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五月五日端午节,俗称五月节或午日节。这是为了纪念二千多年前楚国的大诗人屈原,他忠而被谗,放逐到江、汉之间,因为不忍心亲见亡国惨祸,就在五月五日这天自投汩罗江。楚人不愿他死,赶着划船去救他,到洞庭湖忽然失去他的踪影;楚人又怕他的尸体被鱼吃掉,就把米装入竹筒投入江中。后屈原托梦给长沙人区回,说他们投入的祭品被蛟龙抢去了,希望以后用树叶包裹,用五色丝线系紧。即就是今日划龙船和包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的习俗各省大同小异,都是由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传来。台人在这一天用红纸来束菖蒲、艾草、榕枝于门上,菖蒲叶形状像剑,可驱邪降魔,艾字音通「健」,取意身体强健;榕枝则有祓邪的含意。俗语说「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以前人还有用艾草湔汤沐浴以袪毒。又这天要饮雄黄酒,或把雄黄洒在房子内外以驱虫;小孩子的额头擦雄黄以防生疮;用五色丝线绑在小孩的手脚上,叫「长命缕」,又用绸布制成老虎、雄鸡、八卦、粽子等各种形状的香囊,内装樟脑或雄黄、香末,挂在小孩胸前以赶邪秽。中午时,用粽子、时果祭祖,并取午时水(正午十二点为午时)以备日后解热。据说以大甲铁砧山剑井的午时水最好,终年不腐。(剑井原称国姓井,传说是郑成功追生番至此,兵士口渴无水,郑成功祷告上天后,投剑于地而泉涌,泉水清澈,经年不绝)。
端午节最大的活动就是划龙船了。台北、宜兰、苏澳、礁溪、台南等地几乎每年都有龙舟竞渡。它的来源除前述纪念屈原外,还有两个说法。一是春秋时代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被楚平王所杀,伍子胥逃到吴国,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吴楚交战,楚国战败,时平王已死,伍子胥发平王棺,鞭尸三百以报仇。后吴越相争,越王勾践战败请和、吴王夫差(阖闾子)许之,伍子胥力谏不可,太宰嚭受越王的贿赂,就向夫差进谗言。后夫差派人赐剑给伍子胥令他自刎,子胥临死前告诉他的舍人把他的眼睛挖下,悬在吴东门上,他要亲见吴国灭亡。夫差大怒,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在马革里抛入江中。后来伍子胥的阴魂驱水成涛,袭击江岸向吴王报仇--就是有名的钱塘潮--每年都有许多人淹死,百姓于是沿江立庙,把他当作波神,称「伍君」,于五月五日这天放舟于江上,跳舞祭祀。
另一故事和这有关,就是东汉时,有一孝女曹娥,她的父亲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在江上婆娑起舞迎伍君时,不慎跌入江溺死。曹娥沿江号哭寻找父尸,经过十七天,也投江而死。百姓感念她的孝心,也于这天悼祭她。
古书中关于端午日不祥的记载很多,孤鬼妖精常在这天出来蛊惑人。又相传这天出生的孩子不利父母,如史记记载,齐国公族靖郭君田婴之贱妾在五月五日生一子,田婴令不准养活,贱妾不忍,偷偷把他养大,就是田文,后来田婴见到他非常生气,田文问为什么。田婴说:五月五日生的孩子长到门那样高时会对父母不利。田文说:人生下来是受命于天,还是受命于人?如受命于天,和门有什么关系?如受命于门,那么把门加高不就没事了吗?田婴无话可答。后来逐渐发现田文之贤,终于在老年时从四十多个儿子里选中田文做他的继承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
又据说明初名臣胡广本姓黄,因生于五月五日,他的父母害怕,把他装在葫芦里抛入河中,被河边一户人家救起。胡广长大后贤名远播,他的父母很后悔,想把他要回去。胡广认为背弃生父母是不孝,背弃养父母是不义,不得已,就取葫芦的「胡」为姓了。
(黄正芬/台南市)
|