回應。在各方的努力下,經兩年時間,〈連橫紀念館〉由臺灣財團法人“國政研究基金會”與杭州“西湖風景名勝管委會”共同籌備建設完成。連橫紀念館運用瑪瑙寺原來的廂房作為展示空間。

  2008年12月18日上午,“連橫紀念館-臺灣文化展”在杭州瑪瑙寺揭幕。連戰及夫人連方瑀,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王毅,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等出席揭幕儀式。紀念館共設有7個展廳及一個特展廳,包括臺灣自然環境廳、臺灣歷史文化廳、臺灣現代工藝廳、臺灣傳統工藝廳、臺灣人物志廳、臺灣原住民文化廳和連橫先生事蹟廳。全館展品五百多件,均從臺灣運送過來。在臺灣原住民文化廳展出時被正名的臺灣少數民族有14族,在臺灣現代工藝廳展示了臺灣當代工藝名家之作,包括了陶器、瓷器、木雕、皮雕、紙塑、玻璃、竹藝等件件設計獨具匠心、技藝精湛。臺灣歷史文化廳的豐富展示,連臺灣遊客都表示很多知識是他們首次接觸到的。特別是坐落在瑪瑙寺最北面的〈連橫先生事蹟廳〉,迎面就是連橫的半身銅像(編按:台北市新公園內早年即建有連橫半身銅像之中國式紀念亭。),展廳裏擺放著由兩岸和平基金會以手稿形式編印出版的《臺灣通史》,封面樸素淡雅(連戰第一次到北京送給胡總書記的禮品就是其祖父的這部名著)。連橫撰寫《臺灣通史》的手稿,黃卷正楷,端莊厚重。還有國學大師章太炎等連橫的老友題贈連橫的詩詞。

  “桃花流水杳然去,僧佛自在天地間”。連橫紀念館如今已經是兩岸遊客到西湖必遊的景點之一,已是兩岸人民共同“閱覽”臺灣的視窗,前來參觀的大陸遊客稱這裏是去臺灣遊覽前的必做功課,臺灣遊客稱這裏是比臺灣更瞭解臺灣的地方。瑪瑙寺必將為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及歷史性的貢獻。

(王維友/浙江省台辦原新聞處長)

回第十七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