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台北夢想 上海啟航

郝龍斌

  有一次,當我在Google地圖的搜索列上,同時打上「台北」、「上海」兩個關鍵詞時,畫面首先跳進了上海,接著街道上出現了點如繁星、數百家以「台北」為名的店鋪,最多的是餐飲、再來是婚紗業-都是我心目中最能販售幸福感的行業。這是上海人對台北最日常的聯想嗎?

  春天的腳步剛到,韓正市長就帶著上海訪問團來到台北。八十分鐘的航程,度過的卻是一甲子的風雨。六十年前,同樣有無數艘船隻在漫天烽火下,從黃浦江口啟程,駛向台灣。但當時船上倉皇的人們可能很難想像,有一天,海峽兩岸的對峙能夠在和平互動中逐漸化解;而雙方的公僕,也終於弭兵止爭、放下疑懼。更難得的是,在台北和上海的雙城論壇中,我們超越了往昔隔空喊話、隔桌談判的老劇碼。第一次同桌而座,傾聽年輕世代的想法、分享城市治理的心得,為台北花博會和上海世博會在華人世界的首次登場一起做準備。

  台北和上海的交流淵源,早在我們這個城市從淡水河邊的港埠起步發展時,就寫下了序章。在清代,艋舺一帶的「北郊」行商,已將上海當作一個重要的貿易夥伴。當時的淡水河畔,舟楫雲集、商旅熙攘,吸引了一大批勇於挑戰機遇、又講究細膩作風的人群。他們是台北最早的移民,也勾勒出城市性格的基本輪廓。

  1949年,台灣又成為另一批新移民戰後餘生的棲遲之地。但顛沛動盪的命運,卻未曾澆熄人們追尋理想的熱情。

  當年人們克難營生的手藝,像是小籠包、牛肉麵、豆漿燒餅,如今已融入台北人生活裡的共同記憶,甚至變成這座城市向國際行銷的美食名片。當台灣社會一步步走向開放,書店、小劇場、唱片行、排練場,散落在城市各處的文化據點也紛紛冒出枝芽。直到今天,那些曾為金馬影展廢寢忘食的文藝青年、在咖啡館辛勤筆耕的作家、在紫藤廬放言高論的異議份子、從校園裡走出來的民歌手…他們已經把台北栽成一片華人世界中最繁盛的文化森林。而整整一甲子過後,移民們的他鄉,也早就成了故鄉!

  今天,城市之間的競合,已非你輸我贏的零和遊戲;而是端看這個城市,能夠為世界提供什麼獨特的價值。當上海迎來世界博覽會時,來自台灣的團隊,擔當起台灣館和中國館創意設計的關鍵任務;當源自江南的崑曲,在台灣作家悉心改編後,重新注入年輕靈動的氣息;當整片長江三角洲,已成為台灣經貿產業鏈的重要基地…在這個時間點上,台灣也完全可以有自信地敞開大門,讓大江南北的人物與思想,在這裡匯流激盪、自在揮灑。

  事實上,最能讓台北在華人世界中引以自豪的,不是簇新的高樓,而是讓民間力量健康成長的土壤。在台北,各種創作或研發,都不會被任何有形或無形的審查所囿限。這裡日漸多元的社會價值,和相對不那麼功利躁進的社會氛圍,恰足以讓來自各地的人們,都能找到一處安居自得的天地;讓每個人心中的夢想,都有和別人自由碰撞的機會。

  在我們的城市裡,公民精神蓬勃發展,諸如環保、宗教志工、動物保護、社區營造等民間團體,也在各自關注的課題上,分進合擊、互為呼應。許多時候,他們還能以一種更具效率的方式,分擔公共服務的職能,豐富了民主參與的機制。

  在韓市長來到台北的頭一晚,我就帶著他步出會議廳、走進夜市,親身體驗台灣民間旺盛的活力和熱情。在上海交響樂團的音樂會和台北捷運上,我們市民的涵養更讓上海朋友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凡此種種,皆是我們在城市交流中,可以向對岸介紹和分享的生活方式。只要有這樣的抱負和襟懷,誰說台灣經驗不能作為啟發大陸變革的支點?

  我有一個夢想,就是讓台北的開放自由與上海的市場規模互相輝映、彼此提攜,在東亞崛起、中華文明復甦的潮流中,共領風騷數十年。2010年五月一日,上海世博台北館開幕,我們啟航了!   

(作者為台北市長/本文轉載自2010.05.01聯合報)

回第十七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