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上海世博」展現中華民族的創新魅力

胡李世美

  2010年五月一日〈上海世博會〉開展,上海是中國最國際化的都事,而世博即是展示中國崛起的盛大功臣,也是中國大陸融入全球化,在全球化中競爭的產物。上海與世博兩者皆可讓我們體察,中國與世界在交會時所產生的火花,「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之外,我們還應該多方了解這座城市,這個社會的多元化面向;上海世博是史上最大,最貴的世界博覽會,來自世界各地的246個參展單位,展示142棟當代最具科技、環保、設計概念的建築,還有二萬多場國際表演秀,另外有18個企業館以及80個城市案例。

  世博主題:反映全球發展,特邀城市秀實力

  上海世博會的參展國家及地區可分為四類:
  是地主國中國及其34個省市。
  是246個國家及國際組織。
  是18個企業館。
  是本屆世博會創舉:城市參展。

  本屆主題:全球城市化,如何使生活更美好

  「城市,使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展館實踐設計超越常軌,更要體現生態環保。

  建築標準:永續利用一軸四館,有潛力成就都心。

  特色:上海世博會瞄準未來,引領世界幾個趨勢。
  趨勢一:帶動城市學,全球關注新焦點。
  趨勢二:啟動綠建築紀元,建材低碳化,設計數位化。
  趨勢三:乾淨能源更大規模應用。
  趨勢四:4G、4D樹立技術革命里程。

  台灣共襄盛舉,四主題呈現

  這次2010年上海世博,因為百萬台商居住在大陸,許多台商成為世博的贊助商、供應商,不少台灣藝術家、畫家、設計師等都參與世博不同的計畫。

  台灣還有四個主題館在世博隆重登場,可能會創台灣參加世博的紀錄-「台灣館」、「台北館」兩個城市方案,及企業「震旦館」。

  「中國館」,世界第一館,東方之冠

  本屆世博最高最大建築,內容有關「中國器」的建築設計展現中國特色。

  影片《春天的故事》,演繹過去三十年3億農民工進城的歷史。

  「騎乘探密」一公里軌道看盡5000年中國歷史。

  中國館外觀建築撼動人心,內在設計感動人心,預計將會吸引最多旅客。

      台灣館

  用天燈概念做園區鑽石「山水心燈」,別出心裁。

  1. 全天域球幕和外牆的玻璃幃幕相互輝映,以山水台灣為主題,不斷投影出生動的美景。
  2. 球幕劇院裡用4D特效環境,可以聞得到台灣的花香飄過,皮膚感覺到撫面的潮氣,或甚至有夜市的小吃香,可以感受台灣美好的生活。
  3. 代表天燈祈願文化的點燈水台,可讓遊客透過觸控面板許願,玻璃幃幕會互動式投射出成千上萬個天燈冉冉上升的畫面。

      台北館

  城市最佳實踐區:「台北館」-360度影像體驗,便利生活(微笑的力量)

  台北市「台北館」因擁有兩項「無限寬頻、寬頻無限」「資源全回收、垃圾零掩埋」展出內容,成為少數獲得獨棟展館的城市。台北館特以雙劇院模式,由國際知名導演侯孝賢,第一次拍攝3D 影片《台北、生活、微笑》展現出台北的微笑,以及未來的科技,環保台北城,以民眾生活情境,實際呈現台北這座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自然與時尚,且充滿人情味與笑容的多元城市。

  互動設施:愛上台北的便捷與生態,利用照片合成科技,讓民眾與台北市知名地標合照,如台北101大樓,合照完後,還能進一步透過無限網路,當場就能傳送到自己的e-mail信箱。「生態台北」,把淡水河「搬」到現場,遊客在現場的三張觸控式螢光幕上,可以輕鬆用手指「遊」河。

      震旦館

  震旦館占地3000平方公尺,以「中華玉文化」為主題,館內除了規畫20分鐘的主題展演內容,還有吉祥物「旦寶」迎賓是台灣第一個在世博會上的企業館。

  結 語

  上海世界博覽會所展現的,當然是各國的〈軟實力〉,從美國到伊拉克共有24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了上海世博,在六個月會期當中,有188場國家館日,39個國際組織榮譽日,各國城市無不全心全意打造自己的場館,上海在世博會期間成為了一座《國家的城市》這是每個國家展示自己的文化、建築、科技以及政治管理的舞台。上海世博把世界多樣化、多層次的文明拉近到眼前,透過上海我們可以看到世界。

  我們相信,上海世博會將會是最出色的世博會,本屆世博會離台灣僅1個半小時直飛距離,並且以中文舉行,預計將創下台灣民眾參與世博會的最高人數紀錄,從五月一日開始,至十月卅一日結束,歡迎兩岸同胞出席參與觀賞最的世博會。

回第十七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